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的研究

2019-09-10王志和

电子商务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日渐突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问题凸显。本文在分析目前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生源少、师资力量薄弱、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不完善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共商共建共管”协同育人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并给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18A408);湖南省省情决策咨询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16JCC016)。

引言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和国家农村电商扶贫政策的发布,农村电子商务得到迅猛的发展。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8)》,报告指出2018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农村网店数将达到1200万家,带动就业人数3500万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是保持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加速农特产品上行,在农产品开发、线上与线下营销渠道、电子商务运营、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物流仓储配送等环节需大量既熟悉农产品特性、农业经营运作规律,又懂網络技术应用的网络营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构建完整的农村电商生态圈。因此,进行“互联网+”环境下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愿意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生源少

高校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可绝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而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方向;由于农村经济和文化环境条件相对落后的问题,当前很多大学生希望在城市就业,加之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认知的局限性,不愿意投身于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同时,大多数农村电商企业均是初创型企业,规模不大,基本上是以家庭成员为主开展企业相关的运营工作,技术要求不高,管理者对人才需求的意识也不强,满足于现状,不愿意付高额薪酬来引进电商人才,提供更多的平台来吸引优秀的人员,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商企业的发展。

1.2 农村电子商务师资力量薄弱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各个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已经有年头,专业建设相对成熟。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学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经济管理类等专业的,缺乏农村电子商务的运营管理实践经验,没有深入分析和了解农村电商运营岗位的能力需求,按照传统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没有把农业、农产品知识与电子商务知识的具体应用有机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符合实际需求,是导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紧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高校在认识和理解农村电子商务方面还不够清晰透彻,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没有针对性的农村、农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如没有开设农业概论、农村经济、农产品基础、农产品物流等课程,导致学生对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商发展情况不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运用到农业领域中。

1.3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应该了解农业经济知识,熟悉农产品的生产与管理,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农业生产管理与农产品销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根据农村、农业、农产品等形成针对性的课程体系,采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商务管理知识”课程体系,没有开设农业概论、农产品基础、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课程,谈不上电子商务知识与农业、农产品的有机结合。由于学生缺乏农业农村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农产品的特性、农产品运营服务等一无所知,导致毕业生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农村电子商务的应用工作。

1.4 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不完善

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但从目前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大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来仿真实际商业贸易过程作为电子商务实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但仿真软件操作与农村电子商务实际应用是有距离的;二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由于农村电子商务中的涉农知识,目前相应的农产品网络交易的仿真软件基本没有,在课堂教学上只能强调理论教学,而无法让学生切身体会农村电商的实际应用,导致培养的学生就缺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侧重点没有及时的调整,在培养过程中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操作应用、电商平台的操作及应用等作为重点,而缺乏对农产品生产流程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物流等农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应用,脱离农村电子商务运营岗位的实际需求;四是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利用农村与农企资源,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没有与农村电商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使得实践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根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和农村电商人才的需求标准,笔者认为通过与涉农电商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村电商平台企业等深入合作,构建校企“共商共建共管”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解决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根本途径。

2.1 校企共商

“共商”是校企双方共同商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校企双方根据农村电子商务岗位需求和各岗位工作流程,确定农村电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四年不断线递进式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2 校企共建

“共建”是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学校通过制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和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建设的文件,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等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聘请企业人士走入课堂和实验室等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涉农电商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按“三基地一平台”的方式进行建设,“三基地”是指学生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一平台”是指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校企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实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企业项目案例、教材的编写、电子课件及教学视频等。

2.3 校企共管

“共管”是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和实施有关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案、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基地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企合作教育周、专业见习、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并构建学校、企业、师生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明确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应组织专任教师深入农业生产企业、农村电商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邀请涉农电商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士一起参与组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电子商务专业(农村电子商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定学习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能力结构体系,如在能力上要求培养出来的农村电商人才应该能熟悉农产品及服务特性,掌握农产品市场规律及风险预估能力,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网络营销学等专业知识进行电子商务项目的规划、管理与运营,能在涉农电商平台上独立进行农产品的销售与运营管理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结构标准体系制定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具体实施方案,让学生得到专业系统的培养。

3.2 完善农村电商课程体系

学校要加强与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细化农村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各个岗位,明确各个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以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素质方面: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职业素养;具备较高的网络文明素养、电子商务诚信与信用素养、信息安全与保密素养;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和团队合作素质;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基本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主要设置的课程有两课教育、时势讲座、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电子商务法律、军训、社会实践、大学语文、创业基础、创业基础等。

知识方面: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通识类相关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农产品及服务特性,掌握农产品市场规律及风险预估能力;掌握电子商务类专业理论与专门方法,能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动态,注重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及时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知识。主要设置的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农业概论、农产品基础、网络营销、农产品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网页制作与网站设计、移动电子商务、社交化电子商务等。

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与互联网应用能力。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具备将所获取的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于电子商务实务的技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电子商务项目的规划、管理与运营,可以独立在各大涉农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的管理、销售、运营等。初步具备基于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主要設置的课程有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信息素养通识教程、专业导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互联网创业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电子商务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从事农村电商专业教学的教师在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农业、农产品知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应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方式有:一是“走出去”,学校加强与涉农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专任教师赴涉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通过企业内训、顶岗实践、电子商务项目开发与运营等方式让教师直接参与涉农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农村电商运营与管理的实践能力;二是“请进来”,学校从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单位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指导等,从而提高农业知识及农产品营销等课程的传授效果。

3.4 建立农村电商校企合作教育基地

在建立由涉农企业人士参与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加强与涉农企业紧密联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在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在校内共建农村电商平台实训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农村电商运营实践环境,以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当前,传统的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比较多,且比较成熟。针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比较少,可以借鉴的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本文依据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校企“共商共建共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明确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完善农村电商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农村电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等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纪元.地方高校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6(10).

[2] 王志和,龙雨.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电子商务,2018(11).

[3] 何跃.高职院校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8).

作者简介:王志和,硕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信息化应用,电子商务等。

猜你喜欢

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人才培养
沧州市高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村电子商务下电商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思考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