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力学》课堂教学法的探讨

2019-09-10罗洁思林桂娟袁景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2期
关键词:工程力学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罗洁思 林桂娟 袁景阳

摘 要:《工程力学》是工科类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但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概念多,定理多,理想模型多、逻辑性强、推理抽象、数学应用多等,绝大多数学生反应学习起来吃力,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应正确分析学生现状,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总结教学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无所谓优劣,只有恰当合适与否。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尚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积极反思,不断寻找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针对《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六点建议和看法。

一、抓好开头,设疑于导课伊始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导入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颖、巧妙、适当的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1] 在课程讲授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恰当地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积极主动进入学习新知识的状态。

二、强调语言的严谨性和书写的规范化,重视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严谨性,对概念、定理、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工程力学定理多,公式多,且大多数定理,公式的成立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的,因此在讲述定理、公式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强调定理、公式的应用条件。如“力的可传性”必须强调是作用在刚体上的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解释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并根据其物理意义,严格规范化其书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符号、公式的记忆,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符号,公式等的相互混淆。 通常规定力用F表示,力矩,力偶用M表示,并结合力、力偶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在相应的力F、力矩,力偶M上施加下标,将物理意义赋予符号,便于记忆,如MA(FB)表示作用在B点上的力FB对点A的矩,在求解力对点之矩时,力为矢量,因此括号里为FB;在列平面力系力的平衡方程时,每个方程也必须赋予物理意义,严格规定列为式(1)的格式,式(1)第一个式子解释为所有的力对点A的矩为零,即不能转动,第二、第三个式子解释为所有的力在正交坐标轴x,y轴上的投影为零,即不能移动,既不能转动也不能移动,因此平衡。

三、采用“对比分析法、表格法,联想法”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有关公式。

四、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

工程力学内容烦杂,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特别在章节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所授章节包含的概念和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掌握章节内容,便于对章节内容的复习。[3] 此外,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在讲解内力图的绘制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绘制完成的内力图进行观察分析(注意边界点,突变点的内力),并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得出相关口诀,以便学生快速绘制内力图。如在无均布力,均布力偶作用区段,轴力图,扭矩图为平直线,其突变可归纳为左加右减,即从左向右画,遇到垂直于横截面的力、力偶时,轴力图、扭矩图发生突变,当力、力偶向左时,轴力图、扭矩图向上突变,而当力、力偶向右时,轴力图、扭矩图向下突变。同样,在无均不载荷区段时,剪力图为平直线,其突变可归纳为上加下减,即从左向右画,遇到沿着横截面方向的力时发生突变,当力向上时,剪力图向上突变,而当力向下时,剪力图向下突变,在有均布载荷区段,剪力图为斜直线,可归纳为q上斜上,q下斜下,其中q为均布载荷,该口诀解释为从左向右画,当遇到均布载荷q向上时,剪力图以q为斜率向上斜,当遇到均布载荷q向下时,剪力图以q为斜率向下斜。

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避免“填鸭式、注入式”教学。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当只注重传授已形成的知识,照本宣科,而应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效的课程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力学的教学过程更应该是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每个新的知识点讲授之前或之后,应该精心设计与新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基础理论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六、因材施教。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过程应避免“统一式”教学,提倡因材施教。[4] 因材施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① 区别对待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② 区别对待同一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区别对待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穿插与其后续专业课所涉及的力学问题相关的工程实例,这样可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让学生感受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对于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静力学部分,可对低速行驶的汽车进行力学分析,建立汽车受力模型;在强度理论部分,可对驱动车轮的半轴进行强度计算。区分对待不同班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学生学习能力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次教学,尽量让所有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力学知识,并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补充扩展知识。如在讲解指定横截面上的内力求解时,截面法是每个同学必需掌握的方法,在截面法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口诀法,让学习能力稍强的同学可利用口诀法快速计算指定截面上的内力。

结语

韩愈在其《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职责的最好概括,但是在现代社会,紧靠这三条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了,比这三条更重要的是“激发”,激发学生悟道比传道更重要,激发学生学会学习比授业更重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比解惑更重要。本文提出的六点建议和看法正是出于“激发”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啟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杜飞飞,刘海林. 从《工程力学》课难上反思《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职教与成教[J].2010(24):565.

[2] 卞步喜,刘一华. 材料力学公式记忆法.力学与实践[J],2007(29):64-65.

[3] 张扬,李四平,赵社戌.“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国电力教育[J],2012(28):59-60.

[4] 卢素英.《工程力学》教学的改革探讨.电力学报[J],2008(23):246-248.

基金项目:

厦门理工学院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Y201304),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3002)

猜你喜欢

工程力学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工程力学》微课教学模式探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工程力学》课程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环环相扣 重点突出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