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葛浩文英译《蛙》中的文化负载词译技探析

2019-09-10邹岚苹李君遥孟陈欣皮欢杨丽琴张永中

关键词:葛浩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

邹岚苹 李君遥 孟陈欣 皮欢 杨丽琴 张永中

摘 要:本文从奈达文化分类视角出发,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等角度,对汉学家葛浩文英译莫言小说《蛙》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探讨译者运用哪些翻译技巧处理文化障碍,使译本在异域文化语境中得到顺利传播和接受,希望能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葛浩文;《蛙》;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

一、引言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正在实施的战略之一,而中国的文学文化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还很不理想,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翻译问题,而翻译问题的核心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文化误读,因此,探讨和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译技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葛浩文的译本为对象,对源语言文本和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译者对文化负载词英译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以期对当今中国文化特色词的外译实践有所借鉴和启迪,从而提升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理解度和传播接受度。

二、《蛙》的汉英本简介及奈达的文化分类

(一)《蛙》的汉英本简介

《蛙》为中国作家莫言的文学作品。小说总体背景是中国计划生育时期的农村地区,讲述了乡村妇产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展现了计划生育背景下新中国改革的艰难历程。该书是莫言乡土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小说文笔细腻,内容樸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014年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译版的《蛙》在面向英语国家读者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中国本土文化对外传播有重大影响。葛浩文先生对于莫言作品的翻译,根据自身对其作品解读,做到了“信、达、雅”的传神翻译。将《蛙》惟妙惟肖地展现给了国外读者。因此,此译版本具有研究价值,对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奈达的文化分类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因而会形成相应的文化。翻译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传播行为,因此对文化的正确认识有助于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成功。但文化是非常复杂的概念,至今人们还没有对文化的概念给出统一的定义,美国翻译理论与实践家奈达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物质实践和精神信仰的总和。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把文化因素分为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物质文化五大类。每种类别的文化以文化负载词为载体,承载和传播文化。因为文化负载词产生于特定的民族文化语境中,常常反映特定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和异域性,文化负载词的文化独特性和异域性使得翻译者在译入语的民族语言文化中,有时难以找到对应的词语或表达,这给翻译的语言转换、文化传译、读者的阅读理解带来的很大障碍。

因此,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切入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汉学家的翻译作品为研究对象,考察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技巧显得非常必要。由于在莫言的《蛙》这部小说中,不存在生态文化负载词,因此下面分别从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资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四个方面探讨葛浩文英译《蛙》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三、《蛙》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一)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是指文化中涉及到宗教信仰、封建迷信等成分的词汇。宗教是社会特殊的意识形态,由于古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有大量的“奇异现象”人们无法解释,于是便有了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这是人们对未知的渴望,对神秘的敬畏及崇拜,是一种精神寄托。现代的中国更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有着道教、佛教、基督教(新教)、儒教等各种不同教派。而莫言的《蛙》以中国的农村计划生育史为背景,而当时的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颇深,因此,宗教类的文化负载词在文中十分的常见。

例1. 现在有人给姑姑起了个外号叫“活阎王”,姑姑感到很光荣。

译文: People have begun calling me the ‘Living Queen of Hell, and I couldnt be prouder.

分析:阎王”是我国民间道教信仰的鬼神。他既是鬼又是神,统治着阴曹地府,主要工作是管理生灵的阴寿和阳寿,可以掌管三界万物生死存亡。这里的“活阎王”是用来形容姑姑的凶狠,人人都因计划生育的事怕她,却又因她高超的接生医术而不得不敬佩她。“阎王”这个词是中国文化所特有,英语世界的国家中以信仰基督教为主,在语言文化中没有“阎王”这个对应的表达,因此,葛浩文在这里用了文化替换的翻译技巧,在充分理解了“阎王”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意思,和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后,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将“活阎王”译为“Living Queen of Hell”。由于这里的“活阎王”是用来形容“姑姑”的,译者将“王”译为了“Queen”而不是“King”。使得译文能为译入话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利于译文的文化交际和传播。

例2. 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

译文:And why is the ancestor of humans called Nü wa?

