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及其内在逻辑论析

2019-09-10李斯任向阳

成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

李斯 任向阳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关系密切,两者在现实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上、在激发人的主体能动性、在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在关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上以及在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上都存在相通之处,因而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不仅有其理论依据,而且可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内在逻辑

如何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从何做起,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系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都以提升人的素质为现实起点与最终目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顺利推进,中国正一步步走向现代化,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社会转型期,尽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民主政治也顺利推进,但却造成社会贫富分化、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等问题,加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各种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诚信缺失等各种现象时常显现,挑战着社会良知。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人的素质问题是其终极原因。学习型城市建设是针对以上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组织人们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素养,进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实际上,就出发点与目的而言,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未做事而先做人,即以提升个人素質为出发点,主张通过修身而不断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断提升人的素质实现内圣的基础上而达到外王的目的。儒家认为,在中国之中,无论何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开宗明义地明确大学教育的方针、功能和地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求人们基于个人正心、诚意的修养,来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最终实现治家、治国和治天下。

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1](169)。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学习型城市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关注人的素质提升,两者存在一致性。

2 都需落实在激发人的主体能动性上

尽管从理念、制度、机制、政策等各种社会建设方面出发,通过建立建设他律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但归根结底需要将各种他律不断内化为自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人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落到实处,所以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最终落实在激发人们的个人主体能动性上,落实到人民群众的道德自律上。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孔子也曾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不断激发个人的内在使命感与主体能动性,基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追求而以自律来提升个人素质。实际上,自孔子始,中国人就以“文不在兹”的文化担当与使命感来提升个人素质以及实现社会改造。儒学以“入世”的立场,重视人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人的道德生命、社会生命,表明人应当具有的担当使命意识与责任意识。他还主张以“立德”“成仁”来应对自然死亡,追求精神永恒,以“舍生取义,死而后已”,“死生有命,乐以忘忧”为主线,寻求生命的安顿,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在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积极进取,进而实现社会治理。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基于“内在超越”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养浩然之气和塑造高尚人格的方式,在不断提升人的素养与境界的同时,实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进步。

3 都需立足于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不管是何种社会建设,都要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主体这一前提,学习型城市建设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人,不管客观物质条件如何完备,制度机制架构如何完善、政策的制定如何合乎实际,任何理想都将成为无法实现的梦想。

如果说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注重个人的权利与自由,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则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能动意识。她不仅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存在价值,还强调集体主义,要求服从集体与群体的集体精神。他们认为,个体生活于群体之中,整体利益受损,则难以保障个体利益。因此,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基于此,他们肯定“天下之利”,要求人民群众“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有学者认为,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与现实感受,积淀着其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并承载着民族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2]。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也是我们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此主张,我们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40)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42)这就是说,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坚持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推进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基本途径。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注重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上是一致的。

4 都关注人素质的提升与文化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22)实际上,学习型城市建设也是基于这一理论来建设各种人文环境以教育和影响人,即通过发挥政府、各种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组织市民共同塑造集道德规范、精神面貌、行为准则、心理状态、审美情趣等为一体的人文环境,促使市民形成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进而提升人民的身心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环境造就人的案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染与苍则苍,染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还有著名的“孟母三迁”、“里仁为美”等古训。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5](2)“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曾塑造了中国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因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7],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1](164),而且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8]。因而这一文化生态环境毫无疑问是我们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为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5 都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适应古代的文化,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秉持拿来主义,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9]。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岱年等认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传统文化,用中国傳统文化的精华来丰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地带有中国的民族特色。”[10]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201-203)“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扩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1](201-203)。尽管实践已证明,“内圣”并不一定可为“外王”服务,为此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不仅不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衰亡,还会通过与之紧密结合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因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承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12]。习近平也曾强调:我们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1](161)。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多方面存在一致性,基于两者的内在逻辑,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课题号: 15C0206)。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

[3]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10-01(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9.

[7]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8]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9]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40-641.

[10] 张岱年、季羡林、张岂之、李文海、李侃、金冲及.批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发言摘编[J].高校理论战线,1991(1).

[1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9.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