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与微博平台谣言差异分析

2016-11-15赵雪玮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微博谣言微信

赵雪玮

摘 要 科技快速发展,新兴的社交软件铺天盖地而来。谣言在这种快节奏下的迅速传播离不开社交软件的助推。根据微博、微信,两种社交软件的大致发展进程,加之谣言的定义,三种分类,三种特征,以及从用户关系强弱差异、关注议题的差异、谣言接受者心理认同差异,辟谣机制差异四种差异上对微博谣言与微信谣言做出比较,便于更好的粉碎谣言,还事实一个真相。

关键词 微信;微博;谣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18-0042-03

1 微信与微博

1.1 微信

微信是2011年初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社交软件。它集快速发送文字、照片、视频、实时语音等功能为一体。该软件之后推出的微信红包、转账功能引发了全民的红包和轻松转账热潮,朋友圈也逐渐替代QQ空间成为大众随时随地发表状态、心情的新领地。2014年2月20日,腾讯推出QQ浏览器微信版,实现微信与电脑PC端的结合。

1.2 微博

国外Obvious公司在2006年推出Twitter,成为世界范围内微博发展的里程碑。2007年,中国本土化的微博产品饭否出现。2009年,相继涌现一批新的微博网站,例如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据艾瑞咨询公司发布的监测数据,2010年3至10月间中国微博月访问规模增长明显。数据显示,2010年10月,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达到了12 521.7万人,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突破6 500万,用户渗透率达36.9%[1]。国内的微博行业市场上,微博产品已达20余种,其中主要的门户网站微博占据着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2]。DCCI的调查数据显示,新浪微博以69.7%的选择率成为微博用户及潜在用户首选率最高的微博网站[3]。微博的诞生产生了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大言论时代。

2 谣言

2.1 定义

美国的学者奥尔波特认为谣言是“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的命题。”[4]他还提出了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影响谣言产生的两个变量分别是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这两个变量与谣言的产生是正相关的,事件的模糊性越大,也就是事件没有核实其真假性,没有确切的消息来源,该事件成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事件越重要,越能形成大规模的讨论。皮特森学者说“谣言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流传的,对公众关注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叙述或阐释。”[5]在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中,谣言的本质被界定为负面的虚假消息[6]。

由此看来,谣言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未经证实的事件、人与人之间流传。谣言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快速的事件传播,受众接触到时不能辨别真伪,谣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此可以给谣言下个定义:在人与人之间,未被官方证实的、快速的事件、现象的传播与流传。

2.2 分类

2.2.1 传播载体

传播载体也就是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等,新媒介包括网络媒、手机媒介。谣言就分为传统媒介谣言,包括电视谣言,报纸谣言,以及网络谣言包括微信谣言、微博谣言等。

2.2.2 内容属性

根据谣言传播的事件属性分类,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例如,2010年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造谣者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造成几十个县市的居民凌晨穿睡衣在街头避难,这属于自然现象谣言。

2.2.3 造谣者目的

依据造谣者目的的不同,将谣言分为以下四类:信息求证型、情绪宣泄型、利益攫取型、娱乐恶搞型[7]。信息求证型,这类造谣者是为了获取信息真相,属于无意造谣。情绪宣泄型,是指某个人为了表达不满情绪,引起民众的共鸣,形成舆论,“宝马男”“富二代”这些字眼,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会刺激受众产生强烈的不满。利益攫取型,制造夸张、引人的话题,获得自身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娱乐恶搞型,此话题多与名人、明星有关。

2.3 特征

2.3.1 相关性

医疗、教育、民生的谣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与大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性无疑是谣言能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所在。也就是谣言叙述的事件对于大众有重要性,缺乏了这种相关性,谣言就难以传播并壮大。

2.3.2 模糊性

受众不能用理性的思想过滤出谣言中不合理的成分。假如说受众能清楚地辨别信息的真假,或官方可以及时澄清谣言,谣言就不存在了。

2.3.3 不确定性

这是谣言最基本的特点。既然被认为是谣言,就证明它还没有具体的事实真相,没有确切的事实依据。

3 微信谣言与微博谣言之较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兴社交媒体,以技术的发展为载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碎片性著称。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改变了之前传统媒体呈现的谣言特点,以其为载体的谣言千变万化、扑朔迷离。在这些新的社交媒体中,人们传递信息门槛低,易操作,受众随时随地可以是传者。任何一次评论转发,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就会是一剂猛药,随着药效从强烈到慢慢平复,谣言也经历舆论的强势期、淡忘期。正是微信、微博这类传播平台的传播特性与谣言的非官方性,形成了谣言快速扩大、迅速井喷的效应。下面简要叙述下两“微”平台谣言的差异。

3.1 用户关系强弱差异

微信是基于之前QQ、手机通讯录上的关系建立的关系网,这种关系可以延伸到线下,形成微信关系的这些人80%是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加入微信通讯录需要双方的验证,这种关系网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比较紧密。微信里通讯录中的人通常是“熟人”,传播范围有限。微信联系人数达到一个上限值时,就不能再添加他人。微信上种种限制,使得它的关系网强于微博,但在传播范围上弱于微博。

