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
2019-09-10杨瑞珍
杨瑞珍
摘 要:学校文化弥漫于学校生活之中,是学校生活的灵魂。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态教育强调学校是培育生命的场所,学校的生命意义在于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塑造生命化的教育生活,体现生命关怀意识,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因此,构建生态学校文化,对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的视角,从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文化生态;文化自觉
任何生命的生存、生长都要依赖一定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树立学校文化的生态观,建设生机勃发、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对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生态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生命,学校文化生态建设也应以生命为核心,尊重生命、培育生命、润泽生命、升华生命。本文将基于生态的视角,从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一、环境文化——建设优美的生态花园
环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符号化。雅斯贝尔斯说:“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也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学校的文化建设要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充盈其中,使学校的文化精神流布其间,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力求让学校从墙壁到楼道、从班级到厅堂,让每一处环境都能育人;要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有机结合,彰显开放的灵魂,演绎人文与现代,让校园处处弥漫着生态文化的气息,让每一个孩子在感受美、欣赏美中受到启迪,快乐成长。
我校以生态理念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了“一亭两园三廊”的生态文化格局。“一亭”是指“励志亭”;“两园”指生态园、棋艺园;“三廊”指“科技长廊”“二十四节气长廊”“中华文化廊”。我校在教学楼各楼层建设了微型班级“环保生态长廊”,在东广场建设了一幅“生态墙”,在生态园建设了“无土栽培实践园”。教学楼外墙的装饰以黄、红、绿三色为主色调,分别代表土地、阳光和生命,并融入了琴键的设计,蕴含艺术意蕴。
为凸显校园生态文化,我校在篮球场看台文化设计上也独具匠心:“粉色”代表春天,可爱与甜美,象征着学子品质的优雅和高贵;“绿色”代表夏天,和谐与真实,展现出学子的青春和活力;“黄色”代表秋天,温和与淡雅,述说着孩子们成长的收获和幸福;“蓝色”代表冬天,端庄与睿智,表达出孩子们希望自己早日达到一种深沉、成熟、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
我校充分利用走廊空间,建设了“科技长廊”,包含海、陆、空三个板块。依据探索、发现、创造、紧贴学生需求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别具匠心的科技设计,让孩子们置身于科技的海洋,感受科学的奇妙之处,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以此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科技校园,提升校园品位。
罗村中心小学的校园是优美的,亭台楼阁、四季芳香;罗村中心小学的校园是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和谐、美好;罗村中心小学的校园是富有教育意义的,一处一景,时时熏陶着孩子、感染着孩子,校园处处充满生态文化的气息,展现生命张力,是孩子们幸福生活的花园。
二、制度文化——建设温馨的生态家园
管理制度既是一套隐性课程,又是一套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我校实施民主、人文、科学、和谐的“绿色人文管理”,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发展性与开放性、保障性与供给性相结合,使学校工作处处、事事、时时体现人文关怀。
制度注重规范化,坚持“新、严、实”,让制度“目中有人”:全体教师参与制度的制定,确保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还注重各项制度的内化,确保制度的各项要求成为师生自觉的行为指导。管理者带着问题意识对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加以改善和创新,使工作不但高效有序,而且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良性发展状态,从而让校园充满绿色、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让活动富有朝气和创造力、让管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精神家园。如学校制定了《罗村中心小学校本研修制度》《罗村中心小学教师多元评价制度》等制度,让教师在自身成长中找到坐标,燃起自主发展的激情,推动和激励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追求卓越、和谐发展”的团队文化,让教师的师德得以升华,学术素养得以提升。一批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各级骨干或走上行政管理岗位,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职业幸福感。
三、精神文化——建设幸福的生态乐园
我校倡导关注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发展生命。走进罗村中心校园的每个班级,物品有序,绿色盎然,使人賞心悦目。“争星榜”上,群星璀璨,“星”花怒放;“展示栏”上,琳琅满目的作品无声地闪烁着优秀学生的光芒。孩子们是快乐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着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孜孜不倦的学习风气,很好地诠释着罗村中心小学“让生命像阳光般灿烂”的办学理念。
走进教师办公室,教师们团结协作,敬业乐教;深入课堂,教师们关爱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参加教研活动,教师们善学乐研,乐于分享,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的工作理念。
工作方式上,变“检查督促”为“主动服务”,变“单向灌输”为“互动研讨”,变“孤身作战”为“共同攻关”,变“被动应付”为“自主、创新发展”。领导方式上,倡导让大家“动起来”,状态比研究更重要;让问题“实起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让龙头团队“立起来”,集体的力量大于一切;让研究“活起来”,研究是解决问题之本。
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干部的作风都很好地体现了“让生命像阳光般灿烂”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之魂。在“生态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做幸福的传递者”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传递教育幸福”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使命。
四、行为文化——建设和谐的生态学园
我校积极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在学校整体思路上,追求“品位、品质、品德”的“三品”精神;在学生行为养成中,追求培育阳光少年;在教师发展上,追求塑造“三雅”教师——女教师“优雅、高雅、静雅”,男教师“儒雅、风雅、博雅”。这些都成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以书香促养成,以书香增智慧,以书香育人格”是我校培育生态行为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楼一楼大堂以及每层的中庭、西庭、每个教室均建设了开放式书吧,只要你愿意,隨处坐下,都能拿起一本书细细品读,让孩子们更便捷地参与阅读活动。同时,学校利用大课间进行“千人诵读”活动,全校师生诵读经典古诗词;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阅览室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每年举办“读书节”活动,让阅读文化赋予校园生态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生命的活力。
七大校园节日是我校的特色品牌活动,将学科教学、校本课程与德育活动进行巧妙链接,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融合,更好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展现个性。阳春三月“读书节”、梦幻4月“科技节”、活力5月“体育节”、魅力9月“生活节”、浓情10月“感恩节”、缤纷11月“足球节”、炫丽12月“艺术节”,在七大校园节日活动里,孩子们有期待、有实践,充分地感受着节日的氛围带给他们的良好体验。节日活动为孩子们阳光向上、创意表达的快乐童年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陶行知教育理论还强调创造教育“六大解放”的观点。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丰富生命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有效活动形式。让艺术弥漫校园、让艺术走进生活、让艺术成就人生是我校推进社团建设的三大理念。学校挖掘生态文化,结合生命成长需要,开展了系列特色社团活动,张扬生命个性,彰显学生特长,促进生命健康成长,使生态教育内容落到实处、校本活动绽放新绿。学校设有咏春拳、足球、中国结、民乐、剪纸、动漫、小小科学家等50多个多姿多彩的社团,给予了学子绽放活力的舞台。大课间活力四射,绿茵场上英姿飒爽,图书馆里醉心悦读,教室里书声琅琅,迎着校园的晨风,孩子们自由地呼吸,健康地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双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态主体是起支配、决定、主导作用的因素。学校使命与理念的确立、传播、执行及最终的完成,都是由主体去实现的。因此,生态主体的文化自觉,必然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校长,要让学校的师生员工了解学校的文化语言、符号、形式、过程,把握学校的使命、理念、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要带领大家共同研究,构建精准、系统的学校文化;要将文化准确、清晰、系统地表述出来,合理地整合学校文化传播网络,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要善于总结学校的文化故事,使学校人员能通过文化故事去感知学校的信念和价值观。主体的文化自觉是新时期学校文化转型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宋改敏.教师专业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闫蒙钢.生态教育的探索之旅[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