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地方政府舆情应对刍议

2019-09-10郑倩倩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微博

郑倩倩

摘要:近年来,诸起网络舆情事件都是先由网民通过微博爆料,传统媒体跟进,从而引发广大网民热议,事件引起相关部门注意,问题最终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就以“大连男子暴打女孩”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借此探究舆情传播的规律,为政府机关更好地进行舆情的管理助力。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情事件;政府应对

(一)酝酿期

6月24日晚,一则“深夜街头一女孩遭男子拳打脚踢、撕扯衣服、拖行”的视频引起广大网友转发与关注,四川绵阳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官方微博当晚向网友征集线索,希望尽快找到事发地与受害者,惩治嫌疑人。事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关注,公安部新闻中心也转发微博号召网友发挥力量,共同揪出此人。此时,网民对事件具体情况尚不清晰,言论还是基于网民的一种自发式表达,网络舆情仍处于酝酿阶段。

(二)爆发期

6月25日下午,大连警方通报事件发生在所辖区后,网民情绪开始快速高涨,意见表达也趋向连结。网友们纷纷为受害者仗义执言,要求大连警方给个说法。笔者发现,除去嫌疑人作为网民热议的焦点外,网络上对大连警方的嘲讽情绪渐趋浓厚,纷纷指责大连警方不作为、舆情反应迟钝。

网络舆论发展到此阶段,舆情已然处于失控状态,单一的网络媒体渠道已经不能承载。传统媒体开始介入,通过对事件的采访、报道、评论,致力于还原事件的发生始末,将舆论的焦点引向对大连警方以及相关政府职能的发挥上,促使事件问题的快速解决。

(三)沉淀期

经过舆情高涨期的放大,网络舆论发展到顶峰。政府相关部门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权威性地发布了正确的信息,引导广大网民对突发性舆情事件的认识,随着传统媒体的淡出和事件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网民的偏执和情绪逐渐稳定,对事件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开始弱化或转移。当网络事件本身不再具备新闻性而被其他网络热点事件淹没时,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逐渐淡化,慢慢进入衰减和平息状态,并最终淡出公众视野。

(一)缺乏基本的舆情预警

在互联网时代,案件经过微博曝光后,已然发展成为了舆情事件,案情久拖不决,相关部门闪烁其词,对大连的形象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尤其是公众在情绪高亢愤怒时容易主观臆测可能的原因,放大事件本身上升对地域的偏见。

(二)缺乏舆情判断力和传播控制力

大连相关政府部门在舆情事件的应对中,并没有意识到传播模式的转变,忽略了广大网民的所思所想,严重缺乏对传播的控制力,在整个舆情的应对中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

(一)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下,公众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发表言论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微博作为舆情的主要阵地,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加快建立微博信息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对网上的负面言论、谣言等做好疏导。

(二)整合新老媒体的优势,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一方面,报纸等传统媒体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权威性却仍然不可动摇。因此,在网络舆情爆发时,网络上所出现的谣言、炒作等情况就需要报纸等传统媒体及时向外发布通告予以纠正,消除所造成的舆情危机。

另一方面,政府的门户网站是公众了解政府的主要途径,地方政府要做好门户网站的建设,增强门户网站的公信力。笔者以为,微博在舆情的引爆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分析网民使用微博的习惯,利用好官微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发挥官微在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中的舆论影响力。

(三)提升基层干部应对舆情的能力

现阶段,舆论环境日趋开放透明,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面对舆论的压力时,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及时准确地公开事件的具体细节,使信息公开成为应对舆情事件的一种常态。同时,从上到下加强党员干部的舆情判断能力,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培训和宣传,提高各层级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笔者以为,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相对应的必定是广大民众所关切的问题,只有抓住这些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分析舆情事件,找到更有效的應对之法。

猜你喜欢

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