微博的传播范围是微信不能企及的。微博上不需要双方都加关注,用户可以随意关注想关注的任何名人,并且可以实时评论,评论者观点一致的,还会临时结成一个在线小群体,使自己的观点壮大。微博由于其“弱关系”的连结形式,使得每一个受众的社交范围大大扩大,这就使得信息从信息源发出后会有一个庞大的传播基础[8]。一个人的一条微博如果得到1 000个人的转发,它传播的范围不仅仅覆盖这1 000个用户,还涉及只要单方面关注这1 000个用户的其他用户,可见传播范围之大,速度之快。

微博相比于微信在传播范围上的优势促使谣言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要更快。微博用户间的自由性特征,使谣言传播的广度存在着快速无限拓展的可能[8]。微博中的关系网可以用树状图来进行分析,树状图的一个点发出谣言,会很快传播到树状图的上一级、同级以及下一级,由此循环往复。而微信更倾向于单一的人际传播。

3.2 关注议题的差异

关注的议题可以是从微信和微博引发的谣言内容上寻找的差异。调查显示,微博平台上谈论的议题51%是社会问题,其中官员的贪污腐败占据28%,政策法规占据6.5%。可见社会问题,尤其是涉及民生的问题,是公众普遍关注、讨论的,这里往往也是谣言热衷的场地。微博谣言往往贴近时事和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这也使得它能在短时内成为热点议题,形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灾情发生后,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往往低于公众预期,信息短缺使得谣言大量传播[6]。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引发抢盐闹剧,让原本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盐“一夜受宠”,食盐抢购风急速升级。抢盐闹剧过后,很多轻信谣言的人因囤积了大批食盐,到最后陷入“盐多成灾”的尴尬局面①。

微信谣言关注点在兼备了微博的主要关注点公共议题时,大多呈现较私密性的话题,微信好友里面大都是自己的亲人、熟人,他们之间谈论的话题地方性特征更加明显。

3.3 谣言接受者心理认同差异

微博的便捷性带来鱼龙混杂的信息,这点已经促使很多人在心理上存在对微博上信息的防范性。不像“靶子论”中的受众,对信息毫无反抗能力的、无条件的相信。微博用户在接触到谣言时,自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教育水平进行解读。也许不能揭开谣言的真实面目,但其他用户对事件的看法会激发自己的思考,从而甄辨出事实的真相。在微博环境下用户之间信任度不高,心理固有的防范性就比在微信中强。其他用户对信息评论,会使事实愈辩愈明,谣言不攻自破。

而微信中的关系要“亲密”的许多,用户之间的超信任感是谣言能在微信中传播的一个要点。相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生活观念,导致大家心理上高度接受。谣言在微信上的传播效果更强。

3.4 辟谣机制差异

微博是个完全开放的平台,任何公众都能成为它的用户。信息以裂变方式进行传播,微博中的名人、明星、各行业的优秀人才这种“大V”用户,这些意见领袖的粉丝都有几千万,仅是他们一条信息的单向传播,同时就会有几千万的人看到。微博谣言传播快,散布范围广,“人多嘴杂”,给谣言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然而微博这个场地扮演助谣者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担当辟谣者。相关权威人士、内行人员通过发布“辟谣”信息,这时微博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性,又反过来滋润“辟谣”信息的生长。用户之间各自的意见对于谣言也有一定的消解作用。

微信平台中信息的流通仅限于好友之间,有着较强的私密性或形成小范围的群体组织。微信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开放系统,一条信息的发布,只有同时添加为好友的人才可见,与微博相比闭合性高。加之“熟人”的亲切感。一旦谣言出现,关系网中的人普遍采取信任,他们也不容易接触到陌生人对此谣言的看法,从而强化对于谣言的认知。但是,一旦辟谣者在群体中出现,这些人同样易于接受辟谣信息。

总的来说,谣言之于微信与微博的差异,根本上是微信、微博这两个社交平台自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差异造成的。微信平台以它私密性较之微博的开放性,谣言传播速度慢,但是信任程度高。微博谣言传播速度快,受众心理有一定的防备心理,信任程度低。微博谣言议题普遍集中于医疗、政策与受众切身相关的公众关注度高的话题;微信则相对拥有地方色彩。

注释

①刘海青.http://t.sgnet.cc/blog/240403。

参考文献

[1]新浪网: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EB/OL].[2010-09-10].http://tech.sina.com.cn/i/2010-09-10/08324641600.shtml.

[2]谢耘耕,徐颖.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传播,2011(4):75-80.

[3]蔡伟,戴远程.新浪独大急觅微博盈利之道[N].南方日报,2010-09-16.

[4]孙国钰.新媒体环境下微博谣言传播分析[J].艺术科技,2014(7):60-61.

[5]胡泳.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EB/OL].[2011-10-25].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qmq/2011/1025/47567.html.

[6]罗永雄.舆论学视角下的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2014(4):6-8.

[7]孙丽.网络谣言的类型与特征[J].电子政务,2015(1):18-23.

[8]刘高颖.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机制与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5(4):134-135.

猜你喜欢

微博谣言微信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微信
谣言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谣言大揭秘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