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教育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审思
2019-09-10凌欣玥
凌欣玥
在当今的消费主义语境下,人们愿意花在思考上的时间逐渐减少。当欲望攀附在心灵的枝蔓上,思想的步伐便会滞后于井喷式的经济发展。而树立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间段便是青春期。许多青少年拥有渴求知识的欲望,希望通过自己去影响周围的世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很可能会相悖而行。此时,自我成长与文学教育便是他们抬头仰望的“星空”,“青春文学”也应运而生,成为了其治愈心灵、促进自我教育与成长的一剂良方。
当然,并不是所有青春文学都以温暖、成长为主题。国内的青春文学作品中,就存在充斥拜金主义色彩或是过于强调青春中的伤痛以博取读者眼泪的现象。这一类作品的创作者似乎把青春文学定位为一种商品化时代的消费品。而《少女作家的梦和青春》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洒狗血”的堕胎、车祸桥段,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利益与情感的拉扯,只是平和宁静地叙述着一个普通女孩凯丝进人大学以后简单朴素的生活,它像极了我们平凡而普通的青春。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选书、亚马逊年度Top20青少年读物,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书中描写的少女作家是一个患有“社交恐惧症”却热爱写作的普通大学生。梦想和现实的冲突、与家人关系的变化、青涩爱情的萌芽……突如其来的一切,让她措手不及,就这样将成年人的世界缝纫进自己成长的青春里,一针一脚都是青春留下的烙印。其实,在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这样一场盛大的冒险。但是作者告诉我们:别着急,我们都会慢慢地变成更好的人。
一、社交恐惧下的自我封锁与纷繁现实的碰撞
正处于青春时期的凯丝是同龄人中的例外,她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毫无兴趣。由于自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障碍,她拒绝接触新鲜的人或事物,像一只胆战心惊的小兽,既不喜欢别人接近它,也从未主动融人过新的生活。无疑,这样孤僻的性格使她与孪生姐姐琳恩产生了隔阂。所幸的是,活泼热情的室友芮根扭转了足不出户的凯丝,并使她“被迫"与利瓦伊相熟相知,开始逐渐放下对家和父亲的依恋,改变了自己自卑胆小的性格。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体现出这个国家普罗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作为一本优秀的美国书籍,这部小说描绘出了美国的教育模式中注重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坚强开朗的性格的特点:凯丝的父亲并不希望她过于留恋曾经熟悉而安全的生活环境,他一直通过鼓励凯丝、帮助其克服性格上内向怯懦的缺陷来促使她融人自己的大学新生活。反观中国的教育,过度的保护难以培养孩子自我成长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仍旧生活在父母和老师所建造的保护伞下。依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就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实现的需求能力,即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以主动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拒绝更高层次的突破,难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中外教育模式的不同是由长期以来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导致的,并逐渐影响着在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下生活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中国教育以保护为立足点,而美国教育以自由为立足点。中国教育应当借鉴美国教育的优点,保证受教育对象的自主性,给予其充足的自我发展空间,激发其自主进取的潜力,从而促进生命个体在生命本质上的改变。
借助外力促进自身改变的方式有很多,譬如书中的凯丝就是通过写作来舒缓情绪和排解苦闷的。凯丝虽不喜社交,但热衷于文学创作。她对于自己所改写的《西蒙,别放弃》中的西蒙和巴兹有着炽热强烈的情感。这种投人的写作可以.排遣她心中的苦闷和孤独,使她获得更多的满足和快乐,享受着自我写作创造与自我精神愉悦的完美融合。而她,也因为突出的写作才能和对于文学的热爱逐渐赢得了同龄人的理解与赞许,收获了纯真的友情和爱情,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都在慢慢地变好。这是一则优秀的自我教育案例,由此可知,写作作为一种良性爱好,对于青少年的自我精神变革与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多阅读、勤动笔的习惯,并且要避免其在文学创作中受到消费化语境和“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以商业化的笔触去写作,而忽略了创作的原动机。一名文笔天真、心.绪单纯的青少年,其写作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的快感,即自娱自乐。这种不急功近利的平和心态,正是当今浮躁喧嚣的青春文学所缺乏的最本质的真心。
因此,无论是专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的工作者,亦或是陪伴孩子共同学习的家长,都不应当只是高高在上地品评文学经典著作,也需要俯身阅读符合中学生认知阶段的青春小说,筛选出轻松柔和且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用学生与成人的双重视角来看待这些书籍,拉近与青少年交流的距离,理解他们尚且处于青春期的心路.历程。一方面,通过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提升审美品味,变革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去创作,不违背以文写心的初衷,引导其追求写作水平的攀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探求中学语文阅读兴趣及导向的培养方法,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别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中国语文教育体系所匮乏的内核:激情与创新
