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使用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9-09-10潘菊珍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学具提高

潘菊珍

摘 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而一些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具有抽象特性,凭借小学生思维想象而不借助工具难以理解。在数学课堂中使用学具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具;有效性

引言: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很重视学具的使用。我觉得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操作,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如何有效使用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有效使用学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在讲“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自己摸一摸,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有效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

三、有效使用学具,有助于“问题解决”意识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四、有效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右、左半脑的协调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五、有效使用学具,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我教学圆锥体积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证明V=1/3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有效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一)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二)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導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

七、有效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结束语:

实践证明,学具的有效使用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它拉近了数学和学生距离,是它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它促进了课堂的和谐,有效使用学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变抽象为具体,所以,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具的使用,发展学生的智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才智,2009(21):200-200.

[2]林月美.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6(20):61-61.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效率学具提高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措施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提高变电运行供电可靠性的相关管理措施
例谈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