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A自主学单”的开发与实践

2019-09-10黄伟珊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词语题目检测

黄伟珊

自主课堂是我们教研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将就自主课堂重要组成部分——“CA自主学单”的开发与实践作初步的阐述。

自主课堂的需要

自主课堂是学生基于自发、自觉、自愿的自主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收获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发生本质上的转变——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和课程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则是自主的、合作式的综合素养学习者。与传统课堂相似的是,自主课堂中的教师仍旧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存在者,但从前被诟病的“填鸭式”教学不会再出现,一切知识与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学生的主动探求。

在自主课堂构建的起步阶段,依靠哪些环节、步骤或手段在持续的自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借鉴已有的经验,首先进行“CA自主学单”的开发与实践。

“CA自主学单”的开发

“CA自主学单”的含义 “CA自主学单”(下简称学单)中的字母C与A取自英文单词consciousness与ability的首字母,即指意识与能力;学单是自主课堂的工具,包括课前自主研学单与课堂自主学习单,是学生进行课前、课堂自主学习的辅助手段。在考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在学单上设置了系列习题,旨在课前与课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CA自主学单”的内容 学单的内容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研学单的模块是词语自学、课文内容梳理和资料查阅;学习单的模块是词语检测、内容探究和拓展延伸。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坚持课前的词语抄写和检测。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字词自学的能力。抄写与检测作为两份学单的第一大题,是让学生自行掌握和反馈基础字词,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组长或同桌进行检查,以生生间的互相评价代替教师的批阅,进一步提升自主性。不过,这里的词语抄写与检测还只是针对字形的识记,对于难懂的字词,仍然需要在课堂上予以解答。

二是自主阅读与探究题的逐渐开放与多元。研学单自主阅读与探究题中的第1小题——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用思维导图或自己擅长的形式进行呈现是每一份研学单的“固定节目”。但进入到19课的学习后,我们开放了要求,不再限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增加了对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的提炼。

从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主要还是选择了课文内容。突然的变化与此前的引导不足,学生并不能马上拓展思维,是正常的;这一变化也是在提醒学生,对于文章的学习与理解,并不限于内容。后面的小题则比较多样,不同的教师设计会有不同的倾向,我们并不做统一的要求,而是给予多元化的尝试与探索,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和实践,在这当中互相学习。

三是拓展延伸的能力训练与课堂重难点紧密联结。无论是写法领悟还是拓展阅读,都与上课的重难点相关,比如,拓展阅读的文章一定运用了本课的写法。而写法领悟中则常会加入运用写法的小练笔,让学生能够知其所以然还能进行运用,使训练点能够实践落地。

四是增加质疑与日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问是学习的有效方式。经过反思,我们认为,有必要在研学单中让学生进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是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能够引发深层次思考,能够与同学、老师继续进行智慧碰撞、交流的真问,但由于是初步尝试,学生有价值的问题仍属少数。接下来的引导与示范非常必要。不过比起学生是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课堂构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期,他们能够意识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

最后,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日结”,让学生就当次课进行反思,写下收获。

日结的意图更多是希望学生能够从学习方式或策略上进行小结,谈谈自己是怎么获取知识或方法。以最简单的词语抄写与检测为例,如果学生的某个词语出错,他能够意识到出错的原因,那么他在下一次抄写词语时便会进行自我监控,规避出错。除以上四点外,我们还适当地对自主阅读与探究部分的题目进行删减与简化。同时加入方法、策略的提示,这些温馨提示都还比较简单,在后面的设计中,还得进一步完善提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CA自主学单”的实践

学单的设计日臻成熟,但它显然无法替代教师的引导。虽然在自主课堂上教师可以说是退居二线,但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有序、有效的课堂学习仍然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这引导便涉及对学单的使用。

学单的使用模式 在一开始的实践中,容易陷入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学单的迷思。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以学单为上课内容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半小时模式”,分三步进行,分别是:利用课前几分钟展示研学单的部分题目,后词语检测;半小时完成学习单上的内容,并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小结。还有“版块穿插模式”,也分成三步:研学单的部分题目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展示,后词语检测;各版块在规定时间自主完成,每完成一个版块,进行版块的交流、分享;教师小结。

这种模式思路清晰,提供了相当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单上的所有内容。但上课效果并不理想,因为非常耗时、低效——时间的利用上无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半小时模式剩余时间只能是分享部分题目,其他题目只能留待下一节课,意味着课时增加;版块穿插模式则像习题课对答案一般,十分枯燥。不少学生表示,这样的方式很“烧脑”,写的时候乐于投入思考,但也大大地消耗了脑力,因此便对分享提不起兴趣。经过反思,明白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只是在课堂上做练习或进行一场不用打分的考试而已,此时的学习单变成了学习内容,本末倒置,显然不是自主课堂应有的样态。对学单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理解不足,被内容束缚,急于并且觉得有必要将所有的题目都完成,是造成这种模式形成与无效的原因。

以学单为辅助工具的模式 此种模式具备五个环节,分别是:①选取研学单上部分问题进行课前分享,其余题目组长检查;②词语检测;③根据自身的教学设计,选取学习单上契合的题目进行探究、交流、分享,非契合的题目视时间而定,有余可补充练习,不充裕则放弃;④根据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情境创设、重难点引导、拓展等。⑤教师小结或学生小结。

此时的学单回归它本來的身份——工具和手段。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重新灵活起来了,虽然不似模式一一样把大部分时间都给到学生,但因为精简了内容,能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这便给课堂提供了相对大的自由度,一些重点内容并不在学习单上出现,而是直接在课堂上呈现,使得学生不会因为提前知道学习内容而减少学习期待。

实践学单的初步成效

目前,学生逐渐习惯采用学单学习的方式,学单也继续完善。我们暂且不能下结论说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一是因为学单的实践样本还不够多,二是因为评价标准与体系还未建立,对学生自主学习程度的判断暂时还只是课堂上的观测、课后的交流和成绩或作业的反馈。但方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正面影响: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思维有明显变化,教师在备课时会删繁就简,更有针对性,课堂上不会牵引学生,而是让他们再多花点时间去讨论解决。其次,学生学单的完成情况有所进步,词语检测的正确率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日常测验基础部分得分率的提高。再次,对于研学单,学生是结合课文预习完成的,大部分都能够开始默认为这是课前学习的组成部分和学习工具,而不是作业。

自主课堂的构建与实践仍然在探索的路上,对此,我们不会停止思考的脚步。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小学)

猜你喜欢

词语题目检测
找词语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必修二 Modules 1—6综合检测题
“整式的加减”检测题
“整式”检测题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
词语积累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