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9-10朱志浩
朱志浩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但河南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对科技创新人才需求不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人才却供给不足,各类人才政策也亟待完善。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该厘清职责,强化各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体系;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导向;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问题与对策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资源保障。新型城镇化,其实质是人的城镇化。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河南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力争实现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200万以上。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扩张,河南省各地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必然要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对科技创新人才提出新要求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希望河南的发展要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精准把握住了河南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也为今后河南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型城镇化和科技创新具有内在相生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科技创新又能带动和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加速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新型城镇化寻求新的增长点。所以,科技创新是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人才支撑是关键。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聚智、聚力的基础,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新”主要体现在“时代新、平台新、路径新、科技新”四点,在大数据的支撑下,融合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实现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有机分配。可以看到,世界上城镇化的发展与科技革命具有天然的联系。新中国成立70年,城镇化与现代科技的引进、吸收和创新基本同步,呈现协调发展的趋势。并且,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产业的繁荣,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这些科技创新的优势可以极大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从而增加本地就业的吸纳能力,减少科技人才外流,整体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随着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理应成为城镇化的关键,各级基层组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给新型城鎮化带来产业繁荣和升级、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二,新型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的助力和推动。发展科技的根本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城镇化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保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仅要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更要善于营造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生存的氛围,维护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创造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条件,形成“引人、留人、育人”三位一体的机制。新型城镇化最需要实用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广大基层科技部门和人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正的主力军,在新型城镇化科技需求、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传播先进科技理念、普及新技术知识方面的地位无可取代。河南省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战略中,要改变原有城镇化发展模式,致力建设美丽河南、生态河南,大力发展低耗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推动城市与自然、人与城市环境和谐相处,就必然需要最大限度地运用科技创新成果,需要新时代掌握科技创新的大批人才。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要素的城镇化,只有靠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的城镇化,切实提供人才保障,才能保证河南省高质量发展,才能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增强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措施,积极推进综合人才战略,使科技创新“引来人,留住人”。
第三,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依托。新型城镇化注重以人为本和提升城镇化质量,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需求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也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可以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吸引各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平台。正是新型城镇化可以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载体,才使得科技创新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着、干得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在当地生根发芽。另外,新型城镇化产业的兴旺、新发展理念的指引,离不开各类科技创新成果,更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的直接参与。新型城镇化为科技创新、优秀人才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散空间和发展条件,科技创新人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有可为,城镇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出来,这种城镇化集聚效应可以发挥城镇创新载体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城镇创新发展,有利于科技的传播与扩散,这无疑又为新型城镇化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本质上要求发展模式要从要素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换。从国外相关的城镇化研究历程来看,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演进过程。从目前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还远远不够,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对新型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尚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传统城镇化模式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城镇化注重要素驱动,依托矿产资源,靠社会人口自然聚集,对科技的需求并不强烈。很明显,传统的城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带动乏力,只能走一条低成本、粗放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突出表现在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土地扩张、人口红利和能源资源的消耗等方面。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缺乏现代产业支撑,科技附加值低,对科技需求本身就不足,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吸纳能力比较弱,造成自身科技人才需求不足。调研发现,河南某些基层城镇化建设口号、规模都很大,坚持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但在城镇化建设内涵上下功夫不足,缺乏对自身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没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支撑,造成这类城镇化发展乏力,科技创新人才也无用武之地,对技术性和专业性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不够,这就形成科技人才既不会来发展,来了之后更不会长期在这里发展的情况。
第二,面向新型城镇化的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不足。新型城镇化追求更高层次的城镇生活质量,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城镇人口众多且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面向城镇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使得河南省新型城镇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的支撑能力依然薄弱,特別是支撑智慧城市管理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尤为缺乏。主要原因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虽然数量众多,但科技文化素养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对相关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新”,瓶颈就在专业智库和专业人才的相对匮乏。河南省新建城镇地区,各类现代产业园的建立,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引入当地,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且需求具有多元化、复合型、专业性和内生性特征,发展相关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迫在眉睫。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虽然实现了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但并没有把人口优势转化为新型城镇科技人才优势,新型城镇化中科技创新人才供需矛盾凸显,人才供给不足,且存在比较明显的供需不平衡问题。