教育境遇與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客观外在的教育大环境会直接影响被受教育者内化于心.的学习成果。这种成果不仅直观地呈现在卷面成绩上,更体现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内心性格、道德品质上。凯丝自幼喜爱阅读西蒙·斯诺的系列小说,这极大地激发了她对于文学阅读、写作的热情。反观当今中国的教育模式,过于僵化、目的性太强,无法感染受教育的主体,使其创作的热情被压抑,独立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的勇气逐渐褪散。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今社会对学校的主流衡量标准大多来自于升学率,这就使得教师尤其是从事人文教育的语文教师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若是重视素质教育,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那么,应试技巧的缺乏将直接导致语文整体成绩的下滑。可过度重视答题的规范条框,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厌学情绪,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使他们无法体会到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真正魅力所在,正如即使强迫自己也无法好好读书的利瓦伊。由于学校要求他们拿到六个课时的文学学分才能毕业,因此利瓦伊被迫选择了一门文学课,而这门课的期末考试要求是阅读《局外人》这本书。由于受到考试分数的钳制,利瓦伊阅读障碍的缺陷被无限放大,暴躁不安的他恰是死板的考试制度的“阶下囚”。最终,是凯丝通过大声朗读的方式让利瓦伊如听书一般“听”完了整本书的内容,并最终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当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被制度化的分数所遮蔽时,教学的本质面貌被刻板的条框所遮蔽。诚然,这并不是说分数与素质不可合二而一,而是有必要分清孰轻孰重。叶圣陶先生曾言,上课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而非一味地听讲。可见,叶老心中的课堂,就是基于教育境遇下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所需要的课堂模式。当今的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在优质的课堂教育模式和对分数的高要求上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这并不是中国在教育发展中所独有的问题,因此我们也不必自怨自艾。蓝波·罗威笔下的凯丝,在上交自己的续写稿《西蒙,别放弃》时,遭到了派珀教授的否定。教授认为其创作出来的续集不属于原创,缺乏新意。这对于初出茅庐且一直备受表扬的凯丝来讲,打击很大。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不被理解的凯丝即便对写作抱有极大的热情,也出现了拖延作业、迟迟无法再度创作的现象。试问中国的教育,又何尝不曾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就拿作文教学来谈,作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当然在于规范学生的写作行为,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但是,唤醒学生的体验,寻找生活的感觉,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与爱好,也理当纳人教学主流价值观中。凹基于此,派珀教授的新颖教学模式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新的关注点所在:她要求同学们两两组成搭档,在课后共同写一篇小说,一人一段,来回交换着写。这样练习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格外注意情节和语态,同时引领他们走上一条独自一人无法找到的小路。这不禁让笔者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也曾布置过同样的作业一星期作文。他将班里的同学随机分为八组,每组七人,组员分别选择一周中的某一天作为自己的“写作日”。每组共享一本作文本,每天由不同的同学完成一篇小作文。第二天老师批改后,作文本将继续传递给下一个同学,同时允许后面的人在前面同学的作文中添加修改意见。如此一来,不仅保证了每位同学得到应有的写作训练,同时也便于他们阅读其他同学风格各样的作文,在无意识中吸取他人的写作经验,有利于提高其写作水平。一本小小的共享作文本,搭建起了一个师生互助的高效平台,也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意识。
时下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语文教育改革,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学观念和思想的真正转变。当前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在共识的文本、共存的语境、共通的情感的基础上,关注文本本身的应用和细读,培养学生理性看待、辩证分析的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关注课文的原生价值,还需要高屋建瓴,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教学价值,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也正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最终指向,即希望学生高品质地学,成长为完整的人。这就要求老师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过去的教育是面向学科的,未来的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文学之所以能够更好地塑造完整的人,是因为它所指向的生命状态是高层次多维度的,既注重理性的思维逻辑的塑造,又在文化的传承中将学生的鉴赏品味与审美能力逐步拔节,使其对文字、生活都更加敏锐,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深厚的人性关怀与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支撑
