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外阅读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2019-09-10纪晓銮
纪晓銮
摘 要: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言、思想、文化诸多方面积累的重要途径。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使之持续阅读,我们要做出一些努力:长期坚持摘抄积累(成语、哲理性句子等);每两周上一次课外阅读课,并快速提取和积累有效信息(按年级不同,其侧重点不同);坚持课前五分钟演讲(推介名篇、介绍传统、宣讲读书心得);订阅课外资料,作为早读辅佐资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举办诗文朗诵会、辩论赛等,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核心素养;意义;指导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通过语文的人文积淀为学生打上一层精神底色。
我认为,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言、思想、文化等方面积累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文阅读教学而言的,是指学生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也就无法为自身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
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极为重要:
(1)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博览群书,上起周秦,下讫“五四”,直至现当代,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广泛涉猎,才能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正是注重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语文素养观”所倡导的一致。
(2)丰富学生的情感素养
语文的人文性价值在于养育人的气质、情操、境界等情感能力。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智慧生命对话,感其情,禀其气,将会使自己的思想情操得到全面升华,精神世界变得广阔而高远。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作为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与扩展,学生必能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感受其内容上的形象美、内涵美,体会其形式上的音乐美、情感美,受到美的熏陶,形成高雅的阅读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审美素养。
(4)训练学生的思維能力
优秀的课外读物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晶,它们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学生对它们的阅读包含了感知、理解、体会、评价等一系列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针对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都得到空前发展,落实到具体层面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各项语文能力也得以全面提升。
学生语文水平不高、语文素养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针对这些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阅读指导作为重要任务,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督促学生完成阅读的量,检查学生阅读的质,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深感这项工作费时、耗力、低效。不少教师面对学生交上来敷衍了事的积累本,总是暗自叹息,却又无能为力。究其原因,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没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激情。
怎样以阅读来促进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关键在于教师要转变观念,认真引导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积累活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根据本校及自己多年的实践,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1)高中三年摘抄字词、成语,每周12个;每周摘抄一两句有哲理性的句子或名言警句。这个传统的摘抄活动,我们首先在量的方面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并真正弄懂两个成语或词语,贵在坚持。这是对自己意志的一种挑战,是一件聚少成多的工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学校要求教师对批阅学生的词语摘抄要给予积极评价,字体端正要表扬,摘抄出来的一些重点词组要和大家分享。“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手段也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虽然增加了教师一定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年级共8个班,基本都坚持了三年的字词摘抄,这让学生尝到了甜头,在考试中,学生在成语题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方面大大提高,写作文也能够适当地引用,增加了文采。
(2)两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并摘抄千字美文一篇,高三年级要求每两周一篇课堂作文。课外阅读课,有些班在课室进行,有些在学校图书馆进行。之所以带学生走进阅览室读书,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于教室的安静的读书氛围,让他们从情感上亲近书籍,爱上阅读。我们对学生阅读也提出了要求,没有放任自流。高一的千字美文主要是要求思想健康、积极上进,学生要揣摩文章的整体结构,进行模仿性的写作;高二则以摘抄作文素材为主,字数限定在400字左右;高三以时事评论为主,字数在200~300字之间。摘抄的美文也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共同欣赏。尤其是到了高三,时事点评部分,学生的摘抄大部分都会集中在当前社会的负面新闻,学生会变得偏激,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不能只看阴暗面,要将视野放得更宽更广,关注文化、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关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积极评价问题。
(3)课前5分钟演讲。这一活动在我的班级坚持了3年。高一、高二主要是名篇推荐、名人简介、传统文化介绍、世间万象的看法;高三主要是积累素材,进行时事评论。这个活动使学生保持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思考。不少学生主动制作课件,积极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不少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很多内向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性格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少人从开始的害怕讲到“我想讲”,到最后是“我还要讲”。语文教育的确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这个活动,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尤其是恰如其分的点评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时时关注社会时事,与时俱进,并且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订阅《语文报》《学习之友》等,增加课外阅读,同时也增加早读的材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我们从这些报刊中选出了一些佳作作为课文的补充。例如,在讲议论性散文的章节时,我们从中选讲了《一棵会思考的芦苇》《梧桐树》等篇目。正如新课标里所说的,“注意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体现现代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高一、高二的寒暑假课外阅读也是围绕《语文报》及课外书目进行的。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我们会在高一、高二举行年级的语文活动,如配乐诗文朗诵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如我们开展了“诵读经典·文明同行——名著诵读大赛”,整场比赛历时2小时,共有12个参赛节目和3个教师助演节目,比赛内容为名著推介、精彩选段诵读。选手们推介的名著联通中外、耳熟能详,有小说、散文、诗歌、书信等文学样式。学生模仿《朗读者》《见字如面》的形式,又有所创新,或一人静静立于臺前深情吟诵,或一人朗诵、一人拉小提琴伴奏,或三人倾情演绎《巴黎圣母院》中某一场景,形式多样,又各有特色,有些同学在台上竟因文学作品中的某个角色而落泪……台上的人用心准备、认真演绎,台下的同学也很容易被带入氛围。学生的个性才华因此得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也得以提高。
以上几种方法,是我校语文科组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所采用的有效办法。长期以来,我们要求学生把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大量阅读、深度感知。从狭义上说,坚持这样做对高考语文成绩的提升有直接的帮助;从广义上说,能促进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思考,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情感,还积淀了一定的人文素养,优化了语文素养结构。
总之,“语文”这个世界,知识繁多,内容复杂,内涵深刻,外延庞大。语文学习在于积累,语文素养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阅读量的多少和质的优劣。阅读是夯实学生人文底蕴、提高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的基础工程,我们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深入地阅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谷小艳.拓展阅读途径,涵养思想,助力写作[J].语文教学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