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与中国历史

2019-09-10郑民德

档案与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区域

郑民德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2017年,习近平有两次讲话与批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为大运河文化的科学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而中国运河有着2500余年的历史,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神内涵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中国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突出反映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上。而在当今社会,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对于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区域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对国家统一的推动作用

中国运河的历史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当时列国争雄,擅长舟楫之利的吴国,自邗城(今扬州)下开凿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使吴国舰队顺利进入山东境内,击败了齐国,称霸中原。其后,在2500余年的发展演变中,中国运河的功能呈现一种军事功能逐渐弱化,而政治、经济、文化功能日益增强的趋势,运河对于国家的统一、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形成、文化的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运河开凿最初的目的是军事方面的运兵、运粮。从夫差开凿邗沟、菏水,到隋炀帝开凿永济渠,春秋战国至隋代的运河虽然距离不断增长,但管理、维护程度较低,很多运河军事功能弱化后,或很快消失,或年久失修淤塞不通。可见这一时期运河最主要的作用是军事征战,漕粮运输服务于战争。

隋代以后,漕运作为一种国家策略,逐渐成了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命脉,无论是运河的管理、漕粮的运输,都建立起了专业性的制度,漕运系统开始形成,漕河、漕粮、漕军、漕制、漕法、漕船这些漕运体系的组成部分既相互独立,同时又密切配合。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漕运制度达到鼎盛,南粮北运,漕粮征兑、漕运官制、船只修造、粮食运输与入仓均有严格的章程。而作为漕粮运输的河道,运河成为了南北交通大动脉,除供给京师、保障军需外,还对于国家政令的通达、讯息的传递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使运道畅通,中国古代王朝设置了河道总督、管河分司、管河厅汛等诸多机构,而负责河防抢修、河道巡视、閘坝管理的基层工作人员更是不计其数。运河作为运输通道,对于强化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巩固政权具有重要意义。大运河有利于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政治沟通,使中国不同区域的联系更加密切,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多样性。

大运河促进了商业繁荣与城镇崛起

中国的运河具有浓厚的国家性、政治性,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商帮的崛起、城镇的繁荣、市场的构建。中国的大江大河主要是东西流向,南北之间没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商业交流严重受阻。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贯通后,这一局势发生了改变,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扩大,形成了最为发达的东部运河经济圈。

首先,运河打断了南北之间的自然阻隔。不同区域的物资、商品可以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商品流动性增强,特别是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民众收入增加,商品种类丰富。

其次,徽商、晋商、洞庭、山右、黄县等商帮崛起。他们利用大运河转运物资,以船只作为运输工具,在运河沿岸或开设店铺、或建立销售网点,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同时为增强商业竞争、扩大同乡交流、融入地方社会,商帮群体还在运河区域修建会馆、兴修公共工程、赈济灾民,形成了“义利兼顾”的儒商文化、义商文化,称雄运河区域数百年。

再次,在运河开凿之前,运河区域的城市、乡村经济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运河的贯通使沿线城市迅速崛起。北京、天津、临清、济宁、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了全国性的漕运码头、商业中心,这些城市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物品,甚至国际性的商货,城中商贾辐辏、店铺林立、车马交驰,运河中轴橹云接、帆樯如林,一派兴盛、繁华的气象,而市民衣食住行、娱乐生活的丰富程度也远远高于非运河区域。除大城市外,河西务、泊头、张秋镇、台儿庄、河下、盛泽、塘栖等市镇也成为了区域性的商业中心,或形成了专业性的商品市场,如丝织、棉布、陶瓷、铸铁、年画,或成了客货转运枢纽,或荟萃南北商货。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运河的商贸交流功能。

最后,运河构建起了基层社会的市场网络体系。市场网络的形成需要相当数目的商人、商货与交通系统,而运河连接起了沿河大城市、市镇与乡村,使不同层级的市场交互性增强,不同类型的商品得以流通,市场之间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市场的包容性、开放性、持续性明显高于非运河区域。正是中国大运河,实现了运河区域商业数百年的繁荣,这种繁荣持续时间之长、辐射范围之广、影响区域之大,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代替的,而运河商业文化的经验与价值更是无可比拟。

大运河扩大了国内文化交流并沟通世界

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大运河既是一条交通之河、政治之河、商贸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它的文化交流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内文化融合、国外文化沟通两个方面。

在国内文化交流方面,大运河沟通了燕赵文化区、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荆楚文化区,使不同区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因此运河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等特征,而不是排他、封闭与僵化。运河文化包括国家官方文化的传播与民间文化的融会贯通。如儒家文化盛行于运河区域,体现在科举、商业经营、书籍印刷等方面,徽州有“东南邹鲁”之称,与运河区域的徽商对孔孟思想的推崇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官方崇奉的宗教信仰,如关帝、金龙四大王、碧霞元君、真武大帝等与运河、漕运有密切关系的神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运河区域有着大量的庙宇与信仰人群。而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风俗,甚至文学、舞蹈、音乐、艺术、建筑、饮食等,也随着运河传播到全国各地。如京剧就是徽剧沿运河进京时,在沿线城市演出,与不同剧种相互杂糅,融诸家之长而形成。运河沿线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彼此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珍品。其他像吴桥杂技、临清运河号子、德州扒鸡、扬州玉雕、苏州雕版印刷等,都是在运河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增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一方面是商业交流所带来的文化互通。南宋定都杭州,浙东运河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杭州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日本、东南亚诸国商人通过运河进入南宋王朝统治区域,促进了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是大量外国使节、僧侣、学者通过运河进入中国,将外来文化带入国内,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如日本僧人成寻宋代时来中国求法,他经运河到达都城开封,在中国居住近十年,撰有《参天台五台山记》,对宋代运河城市、船闸、河道多有描述。南宋时阿拉伯人普哈丁通过运河到达扬州,并前往济宁、天津等地传播伊斯兰教文化,死后葬于扬州东关外古运河东岸。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明代菲律宾群岛苏禄东王、朝鲜人崔溥、日本僧人策彦周良、意大利人利玛窦,清代葡萄牙人安文思、荷兰人约翰·尼霍夫、俄国人阿列克谢耶夫,都曾沿着京杭大运河来到中国,他们对传播中外文化,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大运河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进步,使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同时对民族团结、商业交流、中外沟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山东运河河政、河工与区域社会研究”(16CZS0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区域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非遗正青春——2021“同乐江苏”大运河非遗分享荟在宁举办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分割区域
擦桌子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