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机制下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成因与举措

2019-09-10黄海宁陈喜华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黄海宁 陈喜华

摘 要: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大学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创新教育新模式和新方法。通过调研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征,提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新举措,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及采用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探索出一条可行又独具特色的协同育人之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育人属性。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1],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不仅是新时代教育部培养高端人才的新要求,而且是时代发展、建设创新型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各部门以及全体教师各司其职、勠力同心、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两者如何做到通力合作、协同育人,是每所学校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采用问卷分析法和访谈法,向广州工商学院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71份,排除无效9份,有效回收率为93.67%,并借助Excel数据分析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知晓度低、未深入实施

当受访者被问及“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情况”时,仅有24%的学生“非常了解”或者“了解”创新创业教育,19%对此“一般”,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如图1所示,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相对较抽象,知晓度与了解度不高,这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深入实施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当受访者被问及“您认为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吗”时,仅有12%的学生反馈为“非常重视”,“重视”和“一般”分别占8%和30%,“不重视”占比高达一半,如图2所示,说明目前学校尚未营造浓烈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也未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对其重视。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流于形式,学时分配不合理,缺少实践性,他们未能有效、系统接受创新创业训练,导致他们创新创业意识比较淡薄。

(三)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度与认同感不高

当受访者被问及“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您重要吗”时,发现男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自身“非常重要”和“重要”占到43%,“一般”占35%,“不重要”占22%;而女学生对应的比例分别是11%、43%和46%,如图3所示。通过数据对比可知,性别与调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方面认知不如男生。经过访谈,发现多数学生对其重要性认知度不高,参与学习的意愿也不够强烈。同时,学生表示,学校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指导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与认同感。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结合传统的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技能,而且要与专业教育相联系,并借助一流专业教师深挖课程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启迪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鼓励其大胆创新与创造。通过调查、访谈并查询教务系统可知,目前学校创新创业师资比较欠缺,且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偏理论、少实践。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能够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不足,故通过购买超星的网络课程开展教学。以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为例,网络教学达到4626人次,课堂教学只有2562人次,而承担课堂教学的教师多数只接受过三天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二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场次较少、时间较短、参与人数比较有限。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仅有三期邀请创新创业专家到校开展培训,但培训时间和人数都受限,且没有专家针对学生开展相关培训。三是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教师能力參差不齐,少有学生能参加省级或以上级别的大赛,近三年也只有一组学生能晋级参与省级大赛。因此,没有一个优秀专业的师资团队,学生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很难发挥出来。

(五)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考核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2]

通过查询学校教务系统可知,目前学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与“创新创业训练”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外,前者教学和考试均通过网络,后者是课堂教学与随堂考核,极少有开设其他和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或实践环节,说明教育形式比较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根据调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偏多,实践较少,学校虽有开展相应的比赛竞赛,但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学生人数有限,导致无法通过过程性评价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不够全面,需完善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教学与考核形式。

当受访者被问及“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您的专业联系紧密吗”时,只有7%的学生认为与专业“非常紧密”,认为“紧密”与“一般”的分别为30%与35%,近三成学生认为所学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如图4所示,说明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吻合

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3],但初期只在小范围内推行,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高校不够重视,短时间内处于停滞放任状态。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创新创业教育遭受冷落,部分高校认为只要抓好专业学科建设就能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思想认识上出现偏差,对创新创业了解甚少,创业意识薄弱,更少付诸行动。此外,大学生在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思想偏向保守。在我国,许多家庭认为子女完成大学学业后就应当找份稳定工作,并不鼓励或支持子女创业,而且很多父母自身也不具备创新创业知识,因此,较少学生能从家庭得到相应的教育或引导,以致其创新创业意识比较淡薄。再者,大学生自身阅历有限,缺少对未来的预测能力和职业生涯长远规划,抗压抗挫折能力有限,容易产生悲观消极心理,尤其在缺少创业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创业。由此看来,高校、家庭、学生三方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比较薄弱。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脱离

