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自信,从本土资源入手”教学实例探究
2019-09-10苏玉玲
苏玉玲
【摘要】 在初中思品课堂引入“杏坛水乡文化”作为教學资源,探索打造初中思品本土化课堂,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建设者。
【关键词】 杏坛水乡文化 本土资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154-02
一、从政策环境、教学实践与学生情况谈探究背景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自觉履行文化传播的责任,同时更要注意以科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使学生感受中华文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作为初中思品教师,我们发现,初三的教学内容(国情部分)难度跨度较大,学生课外知识涉猎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新知识的接受水平,特别是面对国家文化建设这类难以用具体事例概括来精准表达,学生必需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初三思品需要寻求一种突破学生课堂知识和生活感知的隔膜,同时能体现教学效果的方式,选取本土文化资源就最适合不过了。
二、“杏坛水乡文化”作为本土资源引进课堂与只利用教材素材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优势
教学最优化理论,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要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
感受个人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是初三中考考纲关于文化考点的要求。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传统的课堂教师会选用教材有关传统文化的典型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但往往有关素材在学生的生活阅历里并不熟悉,很难很快的提升到情感的升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实现最优化。本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环境中的存在,学生或多或少还是有较为熟悉的一些文化元素,可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通过“杏坛水乡文化”本土资源的引入,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文化素材,来提高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最优化。
三、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本土资源,实现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要对本土文化要有强烈的感受,最有效的办法是调研,通过开展“杏坛水乡文化探寻”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作品展示,结合特色课堂后,学生特别是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对于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突破了单一理论灌输到潜移默化的渗透,提高了学生对杏坛水乡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家乡地域文化了解,同时达到情感引导的目的。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往后的生活中会有意识的提高对身边人、事、物的关注,通过对杏坛细事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觉传承杏坛水乡文化。
学生从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作情感引导,到感受个人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在不断理解深挖中升华为为之自豪的情感。课堂的实践就要实现学生情感觉悟的提高,以达到教学的良好目的,同时实现提高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的情感升华。在初三上学期,为了达成“理解”目的,为“再现”奠定基础,在《4.1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这课书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做出引入“杏坛水乡文化”处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回忆社会实践调查时看到的杏坛水乡现状同时,理性分析国家、地方政府、当地居民、社会力量等出色的经验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表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特点,并将它们与课本知识融汇贯通。初三下学期在文化专题复习课设计上,我们除了加深对中华文化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巩固,引领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答题方法锻炼能力以外,还引入杏坛水乡传统文化作主要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设计与杏坛水乡文化有关的原创材料题从不同的设问,加深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从水乡文化提高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增强文化自信。
以下是有关教学设计中的原创材料题:
[原创题]综合探究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探究)
材料一:杏坛镇龙潭村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至初八“龙母诞”称为“龙母文化水乡节”。每逢此时,龙潭村将民间信仰与体育活动融为一体,举办信众拜祭、彩龙竞艳、扒龙船、洗龙舟水、舞狮舞龙、吃龙船饭等活动。龙潭村远游他乡、旅居国外的族人不远千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许下幸福愿望。
材料二:顺德杏坛八音锣鼓柜,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与国内其它区域不少国家级非遗不一样的是,顺德的国字号非遗并没有遭遇后继无人的情况。在杏坛镇政府的组织下,杏坛文化站是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2016年梁銶琚初级中学正式成立八音锣鼓训练基地,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材料三:2018年5月13日,第五届马来西亚沙巴华堂国际龙舟赛决赛打响,广东樱奥顺德杏坛龙舟队全力出战,勇夺四项冠军,再夺本届赛事的最高殊荣“元首杯”800米男子组冠军。龙舟赛筹委会主席黄小娟认为,从中国来参加的队伍拿到冠军,华人在沙巴都感到很荣幸。黄小娟说:“很多人说,龙舟赛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次广东顺德的队伍来参赛还拿到冠军,我们真的觉得很兴奋、很荣幸。”
(1)结合材料一,说说杏坛镇重视传统民俗的传承依据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有什么意义?(5分)
(3)结合以上材料,如何才能激活杏坛人的文化心?(6分)
四、本土文化资源作为教学资源探究的反思
研究本土资源“杏坛水乡文化”与思品科教学相结合素材,在国家课程中加入地方特色,为开发本土文化地方课程敲门铺路。我们不断探究杏坛水鄉文化在课题实践中的形式和切入口,提高课题时效性,在学科教学中创建属于我们杏坛自己的特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教育现代化工程不断加快,在为新时期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的同时,也对学科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通过创造条件,设置情境,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文化力量”,感受文化重要性和文化传承的意义,引领其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文化味道,从被动接受文化传承责任为主动发掘和传播文化,从主观上提高认识,约束自己不符合杏坛水乡文化、中华文化要求的行为。
学生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熏陶、滋润从而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突出教育的人文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教师要认清自己的文化传播责任,有效的文化传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感恩于教育报恩于社会。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探究者和关怀者并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改造的行动者,不但能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道德素养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教师带领学生将当地的文化引进思品教学中,与知识相融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共鸣,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自觉,体现社会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名镇杏坛》,岑丽华著,2009年11月出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2]《千年水乡话杏坛》,李建明著,2013年出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3]《广东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纲要汇编》,广东省教育厅制定,2012年出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王如新主编,2016年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5]《思想品德科教师参考用书》.
[6]《广东省2018年中考思想品德科考纲要求》.
[7]《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六期.
[8]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