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初中生的健全人格
2019-09-10岳国新郭丽净
岳国新 郭丽净
课题的提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涵养文化素养,提升道德品质,更是延续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在历代文化典籍中,书目众多,重篇巨制,初中生精力有限,常望而生畏。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如果此时未能对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在思想道德上很容易发生问题。此外,国学诵读研究在全国各地纷纷展开了热烈的研究,但是对一些问题研究的不够深入:一是如何通过国学诵读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积极影响,目前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研究;二是当前学校重视国学经典,但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关注度不够;三是纵观当前国学诵读研究,大多数研究指向对象是小学生,专门针对初中生的比较少。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概念界定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近代,章炳麟在《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书中,对国学范围进行了了界定,即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初中阶段国学经典主要涉及“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等。其中尤以《论语》《孟子》和唐诗宋词,适用范围最广。
“诵”,本义是背诵、朗读。诵读,指读出声音来,其更注重一个“熟”,即所谓“熟读成诵”,其次是要口到心到。同时,诵读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的是读者对文字内容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
“健全人格”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人格教育的界定,可称完美人格、优秀人格或理想人格,是各种积极人格特征的完美整合。本文中所指的”健全人格”强调的是初中生良好的品德,侧重是非观、羞耻观等。初中生的健全人格是指在其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的健康和均衡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实施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当代初中生的人格问题一向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经典诵读”对于初中生健全人格影响这一角度阐述对于“经典诵读”的认识,探索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初中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实施途径。根据本校学生特点,重点关注初中生人格中的是非观和羞耻心,同时思考研究如何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
指导诵读方法,调动学生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北京市通州区传统文化“三步六正九读”诵读法,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基础之上,利用语文课开设国学经典诵读编写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在课堂实践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初中生健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实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文献研究法 整理搜集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了解最新动态,寻找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开拓研究思路。
访谈调查法 根据本校初中生特点,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及时对其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感受和变化。
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筛选出个别在是非观和羞耻心方面有明显问题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有计划的指导和教育,改变他们不良的现状,引导其培养健康的人格。
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 收集相关课题信息,多方论证后成立学校课题组,确定成员分工及具体研究内容,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同时,召開课题研究开题会,邀请区研修中心专家到校指导,提出修改意见。
在课题研究前期,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人格现状进行数据调查,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将有明显问题的学生反馈给家长,寻找问题的成因。
研究实施阶段 一是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外出参加市区级区国学诵读方面的专家和教授的讲座,观摩研究课并参与讨论。邀请专家到校听课,根据本校师生特点进行专业辅导。同时利用网络和阅读诵读方面的书籍,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并及时汇总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案。二是根据本校学生学情,选择适合诵读的《论语》《孟子》等的部分篇章和优秀古诗词,分类进行整理,指导学生掌握运用诵读方法。三是课题组师生积极参与北京市、通州区以及组织的各项国学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并积累优秀的课例、教案和论文。四是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总结阶段 课题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论文、课例、课件、经验总结、典型案例光盘等。
研究成果
营造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诵读环境 课题的开展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诵读氛围。每天中午十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国学经典,在诵读中引导初中生“正心”“修身”“齐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韵律优美的古典诗词中,徜徉于国学经典中,感受祖国文化的经典魅力。同时,学校还通过推出国学诵读专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并成立了玉桥中学国学诵读课外小组,诵读小组先后参与了通州区举办的多次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精心准备,丰富新颖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在每天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借鉴北京市通州区“三步六正九读”经典诵读教学法,“三步”即“正音正读”“正字正义”“正心正行”;每步有“两正”,每步有“三读”,共九读,指导学生准确诵读。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形式丰富的活動。一是利用学校宣传栏和广播站,展示优秀诵读成果,如手抄报、广播稿等;二是开展国学诵读大赛,表彰优秀诵读学生;三是初一初二两个年级中各班利用每周三早晨时间组织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通过这样的阅读活动,让经典作品在的精髓根植在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拓展了课外阅读的空间,在诵读中理解践行,从而完善自身人格。在这些活动中,最吸引学生兴趣的是“诗词大赛”。为了办好活动,课题组的教师集齐初中阶段的各个版本的教材,再结合《人间词话》《嘉陵论诗丛稿》等书籍,选择古诗词,设定比赛形式,购买抢答器,布置比赛会场。比赛先由各个班级组织展开,各班选拔出优秀选手,再在年级内展开最后的竞争决赛。比赛中学生热情高涨,语文素养也得到了了一定的提升。
教育教学密切结合,让经典诵读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作用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在每周一课时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论语》、唐诗宋词的内涵,并延展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感悟;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江山如画,从而学生激发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还有许多古诗、文章,抒发了亲情、友情和故乡情,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的、爱亲朋的健康情感……同时,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开展主题班会课,如“谁对谁错——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我是一名中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羞耻观。此外,本学期以来,学校德育处开展的日常德育教育活动和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也都渗透了《论语》等经典中的国学教育内涵,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了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从课题研究的数据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诵读前后学生在是非观、羞耻观方面有明显进步。与此同时,我们课题组教师和班主任一起,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父母等的情感。同时,以重阳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关爱长辈”等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效果与反思
研究效果 一是学生的成长。国学诵读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形成了诵读的风气,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可以积极踊跃地参加学校、区级和市级的比赛,并且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学生节目《一轮明月,万千情怀》在通州区初中生经典诵读节目展演中荣获二等奖,《诫子书》也荣获二等奖。在学校举办的诵读比赛中,也有诸多学生获得各种奖项。更加可喜的是,学生不仅提高了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而且自觉开始要求自己,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二是教师的成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积极学习吟诵知识,参加吟诵培训会和各种比赛,提升了个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论文方面:论文《吟诵是一把金钥匙》获第二届全国国学经典教学评比大赛论文二等奖,论文《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荣获区级一等奖,论文《吟诵传统经典感受诗歌魅力》发表在《教育》杂志第23期等。课例方面:课题组教师指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获通州区第四届国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山居秋暝》获北京市2018年吟诵教育研究会中期成果成果征集一等奖,课例《行行重行行》荣获第二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学评比三等奖。课题组老师还在“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实践研究”第一届学术会议举办的学术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在“国培计划(2018)”中为京津冀教师专门就“国学诵读对学生的影响”做了专题报告。
三是学校的变化。我们的课题组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平台,动员各年级教师和班主任予以配合,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诵读国学”的风气。同时学校利用广播专门宣传国学诵读活动,宣传橱窗表彰优秀学生,扩大了诵读活动的影响。
反思 一是课题组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侧重于教师部分较多,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还是不够突出。二是参与国学诵读的学生在是非观、羞耻心方面有明显改进,但是目前的国学经典诵读仅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展开,具体的反馈效果还需再明确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