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人才思想与新媒体时代之我见
2019-09-10张强
张强
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工匠精神、职业思维、敬业态度是中职教育德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司马光人才思想的核心是以德为先,中职教育应培埴好以德为先的土壤,弘扬工匠精神,培根铸魂,帮助学生系好人生中的第一颗扣子。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新媒体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作。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他同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资治通鉴》这样记载:智宣子因此欲立长子智伯为储君,因为智伯精于骑射,懂得艺术,能言善辩。族人智果表示反对,认为智伯缺乏仁德之心,不会以仁:爱之心善待臣民。他断言智氏必有灭宗之危。智宣子拒绝了智果的劝告。为避祸,智果另立一族改姓辅。
智伯当政后,对待大臣十分骄横。他不顾礼节,在宴饮中戏弄韩康子。进而,他又仗恃武力和权势,向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等大夫提出领土要求。韩魏采取了“将欲败之,必先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先后割出“万家之邑”。赵襄子却未买智伯的账。智伯于是胁迫韩、魏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赵联络韩、魏,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三家团结一起,水淹智军,智伯丧命,“三分智氏之田,尽灭智氏之族”。辅果一脉却得以保存。
在《资治通鉴·周纪一》第一卷中司马光详尽表达了自己的“德”“才”观。
一是为政者要建好“标”。国君智宣子的立君标准有失偏颇,将才、德混为一谈。司马光则不一样,他认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辦,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在司马光那里,才与德本来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称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二是为政者要对好“表”,从表象上分清德与才。司氏指出了智伯之亡在于“才胜德也”。意思是说:智伯的才能胜过德行。文中这样来评价智伯“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也借智果这个第三方进行评价“不如宵也。瑶(智伯)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在司马光的认知中,“才”“德”各异。司马光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意思是说: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在司马光的认知中,“才”“德”互联。而“才”与“德”又是什么关系呢?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德行是才能的统帅。
司马光构建了自己的德才兼备体系。在论及“云梦之竹”和“棠溪之金”时,他说:“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意思是说:云梦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才),然而如果不矯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德),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溪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才),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德),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即德才兼备方能人坚击强。
在这个体系中,司马光区分了人这个本体,并依此形成了自己的德才观。
他建立了德才标准库。他依才能、德行的不同构成将人才分成圣人、君子、愚人、小人四类,“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他建立了德才评价体系。根据圣人、君子、愚人、小人的不同划定标准,司马光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意思是说: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者次之,无德无才者又次之,最不能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为什么呢?
司马光认为“凡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他同时指出“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他断言“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他表达了这样的德才观:君子凭着自己的才能做好事,小人仗着自己的才能做坏事。凭着才能做好事,善行就没有做不到的;仗着才能做坏事,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难道仅仅是智瑶吗?所以治国治家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司马光的德才思想是以德为先。用人当先求德才兼备,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司马光认为,才胜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的人要严重得多,千百年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
运用新媒体培养技能型人才。司马光的德才思想给职业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示。“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还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从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职业教育者应创新新媒体运用技术,并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具体实践,从而取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伟大斗争的胜利。
一是育德,建立全媒体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建立课程网站、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短信平台、课程微信平台等,将课程的知识点、重难点、教学视频、讲座、电子书、课件等上传到教学平台并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学生共同制订大家遵守的公约,将德育引人到每一堂课之中,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站在“学生如何学”而不是“老师如何教”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减少冰冷的惩罚,用心、用情、用爱去教育和感化每一位学生,既做学生文化学习的导师,更做学生精神生活的陪伴,营造以德行政、教师以德育人、学生以德为人的良好氛围。
二是培才,多介质传媒推广移动互联。
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更新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成为撬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力杠杆,利用網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推出多个思政课在线共享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育人教学。学校微信公众号和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号,利用诗词古文、励志名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对于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也要当好时事评论员,教给学生理性平和的思维方法;构建宿舍管理微信平台、校园卫生管理微信平台、公共财产管理微信平台、学生安全微信平台等,学生人人都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学生走出“自我”,走向“我们”。
三是增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多介质传媒的独特功能,利用校园互联网、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学生手机建立智慧教室,大量设计需要学生参与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投票、表达观点,教师通过“弹幕”内容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独到的见解和存在的疑问。针对这些疑问,教师及时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并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设计出各种与本课程有关的通关、闯关、步步高游戏等,寓教于乐之中,寓学于教之外,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获得相应的分数都可视为结业。
千年之前,司马光已形成以德为先的人才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运用新媒体,培埴以德为先的土壤,弘扬工匠精神,帮助学生系好人生中的第一颗扣子。
(作者单位:武汉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