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审计服务职能 实现业务发展“加速度”
2019-09-10孙登利王东东
孙登利 王东东
[摘要]本文结合内部审计实践,从审计服务职能入手,就内部审计如何服务业务发展、引导决策及从严治行进行探讨,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 服务职能 业务发展 价值增值
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办事处(以下简
称济宁办事处)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以风险为导向,压数量、保质量、抓重点、出成效,将审计资源配置到关键环节、要害岗位、易发风险环节,实现审计工作从揭示问题向解决问题并重转变,从严惩违规向服务领导决策并重转变,从注重检查频率向提高效能、减轻基层负担并重转变。
一、服务业务发展,提高审计的精准履职能力
审计生存的根基是为业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提高审计活力与服务业务健康发展方面,济宁办事处以三个关键环节为切入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跑出了内部审计促进业务发展的“加速度”。
(一)注重立项的科学性
按照审计跟着风险走的思路,紧扣发展主题,切实把好立项关,突出高风险领域,关注高风险业务,全方位思考,高标准定位,每个项目的确立都经过从上到下再由下到上的反复论证,从繁多的业务中筛选风险点,将审计触角延伸到业务的最末端,突出重点、化解疑点、扫除盲点,揭示深层次违规问题,聚焦易发多发问题,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关键节点,通过精准立项,不仅大幅提高了审计成效,发挥了“点穴式”审计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达到了“查处一个点、辐射一个面、震慑一大片”的效果。例如,为更好地了解全市各法人机构网点转型、乡村振兴战略、金融精准扶贫等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审计服务于业务发展价值,专门实施了新发展理念落实情况专项审计。
(二)注重大数据筛查的准确性
济宁办事处借助科技力量,贯穿审计节点,利用非现场审计模型为现场审计“升级”“导航”,努力实现了从单点审计向多点审计过渡、从离散审计向连续审计过渡、从局部审计向整体审计过渡,逐步打造“智慧审计”。项目开展前,充分利用大数据筛选可疑点,带着问题去现场,实现了“远程排查、精确制导、定点清除”的目标。同时,结合阶段性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审计模型,设定审计任务,定期下发风险提示,及时发现趋势性、关联性、苗头性风险,并从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加综合的视角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例如,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应计压降工作,通过对员工自身、担保、家属贷款形成的不良以及对非应计贷款借款人、担保人、家属在我行有存款等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直接清收不良贷款本息954.74万元,为非应计贷款清收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
(三)注重审计模式的创新性
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坚强引领,始终保持活力,激发创造力,努力拓展审计外延,创新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灵活应用“上审下”“交叉审”“联合审”等方式,推广应用“同步审”“联动审”“一拖N”等审计模式。在开展的所有专项审计项目中,均套审了其他日常性审计项目,按照“同时立项、同步实施、分别报告”的原则,一个审计组,一次安排,一次进点,依次完成,借助大项目查出的易发风险点,找准小项目的审计切入点,使问题查得更深、更透、更精准。例如,在开展综合性较强的履职审计项目期间,一并开展了业务量较小、具有共同切入点的飞行审计及后续审计等项目。通过项目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及合理搭配,不仅巧妙运用了审计新模式,实现了审计结果共享,满足了多项审计要求,又缩短了审计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减轻了被审计单位的压力,实现了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服务领导决策,提升审计的参谋助手作用
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领导验证基层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为确保领导决策资料的有效性、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济宁办事处坚持重点项目重点抓、审计质量持续抓、审计建议及时抓,实现揭示风险稳步推进、参谋作用有效发挥。
(一)抓重点项目,揭示关键因素