分析: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是创造万物,补天救世的女神,其至纯至善长期为世人所崇敬赞颂,在世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慈悲形象。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流传至今。这个神话人物是中国文化所特有,在英语国家不存在这样的神话人物,无对应词。因此,葛浩文在这里采用了音译技巧,简洁明了。如果译者能在Nü wa这个音译名后加上解释性的注释,或在页脚进行加注阐释女娲这个女神,更能使英语世界的读者理解这个女神,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例3:我本铁拐仙,引领玉犬下凡尘,送子娘娘是我姑,派我到此来化缘。施我小钱换贵子,骑马游街换状元。

译文:Iron-Crutch Li, came to the human world with a heavenly jade dog. My aunt the Fertility Goddess has sent me here to beg for alms. Your charity will reward you with a son, who will ride the streets as scholar number one.

分析:铁拐仙,又名“铁拐李”是中国民间传说及道教中的八仙之首。同易于外国读者理解原文的所要表达的含义。同上例一样,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神话人物,英语世界的国家中没有这个神话人物。译者在这里运用直译加音译的技巧将“铁拐仙”直译为“Iron-Crutch Li”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和形象,使译文更生动直观,极富异国情调,若能在页脚对“Iron-Crutch Li”进行文化上的阐释解释,则更有利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同样, 原文中的“送子娘娘”又称注生娘娘,是中国民间道教所信仰的掌管生子的神。英语世界国家没有这个神话人物,作者通过意译技巧将“送子娘娘”译为the Fertility Goddess。fertility有肥沃,繁殖力的意思。这里用”fertility”来表达“送子”,易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的内涵。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如习俗、价值观、活动、历史、文学以及艺术等,不同的地域, 民族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特征。

例1:那时候,父亲说,院子里那些看热闹的人中,五官油腔滑调地唱起了电影地道战的插曲。

译文:Right about then, Father said, Wuguan, who was part of the crowd, began glibly singing lines from the song ‘Tunnel Warfare.

分析:“地道戰”是一种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们利用地道来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中国抗击日本侵越的独特方式,是一个文化负载词。在这句中汉学家葛浩文运用直译技巧,将“地道战”直接翻译为”Tunnel Warfare”,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华北地域军民在地道里作战的方式,给读者以直观的感觉,译者若能在译文的页脚对Tunnel Warfare作进一步阐释,则更易于读者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2:外县,“黑孩子”多着呢。

译文:Other counties are rife with ‘bootleg kids.

分析:此处的“黑孩子”是指在80年代,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许多家庭为了生男孩,就会出现超生现象,而那些超生的孩子由于没有户口在当时就被称为“黑孩子”。在户口上本没有登记的所谓黑孩子就是文化负载词,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是指不能想享受免费九年制教育及医疗等福利待遇的孩子,这种称呼是中国社会文化所特有的,英语世界国家不存计划生育,孩子出生后也不存在上户口的事。在目的语中没有类似的对应表达词语,因此,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意译的翻译技巧,根据自己对中国社会文化这一名称的理解,将“黑孩子”译为“bootleg kids”也就是“不符合法律法规而生的小孩”,易于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例3:从古到今,衙门口,朝南开。

译文:Since olden days, the yamen, the official residence, has always faced south.

分析:原文句中的单词“衙门””,是指旧时称官署,相当于现在的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在中国社会文化中,这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葛浩文在此处对“衙门”的翻译使用了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先将“衙门”用音译的方法译为“yamen”,保留了原语发音,并且简短,方便读者阅读。在其后用加注法(the official residence)对其进行解释,更易于读者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意义。

例4:不设大鼓老百姓怎么击鼓鸣冤?

译文:Without drums how are the common people supposed to announce their complaints?

分析:原文中击鼓鸣冤指旧时百姓到县衙门前击打一面特定的鼓报案陈述案情,这一典故来源于北宋名臣包拯所创的击鼓鸣冤之制,属于中国特定时期的一种特定文化现象。译者葛浩文在这里用了“people use the drum to announce complaints”解释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释义技巧更方便了译语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有效的传达了中国文化中这样具有特色的现象。

(三)物质文化负载词

由于世界各地间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所以在最基本的吃穿用住方面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产品,而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负载词就是不同文化里的一些独具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

例1:他们也被我们吸引住了。老王挥舞着扁担轰赶我们。

译文:We got their attention, as Old Wang tried to shoo us away with his shoulder pole.

