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2019-09-10朱玲芹
朱玲芹
教学为了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教学要让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当下教学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深度学习,是一种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和运用的学习。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全面推行统编本教材的背景下,在占时最多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呢?
一、聚焦语文要素
假如教师将学生学习的文本材料在教学实施中以碎片化的方式来呈现的话,学生学得越多就会越累。只有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从知识发生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孤立的知识要素连接起来,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提取、迁移和运用。因此,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努力发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使每一单元每一篇的语文要素彰显在外,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教学时,教师必须紧紧扣住“语文要素”来设计教学目标,清晰选择教学内容。如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通过研读课文及课后练习,不难发现:这四篇都是童话故事,在情节的发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在语言表达上有略微差异。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指向了根据提示讲演故事。
《蜘蛛开店》和《小毛虫》都可直接利用课后练习的示意图,词语教学、重点段落教学都可融入其中,还可依据蛛网结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故事续编。这样的教学便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结构。
《青蛙卖泥塘》可让学生迁移《蜘蛛开店》的示意图自行设计。(如图1)而前一课《大象的耳朵》情节上与其相似,问法相同,但有详有略。因此可在第五单元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顺序讲述的基础上,结合《蜘蛛开店》来设计示意图。(如图2)
这样,一个单元围绕一个语文要素进行集中训练,目标集中,整合其他学习内容,使语文学习的“言”和“意”的目标相互融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针对性强,真正做到一课一得、得与得之间有所关联、发展与变化,学生的学就有了意蕴,充满了挑战。
二、打開学习过程
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依然把控着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只能按教师事先规定的“行进路线”来学习,那么本应属于他的学习过程也就被教师的教所替代或因教师的教而被压缩、被封闭,教学过程也就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深度学习便无法产生。所以,必须打开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将符号化的知识“打开”,将静态的知识“激活”,全身心地体验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与意义。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机制。那如何在聚焦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去打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呢?
第一种方式是扣住主问题(或围绕某个学习项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读—思—议—述”。当教师将主问题抛出之后,再组织学生静静地阅读,在文字的浸润中去思考,去圈画批注。学生静思默想、细嚼慢咽,与文字亲密接触,在文字间来回穿梭,他们从文中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并学会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个性化解释。此时,教师应当“适度隐退”或对个体学习进行“悄悄指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亦能慢慢领悟并建构起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下来,教师不要急于全班交流,而是先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换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表达个人态度;批判性地考查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假说、思路与方法;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进一步拓展个体知识视野,完善个体思维。在小组交流中,各种信息得到呈现、评价、删减以及最后的评述,使得要学习的内容呈现1+1=i(i为增长的系数,结果是大于2)的合集。因而小组的交流分享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
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与同伴、教师交流、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的启发引领、同学间的互助合作、讨论中的相互启发等,使教学不再是“颈部以上的”“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理智与情感共存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活动。
第二种方式是聚焦目标设计逐层推进的学习活动。如《蜘蛛开店》一文,要让学生根据示意图来讲这个故事,可尝试如下设计。
1.自读课文,思考:蜘蛛决定开店,它先后卖了什么?分别来了哪些顾客?结果怎样?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蜘蛛卖 ,写了招牌来了,结果 。
2.交流,相机认读生字词,板贴词卡,呈现效果如下:
卖口罩 河马 用了一整天
卖围巾 长颈鹿 忙了一星期 累趴
卖袜子 蜈蚣 吓得匆忙跑回网上
3.用上“首先……接着……后来……”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将蜘蛛开店的经过简要地说一说。
4.要讲好这个故事,还得要把握蜘蛛每一次开店时的心情变化,如:
第一次开店: 准备开店——(自信、期待)顾客来了——(开心、喜悦)是一只河马——(惊讶、尴尬)好难织啊——(难受、痛苦)终于织完——(好不容易、松一口气)生自练,试讲,师点评,生完善。5.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这五项学习活动紧扣教学目标,指向学习要素的达成。每一项学习活动前后关联,逐层推进,引领学生将碎片化、浅表化的知识变成体系知识和结构化知识。学生参与其中,亲历学习过程,实现了语言图式新的建构和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
三、注重方法渗透
深度学习的产生需要适宜的方法和措施。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在合适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最适切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联结自己的经验对知识进行内化,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比较——显微放大