世易时移,现如今谈论文学,早已不再是坐而论道、品茗听音。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文学的呈现形式也不再是单一的铅字墨迹,而是走向了影视化的多元发展的道路。很多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作家已不再满足于通过打磨作品来达到增加销量、提升作品知名度的效果,而是选择与传媒公司进行合作,以拍摄电视剧或电影等方式,将文字的力量搬上大荧幕。如此一来,宣传力度的加大使得制片方和作者都大获收益。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近年来最为火爆,也最受投资方欢迎的,可谓是青春题材了。自郭敬明的《小时代》于2013年在各大影院上线后,一举嫌足了观众的眼泪。或是正值青年的大学生怀念、感伤自己即将逝去的美好青春,或是尚处“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中学生把电影中虚构且不可企及的奢侈铺张当作治疗自己故作疼痛的一味良药。络绎不绝的观影者纷至沓来,对着荧幕里俊男靓女纸醉金迷的青春,大肆挥霍自己的眼泪。霎时间,网络上的热议几乎是以“一边倒”的情状,把青春影视作品捧上了天。《小时代》四部总值高达17亿的票房便是这股热潮的佐证。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夏至未至》等多部青春文学作品,也纷纷被拍成电影、电视剧。落入窠臼的故事情节、为了煽情而强行给本应朝气蓬勃的青春涂抹上的灰暗色彩、主题浅薄但却一本万利的固定营销模式……站在其背后支持的,正是成千上万的狂热粉丝和他们不容小觑的消费能力。直至前年,一部横空出世的《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众多斥巨资、集结各路明星的电视剧中脱颖而出,自此,青春疼痛文学急遇骤冷,新兴崛起的俏皮甜宠文,摆脱了以往青春剧中的“反套路”情节,没有打架、堕胎、绝症等枯燥乏味且不切实际的烂俗桥段,更多的是忙于课业和美好情感的校园生活,体现出小说原著及改编影视剧的创新思维。[2]这就为青春影视剧的重新定位指明了新的方向。无论是文学书籍还是基于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都无需固化于伤感荒诞的模式内。与此相反,另辟蹊径、洋溢着清新美好的新颖故事题材和兼备青春气息与喜剧性的情节设定,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因此,无论是热播网络甜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原作还是《少女作家的梦和青春》,都反映出中外青春文学的总体发展走向。它们并不仅限于追求潸然泪下的动人因子,更强调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学"典型性和充盈其中的思想情感的力量。在《少女作家的梦和青春》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凯丝在对待学习、生活、情感上的态度变化,体现出本书贴近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步伐的叙事方法。无论是哪一种文学,都不应当斩断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摒弃反映生活的职能。青春文学以校园生活为依托,只有日常化的细节才更能够引起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因此,青春文学根本无需故作沉重。在一个人尚处于青春年少的时期,个体本身对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围绕金钱展开的复杂世事知之甚少。那么,若是再缺少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的生命本色的彰显,青春文学向前发展的生命力可能就会遭到扼杀,进而容易陷人随波逐流的窘境。
优秀的青春文学作品中源源不断地流露出的真挚纯粹的情感,能够给人以正面的影响。这类“治愈系”的青春文学,满足了读者缓解负面情绪、释放学习压力、渴望“被治愈”的心理需求,不单经受住了流行文化市场的考验,还以温暖柔和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作者对文学思想感情的深层体悟。例如,开学之初的凯丝,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一切的环境都是陌生恐怖的,所以她选择以蛋白棒和花生酱代餐,以避免問路和独自坐在人头攒动的餐厅就餐的尴尬。这样怪异孤僻的举动很快就引起了室友芮根和她的朋友利瓦伊的关注。利瓦伊开始偷吃凯丝的蛋白棒,并且明目张胆地将吃完的包装纸扔在垃圾桶里,逼着她去解决问题。芮根则把她当成了重点关注对象,会强行拉着她去食堂品尝新鲜可口的饭菜,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打趣,潜移默化地减少凯丝心中对于和陌生人接触的恐惧。慢慢地,凯丝开始像一个正常学生一样融入集体,与芮根关系融洽,和利瓦伊擦出爱情的火花,也学会了一个人在食堂里享受吃饭。这样慢慢成长的过程,才是我们芸芸.众生的花季雨季。作品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温暖乐观的情感,丰盈了小说的文本世界。
四、结语:青春面貌的美好呈现亟待文学的突围
青春文学因其语言风格俏皮幽默、故事情节轻松明朗、贴近青少年生活和心理状态等诸多特点,引起了社会各层次的认知群体的广泛关注。在应对方兴未艾的粉丝文化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需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加以引导,使心思尚且单纯的青少年能够妥善处理好成长中的种种烦恼,保持应有的理智,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真切细致的文学作品中。创作者的笔尖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读者的兴趣而转动,将自身从“人生导师”转换为“青春伙伴”,让读者读罢能够感同身受,成为作品的陪伴者和倾听者,而不是旁观者。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文本世界好似一个秘密花园,能够在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开出花儿来,使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满足,并由此形成从创作到二度创作的良性循环,从真正意义上促进青春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注释:
[1]石修银:《亟待矫正的作文教学原点》,《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年第22期,第100页。
[2]杨玉清:《网络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传播学解读》,《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24期,第128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李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