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
2019-09-10李杨吴家欢
李杨 吴家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意,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幼儿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基础,而幼兒美术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更好地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因此,幼儿美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过去只讲“形”、不讲“神”,只重“像”、不重“美”的做法,充分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同时要具备创新意识,积极为幼儿搭建创造的平台。在引导幼儿创作时,要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性教育,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展现自我。
幼儿的兴趣是基础
根据《幼儿心理学》关于幼儿注意力的阐述: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而创造活动是一种需要有意注意的高级思维活动,要想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提高幼儿的有意注意,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包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艺术感的活动空间和环境,在享受中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生动地展示丰富多样的欣赏素材,在欣赏中激发兴趣;投放富于视觉美感和表现力的操作材料,在操作中激发兴趣等。
多样教学形式是催化剂
游戏教学 皮亚杰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只有当自己的天性得以发挥时,幼儿才能更好地投入。此外,根据《学前教育学》指出可以从玩具和想象两方面进行教育活动的游戏化。
运用动作进行教学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动作往往比语言更易理解,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运用移情法进行教学 《学前教育学》指出:“主要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等基本训练技术。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提示,组织儿童的绘画、表演、唱歌等活动,帮助他们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面部表情”。例如大班绘画“各种表情的人”。
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和激励性
边霞教授曾提出:“一个完整的幼儿绘画活动一般包括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价等几个基本环节。”为此,针对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笔者主要从评价语言、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三方面进行概述。
采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引导幼儿正确创造 第惠多斯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使用激励式的语言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能保持和延续孩子的绘画激情,在快乐中激起幼儿的创作信心。
采用“层次评价”的标准,鼓励幼儿的创造力 以往教师常常使用“再现”“写实”“逼真”这样的统一的成人评价尺度和审美标准来衡量幼儿的美术作品,忽视了幼儿绘画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更忽视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以孩子的眼光和视角去认识和评价,坚持“主求其意,不严求其形”的原则,激发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
采用“多元性”的评价,是幼儿创造的强大动力 评价的主体和方式是多元的,包括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儿童的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欣赏和交流等。美术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在多种评价方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其安全感还在建立的过程中,自信心和成就感是他们勇于创造的强大动力。
正确解读幼儿的作品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到:“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
当幼儿胡乱涂抹一阵完成作品后,即使创作的画再难看,但在幼儿的心中的满意程度不亚于一幅完美无缺的作品。这时他们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份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和赞赏。因此,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解读和欣赏他们的作品,为他们提供自由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并用鼓励、表扬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充分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表现方式,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再去创造和想象。不能只以好坏为标准进行评价,要在认真倾听幼儿心声、科学解读幼儿作品的情况下进行评价。
此外,在活动的评价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与同伴一起欣赏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充分肯定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独特想法和个性,鼓励幼儿赏识别人的作品,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评价同伴的作品,激励幼儿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再创作。
总之,教师要用多种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活泼、愉快的创作氛围,同时还要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察觉他们的潜能、理解他们的构思、发展他们的创造、鼓励他们的努力和意志,欣赏他们成功和喜悦,一步一步走进的他们绘画世界。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金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