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徐州高教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

2019-09-10王晓燕陈定超

速读·上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平台互联网高校

王晓燕 陈定超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命题以来,国内众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的快速转变,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在内部矛盾日益突出与外部压力持续剧增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亟需作出新的变革。笔者通过对徐州高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深入调查发现徐州高校当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而深入探索与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旨在为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教学模式;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为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并进一步促进高校内涵式教育发展,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为目标,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模式的全面深度融合,构建多种形式的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学习的个性化。

目前,国内各高校教学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各大高校在追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但教学模式上始终未有太大变动,仍然采用传统的“以老師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与过去相比,老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理念发生转变,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四所具有代表性的徐州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四所高校定位不同、品牌各异,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另一方面,当前徐州高等教育正面临众多问题与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只有把握徐州高校新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其发展的新特征、新目标、新征程、新战略和新要求,选择顺应当今时代的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以遵从内在价值、实现内在目的、受内在逻辑支配为总体取向的内涵式发展,才能有效克服徐州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徐州高等教育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从而促进徐州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的发挥与实现。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

根据本次研究内容需要,借助中国知网查询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校内图书馆借阅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书籍,利用互联网平台进入各所高校官网查询具体的教学情况,并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全面了解当前高校教学模式研究的最新动态。

1.2.2调查法

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科学方法对徐州四所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并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不同高校间的同异处,以此作为研究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全面准确的认识徐州高校教学模式发展最新状况及当前面临的问题。

1.2.3个案研究法

参考本次研究调研过程中的课程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探索优质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发展方向,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高校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徐州高校教学模式现状

本研究以徐州的四所知名高校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各所高校的教学模式及其效果。

调查徐州四所高校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共计306门课程,具体调查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对徐州高校的调研发现,在306门课程中使用到学习平台的课程共79门,这79门课程使用到的学习平台包括学习通、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但学习通的使用占据主导地位。在课程使用频率上,经常使用学习平台的课程占16门,偶尔使用的占43门,几乎不用的占20门。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用到在线学习平台,但真正与课程衔接使用的却少之又少。总体而言,互联网技术在徐州高校教学课程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2.2徐州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2.1师资建设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知识的共享性与开放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各类学习平台、教学网站的全面扩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与过去学生相比,当代高校大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等方面上都有了全面的提升。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甚至部分课程的教学效果出现下滑现象。

2.2.2课堂教学过程数据缺失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信息的搜集、分析得到专业化统一,有效解决了过去数据搜集难、查阅难、保存难等难题。然而,现阶段的大部分高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未真正应用到“大数据”技术,依旧采用传统的“白纸黑字”模式进行课堂数据的记录。随着教师课程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综合成绩评判依据日益全面,相应带来的数据量也随之大大增加。在大量数据的冲击下,高校教师仍旧采用过去的记录方式,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大大缺少,而且无法真实、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2.3教学理念和方式受到禁锢

传统的教学理念始终停留在“以教定学”层面,整个授课环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单纯的作为知识接受者,不仅学习方式受到限制,而且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思维的发散。在教师方面,由于长期处于课堂中心位置,教学理念和方式逐渐固定化,个人思想也渐渐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流思想,在这种处境下既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3互联网教学模式成果案例分析

在对徐州高校教学模式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以徐州工程学院土木学院的地下工程施工课程在互联网教学模式方面应用最为突出。笔者统计了徐州工程学院地下施工课程近三年来不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对《地下工程施工课程》的认知度,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力提升变化。

3.1知识点掌握研究

根据《地下工程施工课程》中不同知识点,对地下工程施工课程三年来不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发现,三个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均对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整体对比下存在较大差别。

14级地下空间学生对施工方法类的知识点整体掌握水平较好,甚至对个别领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在涉及到工程方面的知识点上较为欠缺,具有明显的短板。

15级地下空间学生较14级学生相比整体水平略有提升,尤其表现在对工程方面的知识点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本的短板得到极大提高。

16级地下空间学生较前两届相比,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知识点掌握情况趋于平衡,并且原本不擅长的工程领域知识均已达到标准水平。

在同一门课程、同一教师讲授相同内容的情况下,不同年级相同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点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地下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师从14级开始结合互联网模式进行教学,在给14~16级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学老师不断丰富互联网教学模式内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也随之得到提高,并且对知识点的认知趋于完整、平衡,由此可见互联网教学模式对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是有帮助作用的。

3.2专业能力提升研究

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力的提升,学生通过授课后,其自身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基于此种需求,本研究分别以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作为学生能力考核标准,对14地下空间、15地下空间、16地下空间的学生进行调查,取各年级学生平均水平作为参考标准,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4互联网教学模式发展对策

4.1建立移动在线学习平台

4.1.1超星学习通

超星学习通是一款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学生可以在超星学習通上自主完成图书查询、学习资料下载、学校课程查询等相关学习操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并上传课堂上的学习资料,不仅方便学生课下及时复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随时随地在课程中发布通知、布置任务,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4.1.2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一款需要开发者自行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微信公众号具有发布文字、图形、语音、视频等功能,各板块分类条理有序,方便教师分门别类上传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料,同时也便于学生课后更好的预习、复习。通过微信公众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老师的教学思路,也给学生的学习方式留有更多选择余地,可以说是目前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学习平台。

4.1.3慕课(MOOC)

慕课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与传统大学课程模式相同的是,慕课也是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从初级人才成长为高级人才。不同的是,慕课能够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具有更高的规模性、开放性和在线性。

移动学习平台是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汇聚平台,同时也是优质资源服务的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可持续建设平台。通过移动学习平台对全国优质课程进行传播、共享,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日趋强烈的学习需求,能够有效提高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模式变革。

4.2建立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翻转课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前到课堂前,学生在上课前根据老师在移动学习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并结合书本,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等到课堂上时,学生与老师可以更多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交流,让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平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5结论

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渗入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在新的技术引领下,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定然会受到巨大冲击。在此严峻形势下,徐州高校更应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新模式,把握徐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与变革的新动力,找到一条适合徐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促进徐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苏州教育信息化,2016(003).

[2]杨硕.基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初探[J].山西青年,2018(3).

[3]金莉莉.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8(3).

[4]刘向洪.民办高职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发现,2016(6).

[5]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基金项目:徐州市“十四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9XSZ-126,徐州市书记市长圈点的重点项目)

猜你喜欢

学习平台互联网高校
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学习平台的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微信及微网站的高职院校移动学习平台设计与实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泛在背景下图像处理课程学习平台设计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