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视野下的福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2019-09-10吴春华
摘 要:生态文明理念是當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重视生态文明的经济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生态的保护和重视。福建的交通由于地势、历史等原因经历了困难的发展阶段,当前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发展的速度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探索生态经济视野下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与路径成了当前福建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
关键词:生态经济;城市公共交通;绿色交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口号,生态经济以其重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样态。交通建设既是一项关涉社会全面发展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影响着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作为城市动脉的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组成部分,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期,将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纳入生态经济发展的视野,是当前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必然与方向。
一、城市公共交通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一)城市公共交通具有特殊的经济属性
城市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城市中或城市间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从产品的经济属性来说,它是一项准公共产品。因为交通设施路面的限制,交通工具在特定时间特定路段的使用会影响其他交通工具的使用,但公共道路又是可供所有交通工具使用,不排斥他人使用,因此,它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同时,交通工具在公共道路上的行使情况又不取决于某人的出价,但是交通道路又存在可能拥挤的现象,因此,它又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的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对于城市公共交通这个准公共产品的计划和配置,在原则上应采用政府和市场共同协调、共同分担的原则。在发展城市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城市公共交通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机制下,实现与经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生态经济呼唤城市公共交通的升级转型
城市既作为一种民众群体生活空间的概念,也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制度性概念。它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朝着更有生机和活力的方向发展。生态学以其更加和谐和宽广的视角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生态城市成了当代人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新期待。城市生态经济将“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生态和谐”作为生态城市追求的三大基本目标[1],它们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元协调的整合性追求,对城市的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城市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子系统,也需要在这种生态经济大背景下,积极地呼应新经济形态的要求。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与质量的优化升级。
(三)城市公共交通问题需要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关照
交通拥堵成了现在城市公共交通核心而棘手的问题。机动车数量的迅速膨胀、现有道路狭窄、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地下、交通结构不合理、居民出行难、停车难、汽车尾气污染等问题。这一切问题都成了现代城市的共同问题,即现代所谓城市病的症状之一。因此,一些学者从市场经济的调节杠杆中寻找解决的思路。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公共交通拥挤收费及定价理论开始出现。拥挤收费的观念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出现并催生相应收费政策的出台。城市道路拥挤收费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收费的层面,而是为了缓解城市道路的所面临的拥挤压力。城市公共交通拥挤收费的实质是通过经济的手段对交通进行重新的资源配置和诱导,使这个城市的交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并最大化地实现社会效应。从理论上讲,只有当出行者使用城市道路的费用低于人们从中获得的效益时,人们才使用道路;当道路拥挤费用上升到高于效益时,人们就不会继续使用道路,这就是“拥挤对需求的控制效应”。[2]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中国大多数城市并没有采用收费的形式来调节交通拥挤问题,也导致人们继续不断地新增使用者,从而加剧道路的拥堵。拥挤定价就是把这种使用道路时的“费用”增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收费,使道路使用者在面临一定的拥挤收费时,不再使用道路或改变行驶路线,从而缓解道路的拥挤程度。拥挤定价的收费标准是道路使用的总边际费用和个人边际费用的差额。理论上,当使用者支付的价格与出行的边际费用相等时,效率达到最大。通过拥挤定价收费既可以避免道路的拥挤,也可以将驾驶者使用道路的收益部分转化为某种税收来源,用于投资建设交通设施[3]。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交通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范畴,生态经济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了方向,生态经济学也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支持。
二、福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福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事业随着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大对交通事业的投入,正得以快速地发展。通过对交通运输服务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改革,优化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政府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也撬动了更多地资金流向交通服务行业,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也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的方便,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出行成本,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1. 制定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政策
各种有效政策的出台是福建交通运输事业顺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福建省政府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提升交通运输服务八条措施的通知》等重要文件。2015年,福建省政府编制出台了《福建省公路运输及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是实现道路运输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推动道路运输转型升级、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有重要指导作用。规划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道路运输发展特征,以数字运管、效率运管、法治运管为支撑,推动道路运输向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转变。同时,大力推进福建省道路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年福建省政府出台《福建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2017年,为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福建省的发展,福建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0年),并提出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城市公共交通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主要渠道。通过谋篇布局,福建省城市公共交通进一步向“数字运管、效率运管、法治运管”目标迈进。
2. 福建交通运输事业呈较快发展态势
近几年来,福建省重视加快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管是从城市的道路修建还是从交通工具的数量变化,都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人们的出行频率也随之增加,福建城市交通的客运量呈现大面积的增长。在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运营线路总长度、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等几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定发展趋势。具体如下表:
通过近10年福建省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情况的数据可以发现,福建省城市公共交通在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公交专用车道总长度、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和城市轨道运营车辆都有稳定的增长,全年城市客运系统运送旅客在总体上有上升的趋势,而其他数据的波动则主要是因为受到城市网约车、共享单车、城市私家车等冲击而成的。
3.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结构
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意味交通结构朝向更加优化和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符合绿色生态要求的现代公共交通在整体公共交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近年来,福建省始终重视优化交通结构,一方面,注重调整不同燃料的城市公共汽电车的比例,具体见表二。通过表二可知,混合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作为公共汽电车在不同燃料类型的交通工具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政府重视更有高效、更便捷、更环保的城市交通工具,例如在法制传统的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外,更加重视发展城市BRT、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福州与厦门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开通运行城市地铁,极大地缓解了传统交通工具的压力。
4. 重视和支持发展新能源车辆