分析:扁担是中国乡村里农民用来承重的一种劳动工具,呈细长条状,由木头或竹子等材料构成,它以人的一边肩膀为支点,两边平衡受力,充分运用了人体肩部和腰部的力量,缓解了承重人肩膀的酸痛。这是属于中国文化中特有词语,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照应的词语,这就出现了文化空缺的现象。葛浩文在这里运用了意译技巧将其翻译成“shoulder pole”,便于译语读者想象出扁担的功能和使用扁担时的形象状态,体现了原文词语文化特色。

例2:许司令说了,用八人大轿抬不来,就用绳子给老子捆来,先兵后礼,老子摆大宴请他。

译文:Commander Xu said if an eight-man sedan chair wont do the trick, hed hogtie him and take him under escort to a banquet in his honor.

分析:轿子在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之一。由于中国古代等级森严,不同等级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统治者规定两个人抬的轿子称为“二人小轿”,四个人抬的轿子称为“四人小轿”;八个人以上抬的则称之为大轿,如“八抬大轿”等等。葛浩文将“八人大轿”用直译的技巧将其翻译成“eight-man sedan chair”,以描述功能的方式进行翻译,为目的语读者搭建了文化的桥梁,从而更好的了解物质文化词。

例3:连炕都给掀了,怕王胆在炕洞里藏着呢。

译文:They even broke open the kang to see if maybe Wang Dan was hiding inside.

分析:中国北方冬季温度极低,人们的供暖工具主要是“炕”,它一般由砖块砌成,内部中空与烟囱和锅灶相连通,是一种可以用来烧火取暖的床,这种体现中国北方特色的文化词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于是译者在这里采用音译技巧将其翻译成“kang”还原其中国特色,若能对“炕”加上解释性语句则更能使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的物质文化特色。

(四)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载体,世界共有七大语系,在其分支之下又有着上百种不同的语言。有些语言在发展进程中逐渐消逝,可是中国的汉语却历久弥新,而汉语中谚语,歇后语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表达作为文化负载词便显示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例1:素材实在太多了,我感到有点像“狗咬泰山——无处下嘴”。

译文:Theres just so much material I feel a bit like the dog that wants to bite Mount Tai, but doesnt know where to start.

分析:在长期的生活實践中,中国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一种独具文化特色的语言形式,歇后语。歇后语与谜语类似,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出谜面,第二部给出谜底,形象生动的传达了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而这里的这句歇后语要表现的是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葛浩文在这里将“狗”“泰山”“下嘴”用直译翻译出来,忠实原文,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了中华文化中语言的独特魅力。

例2:考上大学就休妻,这不是陈世美吗?

译文:Hes a latter-day Chen Shimei, the storybook character who deserted his wife when he became a high official.

分析:陈世美这一人物出自中国的戏曲《铡美案》,他在戏里考中了状元,但是考中之后却始乱终弃,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去做了驸马。此后陈世美一词就用来形容地位提升后喜新厌旧变心的丈夫。这个词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如果目的语读者不了解这个词的相关背景,读到这的时候很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为了便于他们理解,译者在这里采用加注的方法(who deserted his wife when he became a high official),简要概括了陈世美的故事,让读者快速掌握了陈世美一词的含义,更利于读者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葛浩文英译莫言《蛙》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技巧的简要探析,让我们明白,在翻译实践中,葛浩文时刻具有中英文化差异意识,为了更好地传达原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独特的艺术情怀,他采用了直译,意译,释义,文化替换,音译加注等翻译技巧,使译本跨越文化障碍,在海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在众多海外翻译家中,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现当代中文小说数量最多,他翻译的《蛙》为以后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方向。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需灵活变通的翻译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让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到真正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Howard Goldblatt(trans.).Frog[Z].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15.

[2] 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 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2012.

[5] 张晓梅.关联理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莫言《蛙》葛浩文译本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8,(6).

猜你喜欢

葛浩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技巧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从创造性叛逆视角看葛浩文译《狼图腾》中的重写与背叛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葛浩文翻译萧红作品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