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的初中教材活动式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2019-09-10邱妍
邱妍
【摘要】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日益被关注与重视。当前,在实际地理学习中,更多地还是进行地理理论知识学习及应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没有在实际学习中凸显出来。而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特点需要我们创造性开展实践活动式课程,因此,立足于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一条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的途径。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074-02
教育部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教育改革任务。2016年9月在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研究成果对中国学生身心发展核心素养做了界定。与此同时,教育界各学科着手制定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确定為: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地理教材是学生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2],课程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点。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地理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提升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地理教材编写中,每个章节均有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建议,充分地体现了教学内容活动化的课程理念,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其环境条件、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何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和拓展课程教学的各类资源,创设和开展地理活动式课程,以达成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目标是必须重视和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中,立足于地理教材基础上,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案例,提升地理实践力就是一条贴近实际又具探索意义的途径。
一、理清概念关系
1.地理实践力与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力涵盖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不包括实践过程中的兴趣与态度,也不包括实践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视角和地理思维观察、感悟、理解、分析地理环境和人地状况,内化所学知识,养成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品质。
2.地理实践力与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实践力的主要载体。地理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按照一定的地理技能与方法去认识、研究和揭示地理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课程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教育内涵;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来实现。
二、地理实践活动在地理教材编写中现状
1.教材中教学实践建议分析
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活动应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学生有直接体验,二是学生有操作行为,是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教材活动部分的相关教学建议作了一个统计,发现虽然教材中每个章节均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建议,但是多数为“观察识别类”、“阅读资料类”、“读图思考类”、“认识发现类”等活动,而带有明显“制作”、“绘制”、“演示”等教学指令,真正能够让学生参与动起来的实践活动数量偏少,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设计,创新性地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
表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教学实践建议的行为动词统计
2.教材中教材内容编制分析
地理教材中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进行编制,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地理知识体系,教材中教材内容编制上偏重于知识,其更适合教师开展传统的常规的讲授课型,而不是创新的实践课型。一般来说,知识大体分为两类,分别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提供实践对象的基本信息,比如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大洲和大洋的知识等,程序性知识可以提供进行操作和时间的知识,比如阅读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的基本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地理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地理实践力的基础。如何在传授现有教材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开发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基于现行地理教材的地理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拓展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地理教学的课时安排有限,教学地点多为教师,能够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都比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打破这种固化的教学时空,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1)拓展课内时间。可以通过认真研究教材,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整,在地理教材中涉及该册书的重难点内容上充分设计完整的一节地理实践活动课,而不是在每节课的某个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活动,受课时限制开始可有选择性地开设和尝试再逐步增加,比如说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这一内容,教材中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知识抽象,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难点。本人专门设计了一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地理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捏模型”—“认模型”—“画模型”—“用模型”等活动环节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2)延展课外时间。除了国家规定开设的课时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积极开设与地理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项目,如开展地理小制作、校园周边环境地理调查、气象观测、天文观测等;也可设置延伸至课外的一些实践课题,如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资料收集,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某个关注点整理制作成自然灾害专题手抄报等。
(3)延伸课外空间。除了课室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空间,如在学校的地理园开展关于地形的实践活动课,利用广阔的校园开展地图专题的实践活动课;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甚至是走出国门,开展各类的地理游学活动,如带学生参观天象馆、参观城市规划馆,开展城市新变化之我见等主题的地理摄影,结合每年我校组织学生开展的美、欧等国际游学活动让学生编制相关国家的游学路线手册等。
2.深挖教材实践活动设计的主题和内容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深挖教材可进行实践活动设计的主題和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基础上,可增设了关于“奔跑吧”为主题的地图阅读专题实践活动课,关于“我型我秀”为主题的世界人种主题实践活动课等,或是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让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实践研究平台。
3.丰富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类型与形式
时代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在活动课程类型和组织形式上多下功夫,如市气象科普网上活动,可为学校师生拓展气象科普认知水平提供机会,利用学校的春、秋游机会,组织对活动地点的地理环境进行任务式考察活动等。
4.增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而不是将考试分数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它需要我们运用更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更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积极构建更开放的地理学习评价体系。地理实践活动课程中包含的更多是一些方案设计、专题探究、模型制作、操作实验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传统的纸笔测验根本无法对学生过程性的表现进行有效考核。地理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应更关注其整体性、发展性、多元性,它不需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而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彼此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与鉴赏。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方案,呈现学习结果的形式也可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锻炼和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3]罗棋仁.余茜茜.地理实践力:概念、内涵和评价.地理教育.2018(6).
[4]吴芸.张雪松.钟青.提升地理实践力的教材活动栏目编制策略探究.地理教学.2017(16).
[5]陈飞舟.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