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
2019-09-10陈冬燕
陈冬燕
立德树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而家国情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义之一。让学生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强“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家国情怀教育。本文结合2019年秋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设计,谈家国情怀教育在新教材教学中渗透和培育。主要分三个路径:一是通过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二是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学生情感升华;三是开展主题情境探究,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背景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作为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和培育家国情怀教育,使之内化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2019年秋季起正式启用的部编九年级(上册)教材,其封面主题“胸怀美丽祖国、放飞民族梦想、做自信中国人”正是教材的核心要义所在。课程内容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追求,通过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与讲述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共创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笔者有幸在省级新教材培训中听到几节教学设计比较独到的课例,教师们通过情境体验、理性思辨、探究分享、合作实践等活动设计,使学生的生命经验能够代入、嵌入、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将对祖国与时代进步的切身感受和具体认知统整到学生自我道德人格的建构中,通过对个人成长与伟大时代紧密联系的自觉体悟,逐步在内心升腾起浓浓的家国情怀。
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认同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让学生更深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珍惜、爱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家国情怀教育必须让学生从了解中华传统历史开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例:九年级(上册)第5课 第一框 延续文化血脉
导入:教师引用习总书记说过的话:“一带一路,我们应讲好中国故事。”在座的学生都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因此,教学设计以“品赏中华传统文化——探寻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线索而展开。教师以所在城市的一条古巷(青果巷)为切入点。
品赏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请同学们展示对青果巷的寻访(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挖掘青果巷的名人文化、运河文化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存。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常州市区保存最为完好、最负盛名的古街巷,是常州整体历史风貌的精华所在。不仅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历史遗迹,还保留有纯朴秀丽的传统建筑和名人故居,再加上古运河的毗邻而居,一派江南水乡之风韵)。其次设计问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再次引出话题:青果巷的修缮争论,请同学们参与讨论,发表观点(修缮的基础是继承青果巷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不能放弃这个“根”)。
探寻中华文化 设置“修缮之争”这个环节:2019年4月29日,历经7年匠心修缮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部分正式开放参观,同学们去参观后,针对部分开放的青果巷和未来的修缮产生了争论。学生甲:修缮开放的青果巷商业味道太浓了,应该完全恢复历史原貌。学生乙:青果巷里的老房子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应该拆掉重建,完美融入現代城市。学生丙:我在国外看到很多几百年的城堡、街道、乡村都保存得非常好,我们应该照搬国外的做法(让学生们更加明确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绵延发展,从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专家解惑”:作为一条既有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又有还原老城市井常态,还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业态体验的古巷,青果巷还将探索文化、旅游、商业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文化是青果巷商业的灵魂和本源,而商业也将反哺文化,让文化人感受、参与、传播常州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 首先介绍“名仕之巷”,流传下来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接着设置《学名仕 扬美德》,让青果巷的优良学风和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美德卡: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小结:要做一带一路使者,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席之地。
在这一课例中,教师恰当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生动形象性,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不仅设置了认识传统文化的教学环节,更有与学生实际、当地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情感升华
九年级(上册)教材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主要内容,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是特别紧密,需要教学中挖掘背后故事、再现真实情境,从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进入学生心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通过中国故事加深教材的历史感、纵深感和现场感,让倾听中国故事成为学生内心的强烈需求,让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时代激情的自然迸发,引导学生突破有限的个体经验,在绵延的主体时空维度上多形态、多层次地升华爱国情感。
课例:九年级第5课第一框 延续中华血脉
教师讲述“青果巷”的故事。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常州市区保存最为完好、最负盛名的古街巷,是常州整体历史风貌的精华所在。不仅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部分历史遗迹,还保留有纯朴秀丽的传统建筑和名人故居,再加上古运河的毗邻而居,一派江南水乡之风韵。
青果巷自古以来便是常州文脉之地,有“江南名士第一巷”的美誉,先后走出了百名科举进士和一大批现代名人。常州青果巷,自明清以来,古巷走出了唐荆川、盛宣怀、瞿秋白、张太雷、吴祖光等100多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史良、赵元任、刘海粟、周有光、刘国钧等老一辈著名的社会知名人士都出生、成长、生活在这里。
课例:九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框 创新永无止境
导入:“没有永不褪色的明星城市,只有永不落幕的城市创新。”2019年6月29日,南京创新周闭幕。教师讲述了华为创业18年,就是靠自主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又宣读了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给全体同事的一封信:“多年前,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海思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大部分产品的连续供应!今天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儿女成为时代英雄的日子!”。而去年美国对中国中兴企业的制裁,可谓让中兴几乎关闭,最后以高额的罚款解决了此事,但留给中国企业深深的思考,也给中国科技企业重大的任务和使命。科技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被对方扼住咽喉,这必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两个曾经为创新和发展努力奋斗的公司,但由于关键时刻对于创新忧患意识的态度不同,带给同学们深深的震撼,使同学们不由得对华为公司的英明决策而欢呼雀跃,更增强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练就本领、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家国情怀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也会因为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产生。
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让学生可以直观了解中国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讲好红色故事、改革故事和传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开展主题探究,引领精神成长
主題情境探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常用的一种探究,特点是聚焦某一案例或者新闻事件而展开多角度的探讨,而找准主题案例或情境是有效开展课堂活动的关键。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教师在带领学生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
课例:九年级第8课第一框 我们的梦想
教师进行了诗意般地创新教学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
寻梦(旁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千年追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陶渊明、杜甫等人都有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百年求索——太平天国、百日维新、新文化等都有对当时理想社会的追求,我们国家正是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尽管路程艰辛,但中国梦的不断实现过程中,既是国家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课堂辩论活动:经济腾飞就是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与个人无关。(通过课堂探讨,能调动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追梦:人间正道是沧桑 新时代:例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既往开来实现复兴的好时代。
新征程:梦想路线图:“我国的三步走战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实现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每一步之间一脉相承,有机融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
中国梦是现实的,实现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正是在对现实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与克服中,中国梦找到了正确的实现方向。
圆梦:乘风破浪会有时 人民网开展“五四节前,您曾对我说……”的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规划人生梦想,并标明关键的时间节点寄语青年学生:中国梦是未来的,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担当,再创新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要植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地方特点等因素,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才能让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中有关“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内容鲜活、生动起来。通过传承中华文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国家之强大;通过主题情境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明辨是非和表达爱国情感,从而达到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教学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