根据工作安排,盯热点、抓重点、扫盲点、出实招、用实劲,统筹安排,分类实施,在项目开展上聚焦发力、做精做细、求实求效。将审计资源做到最优配置,多次开展涉及信贷、财务以及资金等领域的审计项目,尤其是开展了客户经理接管审计,净化和倡树了信贷合规文化,增强了基层队伍建设。同时,结合普遍关注的资金市场业务,组织人员进行全覆盖审计,找准管理短板和薄弱环节,规范了业务操作,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另外,每年还开展经营指标真实性检查,不仅全面了解了全市经营情况,牢固树立了法人机构正确的业绩观,也切实加强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抓审计质量,真实反映问题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是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服务领导决策的关键所在。一是严管理。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发现问题,对号入座,及时解决。例如,在全省率先实行审计工作实名制管理,要求审计人员对所查的每笔业务均注明检查人员姓名,确保留下检查痕迹,倒逼审计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发现疑点深挖细凿、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风险隐患。又如,实行审计结果比对机制,对辖内法人机构进行审计质量评价,对开展的审计项目进行全面复查、检查工作底稿、核实问题定性、比对审计结论,对发现不尽职行为均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强措施。在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涉及外部金融部门的资料时,积极协调监管部门,及时提供相关证据,完善审计链条,查实审计结果。例如,对于规避检查、打擦边球利用跨行账户转账的行为,充分发挥监审联动机制,借助监管力量,提供跨行账户流水,还原资金流转过程,深挖问题成因,获取确凿证据,审深审透、查清查准,实施“穿透式”审计。三是重激励。对审计人员发现的重大违规问题,按照风险程度,设立一、二、三等奖,给予证书奖励,年末优先晋升为先进工作者,并向上级部门推荐先进。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激发了审计人员“主动排查、刨根问底、查实必報”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三)抓审计建议,提出可行措施
本着“既看病症,又找病因,更去病根”的原则,摸实情、献良策,强化分析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翔实的一手资料。对于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出现的问题从制度上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实招硬招,全力当好“高质参谋员”,为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撑。例如,去年编写了10期审计简报,其中3期得到办事处领导的重要批示,并组织相关条线召开专题座谈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既充当了经营管理的“卫士”、领导决策的“顾问”、被审计单位的“理财帮手”,又充分发挥了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三、服务从严治行,增强审计的威慑力
围绕“审出正气、审出规矩、审出震慑”的要求,针对碰红线、越红线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切实做到敢问责、真问责、严问责,形成全员对制度心存敬畏的氛围。
(一)坚持追责底线,力求挽回损失最大化
坚持“標本兼治、宽严相济”的原则,以挽回资产损失为目的,突出“快”和“活”,一般问题急一急,从严、从快处理,避免问题重复出现;严重问题缓一缓,给予一定的宽限期,视资金保全情况给予灵活处理。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尊重事实、考虑历史、容错纠错”的原则,对一些制度性因素或弱化风险贷款造成的违规问题,结合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在可容忍范围内给予从轻问责,有效激励了每位员工履其职、尽其责,有担当、敢作为。
(二)坚持失责必问,做到责任承担彻底化
持续强化问责意识,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以“失责必问”促“有责必尽”,用问责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始终坚持“上追两级”,既追究直接责任人,又追究管理责任人,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一项问题追到头”,实现责任落实横到边、纵到底、无死角、无盲区,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保证审计问责的公平公正。例如,去年制定了《违规问题责任人认定标准规范》,对违规问题分条线、分环节厘清所属责任,真正拧紧了责任螺丝、完善了责任链条。
(三)坚持问责必严,实现责任追究常态化
按照从严治行的工作要求,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查源头、查原因、查责任、查后果,敢于“亮剑”,重拳出击,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实行“零容忍”,不论涉及谁,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严查严处,扎紧制度笼子,让铁规发力生威。同时,及时进行总结通报,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让广大员工明白违法违规的危害性和责任追究的严肃性,切实把审计成果用足用实用好,形成“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高压态势,塑造“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的合规氛围,达到“审计一项、规范一线、促进一片”的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济宁办事处,邮政编码:272000,电子邮箱:wangdongdong10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