根据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园、空间、教育研究中心)、创业孵化基地,但仍存在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定位不准确,组织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未及时修订,组织结构不完善以及承办单位执行不到位等方面。通常情况下,高校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各教学单位负责大赛具体事项的落实与管理,实际上学校容易忽视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其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度与认同感不高,也没能有效地把专业知识融合到创新创业比赛中去。另外,“双师型”师资队伍不完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适用教材与专业案例匮乏、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等原因,造成大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学习关系并不紧密,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无法取得明显效果的成因之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与创业实践的现实情况不统一

大学生虽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但对自身认识不足,创业的能力、资金、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明确的创业目标与合理的实施方案,更缺少实实在在的创业实践经历,对创业的艰苦性、持久性和现实性缺少预估能力,容易产生抵触、矛盾、郁闷、纠结、逃避、畏惧等心理活动。同时,大学生创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跟从,创业容易失败,失败容易导致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出现极端想法或自杀轻生念头。此外,高校没有建立学生创业鼓励机制,缺少专业优秀创业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创业指标,使创新创业教育陷入僵局。

由此看来,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充分利用并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以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其优良的创业品格;专业课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4]。

四、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新举措

广州工商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培養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使之成为专业扎实、技能高超、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的新青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提出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新举措,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方法,以供其他同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借鉴与参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通识教育+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广州工商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为与时代接轨,向湾区输送更多技能型和应用型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应该着重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机制、教学理念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大胆改革与探索,并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5]。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实践平台”的育人新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6]。

辅导员通常承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及德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这些理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辅导员通过跟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展,指导学生不断完善和细化规划内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增强其抗压抗挫折能力,并及时对其悲观、消极、极端心理进行干预。

专业课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通识选修课,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拓展其思维视野,提高其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6]。学生对此充满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明显提高,通过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理论学习,增加自身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除了创新创业通识理论教育,高校还得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确保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可借助自身专业知识在校内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并结合创业问题与专业案例,在学生大三大四时开展一系列创业实践教学。辅导员可借助校友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以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到校外实践中去,并通过实践,提前了解公司运行和管理模式,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创业热情。经过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构建“通识教育+实践平台”方式协同育人,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真正实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产学合作育人新模式[7]。

(二)以比赛竞赛为契机,采用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挑战杯·创青春”[8]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类与之相关的比赛竞赛应运而生,通过比赛竞赛,能有效检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业能力。教师能据此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能发现自身不足,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以比赛竞赛为契机,采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以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探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如何协同育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建立本专业的创新创业实验室,组建学生科研团队与创业实践小组,再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大赛。其次,双方推荐学生观摩全国各高校创办的创新创业微课堂或比赛竞赛视频,以便学生参赛有所借鉴。接着,双方共同制定方案框架并提供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围绕框架和问题开展调研分析工作,形成初步方案,为参赛做准备。然后,专业课老师从专业角度来考量学生参赛项目的可行性,并指出需要修改或完善的地方;辅导员则承担学生参赛项目撰写的规范性与完整性的指导工作。与此同时,辅导员利用校友资源,邀请知名校友通过视频会议分享个人创业故事和创业经历,并将其上传至学校的创新创业“微课堂”,给更多大学生做出学习典范,坚定其创新创业的理想信念与信心抉择。

以比赛竞赛为契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让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回访得知,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可协同育人这种教育新方法,短时间内能激起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结语

本文深入研究了协同育人机制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成因与机制,首先通过调研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再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征,提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新举措,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以及采用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探索出一条可行又独具特色的协同育人之路,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成果借鉴[9]。

参考文献: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http://m.ruiwen.com/lunwen/1860801.html.

[2] 谢娜.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97-99.

[3] 李方靓.新常态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134-135.

[4] 董家强.民办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3):115-116.

[5] 王胜华.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科教文汇,2017,(13):181-184.

[6] 杨伟东,李景宜.地方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5):68-72.

[7] 张锦文.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5):16-18.

[8] 邓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8,17(9):902-907.

[9] 李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8,(4):39-40.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