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学生品格培养与优化路径

2019-09-10于秀明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于秀明

摘要:初中体育不仅肩负着传递体育知识,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对于学生品格发展更是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际教学中,初中体育课程从设计到实践都过于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身体健康的培养,而忽略学生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社会行为的培养与引导。导致初中阶段学生各种叛逆行为频现,严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针对此本文研究从体育教学中开展品格教育必要性入手,讨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品格培养现状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品格培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意识、品格品质等会自然而然显露出来。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时,结合学生实际表现开展针对性的品格教育,往往能够起到更加直接、实际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思想、心理、意识与行为。不仅在教学成效上促进学生品格发展,当体育教学深入到精神层面,会达到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品格教育价值与必要性

体育项目集竞技性、集体性、实践性、观赏性于一体,虽然主要以教授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但是也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品格教育。例如,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进行了明确,通过教育要提升学生意志品质;学会调节情绪;形成集体合作意识与能力;养成良好体育道德。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品格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开展品格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逐步成熟、行为出现叛逆的时期,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缺乏外部约束力量,学生就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阶段的人才培养中,仅仅依赖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品格教育则尤为重要,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行为,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思想。

其次,体育教学是开展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品格发展需要融合多方面的作用,虽然日常教学中有思想品德课程来专门培养学生品格,对学生品格发展起到主导性作用,具有特殊性质。如果过于依赖此开展品格教育,那么思想品格教育途径略显单一。所以更需要各个课程教学的合力,让体育教学与德育课程相向而行,实现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

最后,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品格教育,也是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是初中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体育教学中开展品格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将体育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虽然认识到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却鲜有涉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初中升学压力外,学科研究建设不足也是其中重要因素。

学生品格教育实施策略

结合前文论述可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品格教育更具实效,有利于教学合力的形成。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体育竞赛模式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与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体育领域中这种竞争性体现更为明显,只有不断竞争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将人体技能发挥至极致,各种体育项目的世界纪录才会不断刷新,所以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在初中教学阶段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竞争意识较强;而成绩长期在中下游徘徊的同学,或许身体素质较好,但是其在学习上表现出的惰性,究其原因是竞争意识不足导致的。针对这一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品格就需要多多借助一些竞赛性项目,多采用竞赛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提升。如在短跑项目中,教师在讲授完运动技巧后,就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既考察学生体育知识与运动技巧的掌握水平,也能够在竞赛中提升学生品格。

集体项目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与纪律意识 集体项目是初中体育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内容,在集体性项目中需要全体学生在一定约束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或者在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之下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对学生集体意识、纪律意識的养成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校园足球教学开展中,既需要组内成员各自发挥技术,也需要相互之间的策应、传切、掩护等战术配合才能赢得比赛。在类似集体性活动中,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力量与优势,在运动中让学生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健全学生人格。同时集体活动中为达到整齐划一的目标,也需要纪律、规则的约束,在活动进行中要求学生服从判决、遵守纪律,进而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

艰苦训练磨练学生坚强意志 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特点,即是实践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身体发展、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在艰苦的实践训练中学生的意志力、坚强精神也能够得以提升。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长跑训练中难以完成任务。有部分学生虽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在强大意志力下,却能够坚持到最后。又如,在单双杠技术性较强的项目教学中,许多动作难度系数高,具有一定危险性。许多同学都存在畏难情绪,不敢尝试这项运动。其实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学生身体素质、体能不足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学生心理、意志力不足而难以坚持,为畏难情绪下放弃。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坚强的意志也需要在对学生运动心理进行分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例如,针对1000米长跑中学生无法坚持到底的问题,教师教学中可以采用“伴跑”等言传身教的方式,告诉学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勇于坚持一定能够成功的哲理。其次,在一些体育项目教学中,由于具有一定技术性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在所难免,在教学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体育水平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激励,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锻炼品质。

课堂细节中引导学生行为 初中体育教学包括体育准备、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以及课后整理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能够渗透对学生的品格教育,借助这些细节也可以引导学生的社会行为。所以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模式、形式的创新与应用,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粗放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品格教育融入到课堂的各个细节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各项品德。例如,课前教学准备中如果使用运动器材,就需要安排一些男生去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这个时候许多学生并不会爱惜,领取后随意丢在操场上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导致运动器材的损坏。在这种细节之中,教师就需要叮嘱学生爱护公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服务同学的良好品德。尤其是针对学生出现的拖、拉体育器材的行为,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学生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品德。因此,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初中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也是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为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品格教育,间接培养学生良好社会行为。在具体实施中则需要教师树立良好品格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体育比赛、体育游戏、体育名人的榜样效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德育,拓展学生品格教育路径,充实品德教育内容。在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基础上,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力沛,程传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与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8(02).

[2]马焕.体育中品格教育开展的价值目标和环境营造[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1).

[3]徐洪涛,管学豪.探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文化品格建设[J].学周刊,2017(30).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