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筑生活空间 提升核心素养

2019-09-10王诗雯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外尝试法治

王诗雯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和生活相符合的情境,让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生活的气息,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感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将抽象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不少教学内容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有较大的距离,让学生产生了一种隔膜感,这对学生提升学习效果的帮助不大。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构筑生活化的教学空间,将各种生活化的活动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

课外实践,体验验证

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到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尝试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并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内容和大家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这能促使学生强化学到的知识。

在学习“自由平等的真谛”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展开课外实践活动,尝试思考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关系,看看怎样才能维持其平衡。学生通过实践观察等活动发现,社会活动需要规则,上车、购物等都需要排队,并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笔者又鼓励学生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对于自由的理解。有学生表示:“我看到有些人乱穿马路就会阻止,他们有时候会说:‘这是我的自由,关你什么事?’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自由了,就破坏了别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这样是对生命的不负责,若是出了车祸,倒霉的还是他们自己。”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验证的方法对什么是自由、自由和规则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思想,要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生活化教学本来就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教学模式,有浓浓的实践色彩,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本身也比其他学科有更强的实践特征,因此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尝试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学习起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能让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化思想。初中学生往往不愿意附庸别人的想法,喜欢运用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去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法也能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特点。

在指导学生学习“公平正义的守护”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则社会新闻,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客觀地思考问题,并展开深入分析。有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是空洞的说教,所学习的都是刻板的理论。结合生活问题进行学习的方式能很好地纠正学生的这种思维偏差。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社会现实,并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融入团队,升华情感

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时,笔者还注重团队成员的相互帮助,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从而顺利地将个体转化为社会化思维。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试着和同伴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讨论分歧,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学习“我与集体共成长”时,笔者鼓励学生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并在活动后尝试撰写调查报告,说说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尤其要说说自己在参与活动之前的想法是怎样的,参与活动后的想法是否有所改变。有学生参与到了团队课本剧的编演活动中,以“普法”为主题编写课本剧。该学生认识到:一开始的时候,我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大家都听我的,但是大家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不听我的,一时间我很失落。在和同伴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后,该学生认识到:其实,将大家的观点融合在一起,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好。而且在活动的时候还要分工合作,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很难完成任务。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学生提升了意识,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团队讨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增强集体意识。

结束语

陶行知提出:教育要和生活、实践、社会结合的教学理念。陈鹤琴也认为:要避免呆板、无趣的学习活动,转而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借鉴生活化的教学理论,给学生构筑了生活化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高徐中学)

猜你喜欢

课外尝试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再试试看
再试试看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