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

2019-09-10李斌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情感阅读教学

摘 要:以生命哲学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情感学习维度理论分别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依据,构建了初中语文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由情境创设与发现一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情感萌发与体验一探求未知的学习阶段、价值实践与生成一生命主体的建构阶段、境界审美与升华-情感体验的延伸阶段构成情感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型,是语文学习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和环节。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育;阅读教学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业和人生未来不能和谐发展。当前中学生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成长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则相对薄弱。其表现为学生的学识水平、求知欲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毅力、责任心、专业成就的可能性等方面只是处于中等的水平。笔者认为,学生成长能力不高其中原因之一是语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未能学会对物质价值的珍惜和对获得过程的感性认识。面对幸福生活,他们甚少思索,甚少想一想“这样的生活是如何得来”,“该用何种态度对待这样的生活”。久而久之,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就会缺失。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的提出

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到学生身上,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将学生培养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生命体验中获得有利于长性发展的经验和技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到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人文性共融的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这给笔者的启示是:“情感教学”是语文学习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和环节,知识的获得、情感的熏陶、经验的收成不应该是由老师灌输,而应该是由学生自主体验而成。

二、情感教育带入文本学习的形式与优势

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置“知情合一”的教学目标,设置“情境模拟”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去感知内容、体验情感、探究写法、品味语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并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审美能力的发展,学生内在情感被唤醒,并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使得语文课真正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三、情感教育教学体验对策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同时也不能丢掉“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并在课堂中贯彻“以互动为基础”的精神。

讲授《猫》时,笔者走下了“讲台”,让学生做了一次老师。经同学们投票选出来的小老师深感任重而道远,为了把课讲好,他们积极地备课,认真地写教案,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了解作者的生平,查找文章创作的写作背景,想尽办法吃透课文,一遍又一遍地锤炼教学语言,体会每段文字后面的情感,将自己的经历和课文内容相关情节对比,力求达到最佳水平。

(二)设置“知情合一”的教学目标

情感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重视学生的情感体会,重视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设置“知情合一”的教学目标,即把握阅读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阅读教学更多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课文《背影》为例,文章最主要的特点是抓住父亲的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四次出现,思想感情一脉相承。第一次是文章开篇写“背影”点题,有一种浓郁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课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把握文中对背影的四次描写,特别是从第二次的背影描写中深刻体会伟大的父爱。教学的难点在于体会关键词语“探、攀、缩、倾 ”的表达作用,学习文章独特的描写角度和朴素感人的语言特点,领会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根据对教材重难点的分析,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文章抓住人物的特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探、攀、缩、倾”,体会并赏析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背影”这一重点,从整体上感知情感,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阅读训练。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三)设置“情境模拟”的教学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體验,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生活情境或氛围,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内心的真切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深刻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

比如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我首先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讲述父亲的故事,然后请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这样通过画和故事把学生引进了对父亲深深的爱的情境中。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学生们都深含情感,在读到文中父亲穿过火车底爬上月台的片段时,很多学生都不禁流下了眼泪。

但千万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不能滥用。很多老师为了给学生设置更好的情境,花了很大功夫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许多学校都把制作课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很自然,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双眼和思维全在精美的课件上了,课件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体。

(四)构建“参与性”式的课堂学习模式

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善于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提示作进一步的思考、讨论、理解、探究。而这些问题应该做到难易适中,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纲挈领的主问题。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自读课《蜡烛》,可以围绕主问题“南斯拉夫的母亲为什么把她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花烛)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握这篇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笔者认为这个主问题还能提升学生思考的层面,使孩子们的心灵有所震颤。语文教师巧设主问题,可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以期获得对文本挖掘的深度。

(五)以“促读(写)”的教学方式深化阅读体验

语文学习需要从课内拓展至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通过阅读加深理解深化体验;并通过“写”的方式表达体验,深化感悟。

教授《湖心亭看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主问题:“张岱为什么是看,而不是赏?”一个问题引出了探究这位明朝遗老在明朝覆亡后内心的孤寂落寞。但对于这个问题,仅仅就课本内容是无法理解到位的,应及时补充张岱的身世,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作家,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因此拓展阅读对理解文本非常重要。学习《谈生命》时候也进行了课外拓展,拓展了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张晓风的《人体中的繁星和穹苍》、《西緒弗斯的幸福》,回顾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和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在课堂上,笔者提出“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的主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如一个学生说:“母亲怀我的时候本来是双胞胎,后来母亲担心两个孩子难以养活,打掉了其中一个。如果当时打掉的那个是我,那我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我要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还有一个学生这样说:“09年由于身体的原因,我可以说是去鬼门关走了一趟。那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许多,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经历了这场磨难,我懂得了珍惜生命,能够活着,真好!”学生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是因为拓展阅读拨动了他们内心的那根弦,感于心而发于外。

最后,情感教育注重于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现今的年轻一代,缺乏对人生的整体规划,缺乏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而情感教育重视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情感教育让学生可辩证地看待、吸取前人的人生经验,可观照自己的整体人生,这就是所谓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对比,学生可以收获有益的人生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有益于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情感教育是能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的,这将有助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版

[2]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第1版。

[4]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版期刊

[5]马笑霞.论阅读情感的培养【A】.杭州师范学院院报,1997(7).

作者简介:

李斌,男,201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优秀教师,致力于研究初中阅读教学,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关爱他们,成全他们,成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情感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情感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台上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