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三时政复习模式的设计思路

2019-09-10柯秀梅

高考·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

柯秀梅

摘 要:高考的考查离不开时政热点。时政复习应该以“导”为手段,以“学”为目的.通过明确的目标、贯通的知识和精炼的思维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摆脱传统时政复习中只重视单纯的知识归纳而忽略思维提升的弊端。通过知识与时政的融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水平,适应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以及高考改革的要求,提高高考复习效率,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时政复习;学习目标;知识与实践;优化练习

2018年高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四个服务”作为高考命题的总指导思想,渗透了十九大会议的精神。通过相关热点背景的试题考查,凸显了高考“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和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要求。其实,不止是2018年的高考,时政热点始终是贯穿历年高考的背景主线。

我们对比近两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对时政的考查逐步跳出单一化、表面化、形式化,逐步向多元化、深层化、内涵化发展。比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40题,以《中国诗词大会》为背景,考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试题的考查关注了学生对传承文化这一知识的思维理解,侧重考查了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这种试题,单纯考死记硬背或者浅层次对材料的解读是无法凸显优势的,它需要学生对材料中蕴含的隐形信息和知识进行挖掘和筛选,再通过理论的论证和知识的升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分析得出结论。这一变化也是符合了核心素养中“关注思维过程,培养理论思维能力”这一要求的。2018年高考时政考查中最大的亮点还在于,既要求考生要有较强的知识理论基本功,又要求学生能够从情境材料中把握思考方向。比如全国Ⅰ卷的40题,以小岗村改革为背景考查了文化作用的知识点,一改之前《文化生活》考题中过多关注背景材料淡化知识内容的特点,可以说实现了知识的基础性与思维的创新性的高度融合,并且在这种融合中考查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政治认同,对社会发展做出准确判断的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

那么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考改革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高考复习中时政和知识能力的关系,探寻核心素养下时政复习模式的最优设计,真正使时政资源与高考相互匹配起来,构建教学相长、高效的时政复习模式。

一、立足方向与目标的时政筛选

时政资源只是高考考查的一种途径和手段,时政资源的筛选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考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基本要求。那么,时政筛选的方向就需要符合这一要求的内容。符合这一要求的时政资源需要具备这几个特征:正能量导向性、系统典型性、思维延伸性。

正能量导向性,强调时政的正面教育意义,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按照高考的考查方向,近几年一般选取的是具有正能量的热点内容,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先进模范人物、宪法修改、马拉松健康中国等时政热点,就能够体现时代发展的趋向。当前,体现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依法治国和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的时政就是符合了这一特征要求。系统典型性,强调的是时政内容要具有代表性,不能泛滥不能随意。同一个方向的时政热点有很多,我们要抓准典型突出重点,比如就政府机构改革这一热点来看,各地各部门都有很多很好的经验,但是最为突出的却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这一改革经验经过了实践验证,也在很多地方进行推广,是当前政府机构改革中最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案例展开分析学习。通过对这一时政事例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思维的延伸性,强调的是时政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可学性,比如2016年高考以正確看待英雄人物为背景,2017年高考以正确看待香港问题为背景进行考察,这一热点内容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一能够考察学生学习的效果,二能够在解答中肃清错误思想。因此,我们在筛选时政时,就不要着眼于日常小事,也不要只是停留在事件的表层。比如,我们关注当前非洲猪瘟带来的影响,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吃猪肉还是吃牛肉了这个层面。猪价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化,也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去判断我国物价水平是高了还是低了,而是应该挖掘出物价变化其中隐含的政策导向、消费结构变化等,从而对这一现象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理性的分析判断。

综合来说,时政的选取是复习的开始。只有选好了时政,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判断事件的正误对错,了解国家政策方向,形成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并能够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生成法治意识,激发参与热情,培养公共参与素养。

二、打通知识与实践的时政分析

高考对时政的考查一般是需要学生在对时政的大方向的把握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材料解答。因此,课堂上我们在学习分析时政时,一般不适合使用“认识……”、“了解……”、“培养……”这样的课标化的教学目标。我们的重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时政材料,给学生提出发展性目标,打通学生知识与实践的交汇点,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毕竟时政不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着力点,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我们不是喧宾夺主,让时政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时政应该作为知识运用的载体,起到串联知识、活化知识的作用。

比如,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热点时政,我们首先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主动扩大进口的背景下,需要通过营造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助推全面开放新格局走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需要简单地向学生介绍这部法律中最大的一些亮点内容,比如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国家保障外商投资依法平等等。当然时政的分析和学习仅仅是有基础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不同的角度认识时政内容。比如可以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是如何体现依法治国的;运用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的依据;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商投资认识的发展历程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散思想,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谈谈自己对制定这一法律的理解。

这些发展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时政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表层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归纳的知识点中,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情景中去。它使知识的深化与学生的能力刚好形成了一种新的交点,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延伸了学生的思维。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该法中“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这一具体的特定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也是属于发展性的目标,它更加细化了时政和知识的结合,凸显学生学习的延伸性,又考验了学生知识把握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是最能体现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运用统一的方式。

三、优化能力与思维的时政练习

高考试题虽然多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设置情景问题的,但是我们无法将所有的时政都作为背景进行考查。传统的时政练习喜欢采用“热点材料+知识归纳”的模式展开,尽可能得把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全部归纳出来,并要求学生背诵,遇到类似的试题就只要直接套用答案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归纳的知识是否有效、是否具有深度、是否提升思维能力却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这种方式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试题的背景材料和设问方向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进行训练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理解时政背景,并使之与知识相结合,能够举一反三得成功运用到其他时政试题中去,而这本身也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反思也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查找错误原因和自身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创新出一套合适自己的学习和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科核心素养既体现在试题中,又渗透到思维中。

总之,高考中时政的复习,我们更加重视挖掘时政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正确梳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解决不断变化材料的问题,正确指导高考备考,提升备考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

[2]李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时政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G]·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登润·新课标下如何批改高中学生的政治作业[J]·新课程:上2015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试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构建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
编织英语课堂交往的经纬线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从目标入手”,设计高效课堂任务单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规避“男生危机”现象
数学学困生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