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

2019-09-10刘廷福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刘廷福

摘要:当今社会,制造业飞速发展,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也越发重视职工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为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学生们的工匠精神。在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完善课程体建设,开拓实践育人新途径,弘扬校园优秀文化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当前我国处于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面临着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转折期。要实现这一阶段的转折和跨越,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完善,更要制造业文化的传承。当前,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向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如何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更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了“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并向全社会发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呼吁。在古时候,工匠又被称为手艺人,即熟练掌握某种技术并靠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石匠、鞋匠等。

在当今社会,工匠的范围更加广泛一些,例如,家庭作坊、工厂流水线操作工人、技师、工程师、建筑师等。工匠精神则是在从事某种职业中所形成的敬业、严谨、求真等精神。当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内涵的合理概括,并根据当前社会制造业的发展对其内涵进行扩充和完善。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学术界的概括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的角度来阐述,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严谨认真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表象;另一类是从物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呼吁工匠精神,其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和发展,是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生命力的延续。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国家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经济快车道中,工匠精神一次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社会需要工匠精神,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离不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对质量要求精益求精,对专业技术不断改善,对制作工序不遗余力,对产品设计独具匠心。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产品独特性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在中国消费者不断地追求国外品牌的环境下,中国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创新、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适合企业需求、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当前,很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满意度较低,无论在工作态度、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专业技能不强,缺乏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精神,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相对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不够,不仅给企业的发展造成困境,也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带来阻碍。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契合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是突破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桎梏和企业发展困境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证。

(三)学生成才离不开“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学历为第一要求逐渐转变为以素质为第一竞争力,由单一的技术要求转向综合实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大都以一线的技术工人为主,如果将一线工作看作是简单的、重复的、毫无技术可言的工作,那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工作状态和职业追求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也会对其社会价值的实现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推动力,让学生无论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保持求真务实、严谨认真、开拓创新的精神,将简单的工作做精做细,在复杂的任务中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从而更好的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

(一)建立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方式、培养的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的规定和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规范性文件,也是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依据,是实践教学的和实训产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因此,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传技”轻“育人”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因此,转变教育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修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重视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尽快补齐短板,是走出当前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内容,以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切实培育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完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建设

“工匠精神”是专业技能、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三方面高度融合的综合体,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化的过程。要提升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必须形成完整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并将其贯穿于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之中,方能完成培育工匠精神的时代重任。首先,将工匠精神的内容融人教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近距离感触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中融人工匠精神相关内容,尤其是关于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教育方面,从而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职业认同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增强其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职业认同感不仅是个体顺利完成本职工作、达到目标任务的心理基础和情感要素,更是个体成就感和对工作忠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催生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其次,嚴格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规范和制度,切实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能力过硬的新时代高职大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后劲。再次,开设有关工匠精神的选修课程,一则学习先进的匠人精神,二则贯穿学习岗位工作中的人文精神,便于对工匠精神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认识和感悟,从而更好地达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三)创新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实践路径

“工匠精神”的培育仅仅有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培养、教育引导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首先,以社会发展中的企业需求为导向,将大学生的实践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内容紧密结合,将企业对岗位的高标准的操作规范与要求引入到日常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打破“差不多”导向的思维模式,在日常的实践学习中感受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高职院校一定要利用校企合作的便利渠道,与企业展开更加深入、多渠道的合作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岗学结合,工学交替,在不断学习中提升工作技能,在岗位的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增加储备人才,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岗位工作的操作流程,近距离接触企业的优秀匠人,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务实创新的精神,真正成长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四)营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校园环境对学生精神培育和行为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所有维度中,全方位渗透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才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最直接的冲击力。

首先,可以在校园的建筑物中融人工匠精神的内容,使学生能真正置身于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之下,促使学生更全面、更自觉地去认识和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内化于心,形成较稳定的心理认同感,最终将其外化于行。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举办多样性的以工匠精神为中心的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文化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比赛中更进一步感受和学习工匠精神,逐渐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充分发挥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渠道,邀请各行各业的工匠名人进入校园为同学们做主题报告,面对面交流与讨论。同时,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与工人坚守岗位的工匠精神,不断营造学习“工匠精神”、塑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让个体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汲取“工匠精神”的养料,从而养成终身受益的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