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2019-09-10刘建华
刘建华
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味”这个概念可以讲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说更接地气一些,能让语文老师一看就懂,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去主动、精心地“调制”这种味道。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层次便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字、沉入文字、揣摩文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鉴赏方法、表达能力。
会读。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在语文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在字里行间多逗留、多把玩。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三要”:一是要读通、读懂,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好三类词句——优美精致的典雅句、言简意赅的警策句、行文布局的关键句;二是要读出感情、读出趣味,通过朗读、默读、朗诵等形式,将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达到“文如口出”“文我交融”的境界;三是要读出问题、读出思考,对文章的题目拟定、词语使用、句式安排、结构设置、标点使用等环节进行设疑质疑,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进行自我解疑。
會析。小学语文课文文笔华丽、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文学语言独特的“美”。新课改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是能够自己发现、赏析和感受到文章的美。就小学语文而言,美育往往是通过阅读课文实现的。课堂上通过充分、多种形式的精读来把握课文的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课文的架构和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品读课文要做到突出重点,一方面要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也要善于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品味文字间的“筋道”,从而在写文章时注意语言的锤炼和选择。
会写。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勾、背、写好词佳句,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诗句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细节描写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开头和结尾或新颖的题目。“食不厌精”,要懂得取舍,名言警句、美语片段、人生箴言均可摘录。还有交流,交流的好处很多,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找到“他山之石”,可以站在巨人之肩,从而“见贤思齐”……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并由此迁移运用,把文章写新颖、写生动、写形象、写传神。
(作者单位:江西信丰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