第三,培养新型城镇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亟待完善。调研发现,相对于大城市,城镇的基础设施、生活待遇、工作条件较差,基于对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择偶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医疗等众多考量,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小城镇安居乐业还存在诸多挑战。虽然近些年来,河南省劳动力外出打工现象有所改善,但就近就业,也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城市郊区不仅在招商引资上没有优势,在科技人才创新的引进上,也毫无吸引力和竞争力。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失对城镇乃至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留下的都是素质不高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的传统劳动力,对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毫无助益。科技人才的流失,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产业带动成为一句空话。在全国新型性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河南省的人才政策相对落后,尤其在科技创新人才的留任适用和培育发展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引进来”还要“使用好”,各级政府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在营造重知识重人才氛围方面显然方法不多,政策成效不强。
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科技人才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做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清楚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根据产业发展做好人才顶层设计,积极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人才的创造力,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人才支撑。
第一,厘清职责,强化各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施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培育战略,不仅仅是某一科技创新主体的任务,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应通盘考虑。地方高校应根据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增设相关专业,培养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担负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管理、服务工作。另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人员培育,派遣优秀人员到国内外学习培训;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育,校地结合。如河南省许昌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校地合作的产学研发展模式,让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工程师进入校园、课堂,让课堂、学生、老师进入工厂,实现了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最后,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进城农民的技术培训,还要善于组织科技创新人才带动农民进行创新创业。各地政府要更新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主动出击,推荐或引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用产业或事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增强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政府和企业应根据本地实际发展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吸收引进与当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建立有利于推动科技发展的交流平台和创新发展平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吸引人才留在本地。
第二,夯实基础,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持续投入机制。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研发能力基础薄弱,急需地方财政的扶植。目前河南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存在不均衡现象,省会城市和工业基础好的城市在资源占有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创新投入虹吸现象长期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在制度上对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地方一旦忽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财政投入,最终一定会影响当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速度。政府的政策环境对于科技型人才吸引非常重要,各地应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合理安排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经费,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持续跟进,在他们继续教育、进修深造、技术交流、高级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找准突破口,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注重科学、系统地实施科技政策,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人口向城镇转移,关键就是就业。就业水平直接反映着城镇化的层次、水平和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用高科技企业为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和培育提供基本的土壤。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够在短期内补足基础设施的短板,但在吸引科技人才的软硬件方面,距离能把优秀科技人才留得住、用得着、发展得好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满足科技型人才的基本需求,以吸引更多的人才,使其对河南各地小城镇有归属感、亲近感,愿意扎根河南基层,建设美丽中原,从而提高科技创新产品的转化及应用水平。许昌在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体系,重点培养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支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促进了许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智力支持。
第四,激发活力,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制度。河南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要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励机制多方挖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潜在因素。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杠杆,是用好现有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础上,河南省要从科技创新整体布局出发,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环境,及时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用科技创新成果遇到的难题。因此,当前河南省要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释放科技开发人才潜能,激发其创业动机,调动人才积极性。另外,河南各地要尽快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聘用制度和岗位制度;创新人才薪酬管理机制,尝试一人一议,按贡献取酬;建立激励机制,在盘活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引进新人才,尽可能做到公平竞争,保证人才使用效率。
第五,实施协同创新,充分挖掘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人才潜力。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主导性作用,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果与效率。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依赖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少数涉农企业,三大主体力量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理论和现实中均存在着较大争论,大致有企业主体论、科研机构或高校主体论,甚至农民主体论。事实上,企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三大创新主体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形成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模式。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在促进各个创新主体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构建多元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实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优势互补,进而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为推动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 梁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