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研究

2019-09-10张忠勇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张忠勇

摘要:从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层面着手,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及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指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正逐渐进入新时期,表现出以高科技为引导、信息技术运用广泛、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导向更加明显、国际竞争更加频繁等新的特点,产业结构也正在从技术密集型向创新密集型转变。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技能与服务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培养更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劳动人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升级,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各类职业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开设创新创业指导类的课程已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的标准配置。然而调查发现,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大多数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统一的指导纲领,授课内容由任课老师自行安排或者由学校选用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相关教材;教学成果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由负责此门课程的招生处或就业指导办公室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创意大赛、讲座等为主,形式比较单一等。

(二)以高職院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现状

众所周知,创新创业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因此,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也应当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人手,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从社会实践中练就创新创业的本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相应的平台建设。调查发现,许多高校都有相应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通道的平台,然而这些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能够提供的支持却非常有限。企业和社会相关机构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不足,很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专门训练,使得很多高职院校的平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很难充分发挥作用。

(三)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现状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最近几年才被全社会重视起来,各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也都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教师在探索中不断发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没有专门受过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系统教育。为了突破学校专职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藩篱,有一些高校采用聘请校外在创新创业方面比较有成就的社会人士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但理论与实践的断层仍然是导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师资建设水平较低的重要因素。

(四)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成果转化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其最终结果是要经过社会的检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把创意变成产品,变成成功的社会实践,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才有意义。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成果转化方面往往只能采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等虚拟的形式举办,且举办的规模较小,很难受到社会的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也很难变为现实。

二、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提高劳动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过去的20年,我国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顺利过渡。在此期间,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获得很大发展。而现阶段,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到了向创新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重要时刻,在不久的将来,许多不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人,会因为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使生存空间变得狭窄。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者。所以,必须尽快打造出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兼具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综合型人才,让学生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

(二)带动就业,优化社会产业结构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促进新旧动能转化以及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性力量,是推动机会公平以及社会纵向流动的有效途径。同时,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期,产业结构转型刻不容缓。在这个重要时刻,推出切实可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培育出足够的高质量人才,降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压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才教育的相应变革,而教育也应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转变。如今,伴随各类新型技术的持续涌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也带来很大改变,社会分工也出现巨大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改变。然而,受历史因素、现实条件以及教育者个人态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还相当普遍。不少高职院校依旧将职业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教育,不能深刻认识到受教育者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造成只重视知识技能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现实。这种教育理念上的落后,严重制约和阻碍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实践上的探索和发展。

(二)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种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完善通常是从理念开始,最终要落脚在课程体系上,通过课程体系这一重要教育载体来完成具体的教育目标。然而,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仍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许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都是教师自己根据经验设置,没有权威、系统的基础理论教材。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时间安排、考核评价等关键的课程体系上构成要素不健全。课程的开设对象也因院校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别,比如,有的院校只在部分专业开设此类课程,有的是对全体学生开设,有的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甚至有的只是走走过场,仅有形式而已。事实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和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散乱的、不规范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

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技术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如何在创业中运用好技巧与方法。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创新创业的理论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来掌握和更新,但是实践经验却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来获得。在目前教学条件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着本校教师理论虽高,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环节。外聘教师通常是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杰出人才,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但又很难从理论的高度对经验进行升华。这种局面导致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

(四)缺乏多元化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来获得,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学生才能把创新理论内化成自己的创新精神,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学生才能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才能激发出学生创业的信心。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就必须为教师提供实践教学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到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建立了学生实践学习的平台,如,校企合作办学、创建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等。然而,目前学生实践平台更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说远远不够。缺乏针对创业实践设立的环境和条件,导致学生无法开展创业体驗,或者开展效果不佳,容易打击学生的创业热情。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一)准确把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导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若要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清楚地意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将培育实践能力的教育导向落实于整个教育生涯中。高职院校要科学对待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间彼此牵连互相支持的内在联系,将培育人才的目标进行具象化处理并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在教学时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站在提高创新意识、知识、能力的层面进行考虑,将以就业率为评价标准的短期目标延伸至人才综合素养、自身能力提升的长期目标上,最终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

(二)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强化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从理论到实训再到实践的三个必然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也同样如此,我们需要遵循这个准则,从学生进入学校起就制定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课程体系,并严格进行落实。明确每个阶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培养什么,学习什么,怎么培养的课程计划,按照理论讲授、案例剖析、角色模拟、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创业孵化的步骤组织实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获得足够的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应当遵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详细分析学生专业类别、生源素质、企业实际等具体情况,以此来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其他实践性课程相结合,在各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内容,在区分专业类别和学生层次的基础上,搭建系统化的“双创”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不但具备普遍性,同时还有针对性。在建立课程体系时,不能仅对部分专业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学习到创业方法,都具备创新意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地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应当针对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发展潜力的专业及学生实施,开设“双创”理论课程,持续组织校外实践和创业孵化,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三)以师资力量的提高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教育教学是一项“杯满自溢”的事业,只有教师的学识是丰富的、充盈的,才有能力去影响学生、指导学生,把知识传输给学生,实现从理论到能力的转化。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当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通过成立“双创”教研中心,给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和创业实践的机会,给校外聘任的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同时,应当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培养计划,明确教师任职条件、准入制度,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丰富教师学习途径,聘请社会上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双创”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学生和教师开专题座谈会传授经验。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借助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补充专职教师在创业经验方面的不足。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实训平台

实践实训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更是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内化生成自身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实训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就是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必须集中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既要有校内实训平台,也要有社会实践平台,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好这两个平台,把创新创业的实训实践精细化、实效化。

(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这表明当前国家层面对鼓励创新创业非常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是职业院校的责任,也是政府、企业和人才本身的责任,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施策、协同推进。高职院校在专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同时,应当引入政府、企业的扶持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咨询服务,以学生创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协调政府给予扶持,加强与企业对接。充分发挥政府在创业孵化环节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申请政府相关政策、资金、场地的支持,联系相关企业为大学生岗位实践提供平台,争取企业在管理、运营方面的经验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术与产业高度融合。

五、结语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历已不是唯一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已不能将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是否完成任务的标准。应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发展角度,有目的、有计划地不断增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素质,运用各种手段培养复合型人才,主动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一种选择,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