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诸问题

2019-09-10陈海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学评论文学批评写作能力

陈海艳

文学评论写作能力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却普遍较为低下,这直接涉及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在高校致力于进行内涵建设和教育改革的当下,我们必须深人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并力求寻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其实,这也是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中相关要求的需要,更直接表现为我们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时代语境下培养卓越文学评论人才的需要。

然而,我们却又发现,在现有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文学评论写作教学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于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问题就更是未能形成集中性研究,从事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教育者大多也仅局限于对文学评论写作问题的一般性理解和讨论,即使是有的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对文学评论写作问题展开探讨,但更多的还只是相对零散的,趋向于对文学评论写作的普泛性问题的研究。无疑,这一状况对高校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需要通过必要的深化探讨解决这一问题。

一、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基本维度

探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其核心问题表现为: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在“文学评论写作”、“基础写作”等文学课程——其构成一个课程群——中,如何更好地实施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即,寻求实施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方式甚至是是最佳方式,也可以说是寻求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如何实现最优化的基本(教育)规律。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教學实践中予以贯彻,将会对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而又直接的积极影响,无疑,这会相应提高目前高校文学教育教学的育人质量。

我们知道,当前高校的文学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危机。这种危机至少表现在:其一,受教育者不知文学与文学教育教学(包括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真义,也缺乏去探究文学与文学教育教学真义的勇气和能力,从而也就有可能丧失创造性想象与愿望、丧失对于文学、人、自由、审美等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丧失对于人的未来合理设计和发展的希冀与向往;其二,面对种种矛盾与冲突,教育者放弃文学教育教学的理想和信念,放弃文学教育和文学课程教学的公共性与教育教学中人的公共情怀、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从而,其三,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被平面化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倾向于割裂它与塑造现代国家公民之间的关联,也倾向于阻滞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实践的可能性。凹在我们看来,这些就是当前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我们需要由此而形成共识,以积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方式和途径。这种解决不仅必要,而且无疑还是一项紧迫的工作,它涉及我们对于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教学的终极想象,更事关我国人文教育乃至国家整体教育改革的某些根本的方向性问题。以此而论,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研究涉及的基本问题无疑是重要的,它积极参与者包括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在内的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而这一改革直接关涉到受教育者能力与素养的真.正提升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明确,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在“文学评论写作”、“基础写作”等文学课程中进行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以使得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得以实质性提高的问题。这一论题的整体性展开,总体上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其一,如何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理论认知能力,尤其是要对其自身作为文学批评活动的主体形成必要的认识;其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文学批评实践应着重考虑的基本问题;其三,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需要,尚需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对其实践进行必要的总结,形成更为明朗而合理的教学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导引下凸显具体教学效果。

二、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最根本处着眼,我们开展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的。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形成必要的与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认识,这也表现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高校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与青年学生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联系。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者的基本追求,而高校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无疑在根本点上体现为青年学生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之上。后者是前者的根本表现,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印证。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明确的是,之所以追求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有效实施,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期望并达成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过改进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实施方式得以有效实现的,这种提高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它是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的。依照上文的逻辑,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可以通过教育教学行为的改进得以实现的,这也体现为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的力量。当然,改进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实施方式,实现文学评论写作课程的有效教学,对于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大可能立竿见影,而是必然地表现为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且还有可能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长远的过程。然而,我们明确的是,不能因为它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而漠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规律性。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育人问题,而育人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它是存在规律的,也是需要我们遵循其发展规律的。

第三,文学批评主体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评判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程度的根本尺度和依据。我们说,文学批评主体评论写作能力的提高表现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文学批评主体评论能力的提高也是我们开展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程度评价的标准,尽管不能说这是唯一的标准。应该说,这是一种结果导向评价方式。它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阶段性认识