在响应发展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福建省早在2014年就新增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952辆、出租汽车4246辆。同时,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达标率100%,超声波清洗汽车配件等节能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推广,节能驾驶纳入驾驶员岗位培训[4]。我国新能源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2008年,福建省只有厦门金旅和“大金龙”两家企业进行初步商业化运营,而到2017年,福建省已有7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同年,福建省33家企业发起成立了“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由于有福建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支持以及宁德时代新能源、福耀玻璃等相关企业的产业链支持,福建省新能源车企发展具有一定的優势。
(二)福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困境
1. 城市道路建设难以适应快速的交通发展需求
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能力的提高,福建省的私人汽车拥有量近十年来每年都呈递增趋势。私人汽车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2007年福建省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74.57万辆,2017年则达到了491.72万辆,增长了近7倍[5]。而增长主要是在城市的汽车拥有量的增长。而城市道路的建设却跟不上这个速度。因此,出现了城市的有些道路虽然有所拓宽,但是人们仍然感觉到拥挤的原因。
2. 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普及与推广困难
新能源交通工具以其绿色环保而备受国家关注和推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新能源交通工具在市场上仍是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因素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首先,企业遭遇的技术瓶颈。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坚克难,福建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如关键零部件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许多零部件需向外采购。同时在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过程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更是有着较大差距。其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十分有限,大多数各自为战,分头研制,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较多,这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不能形成合力。第三,市场定价与传统汽车比较未显示优势。虽然群众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可以享受一定的补贴,但是,较之传统的燃油汽车,由于处于发展阶段,各种研发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它的市场价格仍然偏贵。第四,配套的充电设备在城市尚未大面积布局,导致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方便的问题。因此,目前,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普及与推广仍然存在困难。
3. 顺风车、共享单车等仍需规范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顺风车、共享单车等以其共享、便捷理念,尤其是共享单车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而受到时代的追捧。它们是传统城市交通的有利补充。然而,目前顺风车、共享单车等的发展仍然带有自发的特点,不可避免带有市场的盲目和冲动,因此,容易出现行业的不稳定。从省会福州的共享单车投放情况来看,过度的竞争带来恶性的破坏以及大量的闲置,有限的城市人行道路空间已经被单车所大量占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与车(单车)的矛盾,这对于传统城市交通也带来不小的影响。由此,这需要更多的调研和引导,避免出现共享单车的过多投放导致挤占城市空间和资源的浪费以及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三、福建生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策略
(一)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生态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
福建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在现有的社会发展状况下进行的,同时也是在生态环境已经面临一定不容乐观的压力和困境中进行的,这两个方面在极大程度上规定了福建生态城市建设的特殊起点和路径选择。2016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等,并要求福建等试验区要突出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福建是这次会上被点到的首个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省份。因此,在生态经济的前提下,在福建交通发展现状和困境的前提下,福建省各城市的交通发展需要建立在一个高起点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努力探索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福建省作为人工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空气等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为福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绝不是放弃生态追求的理由,而是需要这种优势下探索更先进的发展模式。福建的交通运输事业更不可局限于短期的经济增长,而要有更长远的眼光。福建省内各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不一、地质情况、人口压力、原有交通布局等都不一样,因此,在制定交通发展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结合国家和省的交通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交通发展的现代化。
(二)以制度建设为先导,构建生态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基本架构
制度是行为稳固的保障,生态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不是短期的人类行为,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具体从三个方面去建构:行业内的法律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支撑行业发展的科学技术。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考虑建立或进一步完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绿色能源制度”;在拥堵时段和路段实行交通拥挤收费制度;对于应该报废等的交通工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其次,通过生动的宣传和广泛动员,让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时尚,真正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日常的行为习惯[6]。再者,加大公共财力投入,用于支持绿色生态交通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用科技为生态交通服务。从以上三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实现“低碳增长”“低碳运行”“低碳生活”的目标理念。
(三)优化交通结构,构建便利的公共交通运行环境
从2017年福建省私人汽车保有量较之2007年增长了近7倍,汽车保有量是491.72万辆。目前,居民在出行中对汽车的依赖逐渐增强,这成为交通碳排放的重要部分。因此,为实现低碳交通,调整和优化交通结构成了必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实现,即一方面,限制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长以及限制私人汽车出行次数成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另外一方面,在限制私人汽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發展和保障公共交通系统的发达以及允许共享交通的发展。当前,各个城市都在快速地发展,城市扩张,原有的公共交通网络需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市民出行的需要。只有在保证公共交通便利的前提下,减少私人汽车的出行频率才有可能。有城市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的结合将会减少22.5%的单独驾车交通量,增加公交或其他非机动车出行27%,减少拥堵18%[7]。同时,政府和行业进一步加强对共享交通行业的规范和引导,避免盲目的投放和恶性竞争,使之走向更加完善的轨道,更体现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从而整体上优化交通结构,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和高效服务社会需要双结合的良性交通事业发展。
(四)倡导现代治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搭建组织框架
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政府管理形态的转向。建设生态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是项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组织系统来完成,目前根据实际状况,政府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加强倡导、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实现政府、市场、民间力量以及其他利益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推动生态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政府作为倡导和组织者,应把握自身定位,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尤其要克服以往仅偏重政府内部、体制内企事业机构的单向度的、以行政规制为主的制度与政策设计,而注意加强引导和吸引市场与社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的设计与制定[6]。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管理中,体现现代治理理念,满足市民对公共交通日益增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洁.基于生态经济学与网络治理的生态城市建设[J].理论月刊,2011,(2):63-65.
[2][3] 孙久文.城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5,95.
[4]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2014年度福建省道路运输发展情况报告[OL] http://jtyst.fujian.gov.cn/.
[5]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8)[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6][8] 叶立梅.北京生态城市的实现路径[J],北京规划建设,2011,(2).
[7] 关海波.城市低碳交通模式构建与发展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
作者简介:吴春华(1983- ),女,福建漳浦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交通经济学、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