阅读教学的起点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特殊的语言加以辨识和关注,继而对语言形式的分析展开一系列思维活动。它需要阅读主体调动各种积累和感受才能切察语言的意义和情味。而“比较”这一策略就能很好地带领学生去发现、去开掘文本特殊的语言形式,并且将其不断放大,在重点关注、聚焦体悟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要素之一:阅读时关注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课文《花的学校》中比比皆是:“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等,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新鲜独特,教师不妨用比较的手法。比如,同样写东风,改成“湿润的东风吹过来,发出呼呼的声响”,和原句比较,你更喜欢哪种写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作者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了东风和煦、轻灵的特点,更引人遐想,使语言文字呈现出了立体的画面感和无限的延伸感。
文本特殊的语言形式,有关键词句,还有修辞手法、细节描写、谋篇布局等,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而要把握文本的独特性,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段。比较,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作家、作品;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可以读出两者(甚至是几者)之间的相同点或规律,更能读出相互间的不同和特质,从而加深对所学文本的感受和理解。在比较中,特殊的语言形式就如同置于显微镜下被不断放大,鲜明而深刻地印于学生脑海之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比较中,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思维的严密性得以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独特性也就有了较为精准的把握。
2. 解析——萃取浓缩
准确捕捉、提取、整合文本语言信息,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语文能力,关乎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关乎语言理解运用能力。教师要教方法并坚持训练与指导。
如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第2自然段,这段话较长,所写内容和学生生活又有距离,学生初读时毫无头绪,让其直接概括段意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简明扼要地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可尝试以下做法。
先让学生抓住时间线索“早在几千年前……后来……再后来……”尝试着给这段话分层。接着引导学生从每一层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层意——
第一层:几千年前,人们把字刻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来记录
事情。
第二层: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来记录事情,但很笨重,使用不方便。
第三层:再后来,人们在帛上写字,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
然后抓住每一层的主旨,把握要点,通过句式迁移,得出这一段的段意: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在龟甲、竹木片、帛上刻(写)字,但都不理想。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不断地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关注时间变化并对这段话进行分层理解,逐层概括,提取句式:
,人们在 。至此,学生对这一段段意的概括也就水到渠成。这一凝练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从零散走向统整的过程,思维的条理性、结构性、精确性都得到了历练和提升。
3. 统整——勾连综合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因此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需要勾連文本内部,从局部到整体。且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需要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深刻性显得尤为重要。
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填空。(如下表)
然后,教师充分利用这张表格,引导学生竖着看,去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以时间和事件发展为线索,根据这一点,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横着看,学生发现只要抓住表格中的时间、事件、花园景象、巨人心情四大要素就能概括出每一个逻辑段的主要意思,并从“花园景象”和“对应事件”中去寻找花园景象发生变化的原因,自然领悟到“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启示。这样,一张表格成了教学的主要抓手,学生在文本和表格之间走几个来回,“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学生在语言和思维方面得到了双向的提升和发展。
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利用关键词和关键图像对信息进行存储、组织和优化,经过思维的呈现、分析、布局、改良,运用各种图形来表示文章内容及其之间的结构关系,图文并茂、形象而清晰地把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感受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这一写作特点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和结构特点,最终的呈现一定会令人惊喜。
四、着眼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学习情境深入理解,对关键要素的判断和把握可以在相似情境中“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差异并将原则思路迁移运用。
说到底,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是教“方法”——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学生阅读能力、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慢慢炖”,教师讲“一”,即规律性知识、方法,启发学生“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对语言、对表达有一定的敏感,慢慢实践、磨炼,从而内化成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渐渐会赏析、运用。如本文第一部分所举之例,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可用画示意图和把握人物心情的变化来讲述故事,教师重点讲读一篇,其他课文适当放手,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时又可根据每篇课文的个性让学生在“一”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
在揣摩作者写作手法时,不妨进行读写(说)的结合。如《猫》一文,老舍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感觉他不是写给你看的,而是用家常话说给你听的。尤其在写猫性格的古怪时,“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可是……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可是……它又多么尽职……”,老舍用“说它……吧,可是它又……”这样的句式和语调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古怪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时,教师不妨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体会猫既温柔又傲娇、既胆小又勇猛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去感受老舍笔下那只猫特别有意思、特别可爱的一些行为,并结合生活经验,仿照老舍的语言风格说说其他动物的性格,练写一片段。
总之,语文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重锤重敲,力图在“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同构共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