依据前文对文学评论写作教学有效实施方式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基本维度的明确,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第一个方面,关于文学批评实践中批评主体应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的研究。在评论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文学评论写作能力提高问题上,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形成的基本看法主要有:其一,评论主体应具有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年轻的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是人的类特性。换句话说,自由自觉是人区别于其他对象的根本性特质。青年学生在其成长的不可重复的青春韶光中,无疑需要形成诸多符合其年龄和心理特征并与其人格、素养协调一致的自觉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教诲是相当重要的。由此,我们认识到,在“基础写作”、“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在面对具体的文学批评文本时,教师应适时、适度、适当地要求、引领学生形成明确的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显而易见,这种自觉不仅仅只是一种评论技术的需要,它更关涉到青年学生的思维自觉和精神成长。它对于育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对于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评论者而言,在文学评论实践中,形成、确立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是一种基本的素养要求。在此,需要着重说明的一点是,我们强调青年学生应在文学评论实践中形成、确立批评方法选择的自觉,并不是说任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都无一例外地贯彻着这一硬性的要求。事实上,青年学生在批评方法选择自觉的形成中还必须注意到“有形法”与“无形法”这一问题,这也是教师在文学评论写作教学过程中尤为需要加以重视和强调的。其二,评论主体需具有明确的评论文体意识。在日常的“基础写作”和“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敦促学生尽早形成明确的评论文体意识,从而确立必要的评论文体选择的自觉。青年学生需明确,文学评论的文体即文学批评文本的体裁样式。大体上说,历史上曾出现过诗歌体、戏剧体、对话体、书信体、评点体随笔体、论说体、序跋体等不同类别的文学评论文体。其中,有些体式现已经非常少见甚至消失,如诗歌体、戏剧体;目前常见的体式则有论说体、随笔体、序跋体,另还有书信体、对话体等。而青年学生在当下需要更多关注的评论文体主要有随笔体文学评论和论说体文学评论。其三,评论主体应特别关注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学文本。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能力的提高是与其思,想质地、价值取向等核心问题密切相关的。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和教育视域中,教师对于青年学生文学评论能力的培养与铸造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问题,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这一实践。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性地会发现,一个现象,即,青年学生活在当下,其思想质地与价值取向却很难称得上“现代”;应该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缺乏一种必要而明确的现代性价值取向的自觉是存在直接的关联的。基于此,期望文学教育教学能够生发出对于人的更为巨大的塑造性力量,期望青年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得以实现在内质意义上的真正的提高,教师就需要敦促学生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积极关注和选择具有明确的现代性价值取向的文学文本。总体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在“基础写作”、“文学评论写作”等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要求青年学生特别关注和选取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学文本予以评价有利于评论实践者现,代价值倾向在批评实践中的明确确立,这无疑是:一种在当前对青年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引领的必要而且有效的方式,它对于青年学生的精神成,人——契合时代性精神发展需要的精神塑造与思想构成——影响深远。

第二个方面,关于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评论主体的当代意识要求问题和方法论特征问题。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致力于文学批评(文学评论)的当下建构,自然不可缺少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问题的关注,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合理、有效推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发展的重要质素与力量。尽管这个问题是极为复杂的,然而,这其间还是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或说环节需要着力予以探讨、明确乃至于进行必要的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和规范。我们以为,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批评者的批评意识及其批评实践中的方法.论特征就属于这样的问题。当然,它们也只是此类问题的局部体现。进行文学批评实践,要求批评家必须具备当代意识。这里所说的当代意识,首先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自觉地以其批评实践参与当代文学、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意识。这也是当代批评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立场。其次,它也是指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当代视野与眼光的确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一种批评视角的规范和要求。在文學批评实践中,除了要根本性地确立当代意识之外,还必须明确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特征问题;而批评实践的方法论特征无可置疑地表现为多个方面,在此择其要端,谈两点根本性内容。其一、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结合。从一个特定的向度上说,文学批评实践是批评家在对评论对象进行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的过程中完成的。可以认为,宏观考察与微观剖析是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双向而又一体的基本途径与方式。其二、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与人学观点批评的统一。以美学的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最重要的是看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了艺术创造的规律和遵循了正确的审美法则,是否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从而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用一句话来说,即,是否“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以历史的观点来要求、衡量和评价作家作品,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首先是要求批评家持有一种历史主义态度,从历史角度考察作品,把文学作品置于其写作时期的观念、习俗和人们的态度之中,从而进行与作品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的社会的、政治的、哲学的、道德的分析和评价,看作品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图景,是否反映了历史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与趋势。其次,用历史的观点评价作品,是指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应该具备他所处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立场,这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说的批评家必须具备开阔而深邃的当代视野与眼光,这样,方可合理确定具体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历史的观点在这里也就意味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再深人探讨下去,我们必须意识到,恩格斯提倡的文学批评的历史观点理应包括人学观点。因为,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是人的活动的舞台,是人的活动的具体展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必然会从历史观点中引申出人学观点。其实,文学就是人学,是社会现实中从事实际生活活动的人的“精神分析”学,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由人参与其中并构筑而成的流动着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反映和体现,是人们对世界、人生、人性等体验、感悟、认识和思索的审美化呈现。[2]

第三个方面,关于文学评论写作教学的实施方案。这是一个需要针对特定情况不断调整也可以持续改进的问题,此不赘述,容后具体专题讨论。

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学评论课程群建设与卓越评论人才培养”(编号:JXSDJG172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詹艾斌等:《生命与教育的方向》,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第14页。

[2]关于这一问题的较为明确的阐述和论证可参见拙文《文学批评实践的意识要求与方法论特征》,载《前沿》,2010年第5期。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有忻

责任编辑:文海

猜你喜欢

文学评论文学批评写作能力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现当代文学评论方法及提升对策研究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本刊启事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Mother—Daughter Relation in the Joy Luck Club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