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精选深修
2019-09-10路静
路静
摘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求,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重点和难点,为学生选择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散文的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诗歌散文 选修课程 专题教学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二者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标不同。五本必修教材突出的是一个“必”字,即必须学习的内容,注重课程的基础性;选修教材强调的是一个“选”字,即可选择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之间的差异,仍然将“选修教材必修化”,没能充分发挥选修教材作为必修教材的拓展和延伸的功效,也没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
因此,新学期,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为蓝本,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构和整合,同时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努力调整、开发、创造,使之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一、考虑学情,以生为本
在人教版的五本必修教材中,涉及古代诗词教学内容的为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四这三本教材。古代诗词都出现在这三本必修教材的第二单元,共计12课、22首古诗词,且按朝代顺序排列。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则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單元设置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按朝代或作家的编排方式,区分诗文,抓住文体的不同属性,按照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和鉴赏难度进行编排,呈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式的认知模式,这也体现了编者的智慧和用心。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共计六个单元,其中“诗歌之部”三个单元,“散文之部”三个单元。前者每单元有10篇作品,共计30篇,涉及24位诗人;体裁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曲,其中诗22首,词7首,曲1首。后者每单元有6篇作品,共计18篇。
对比后可以发现,选修教材的容量更大,范围更广,涵盖面更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必修教材选文的不足。五本必修教材,高中阶段共有三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可就每篇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的教学时间只有极其短暂的一个学期。面对如此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补充并精心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教学,反思教材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编者可谓独具匠心,根据不同的鉴赏角度和方法进行单元设置,单元的选文又按照由简入难的顺序进行编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单元目标往往会出现彼此交叉的尴尬。例如,在“诗歌之部”中,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境 知人论世”,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第三单元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但这三种鉴赏方法并非完全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如只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就会顾此失彼,只有将这些方法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这些诗词。
在“散文之部”中,第四单元的鉴赏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即诗歌和散文虽然都塑造形象,但各有特点。诗歌中展现的形象一般跟现实事物距离较远,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散文中的形象则更加写实具体,与实际生活更为贴近。要让学生理解形象的“诗文有别”,最好的办法是选择同一形象以诗文对举的形式表现,让学生进行比较赏析。但第四单元所选篇目皆为散文,没有一首诗歌。如此,在教学中是无法直观地让学生在“创造形象”方面认识到“诗文”形象是“有别”的。
“散文之部”第五单元的鉴赏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但其赏析指导部分选篇为《六国论》。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是因为“赂秦”而亡的,为了使中心论点更严密,作者紧随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第三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此篇行文架构缜密,思路清晰,议论、抒情浑然一体,何来“行散”之说?又怎么能作为“散而不乱”的代表呢?
三、统筹兼顾,精选深修
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则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必修课侧重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而选修课则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个性的发展。因此,在面对时间少、文本多的选修教材时,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大胆“取舍”,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提要钩玄,打通教材。
与必修教材相比,选修教材涉及的诗人更多,选取的作品涵盖面也更广。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古代诗歌散文发展概况。教师要对诗歌散文的发展历程、文体特点等进行梳理,对重要的作者、作品等进行点拨,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印象,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诗人在必修教材中已有涉及,学生也非常熟悉,如李白、苏轼、白居易等。因此,在学习选修教材时,教师可以将之与必修教材相关联,打通教材,组成专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诗歌之部”中杜甫的诗歌一共出现了四次,分别是第一单元“自主赏析”中的《蜀相》,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的《登岳阳楼》,“推荐作品”中的《旅夜书怀》,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的《阁夜》。从写作时间来看,四首诗歌都集中于公元755年之后,即“安史之乱”期间和战乱平定之后,同时也是杜甫人生的暮年。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杜甫的了解和认识,笔者把这四首诗歌和必修三的《杜甫诗三首》放在一起,组成了“沉郁顿挫,大家子美”专题。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收集杜甫生平资料,教师补充时代背景和杜甫个人的生活和作品。接着,让学生结合注释走进诗歌并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在交流探讨中,学生深切地洞察到“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状,感受到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了解到处于人生暮年的杜甫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如此,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真正走进“诗圣”杜甫的内心世界。
又如在教学《项羽之死》时,可与必修一中学习过的《鸿门宴》进行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如比较人物的写作手法、人物的性格、作者的写作态度等。同时,补充后世评价项羽的诗歌作品,通过多角度的对比研讨,让学生更加清晰、全面地理解“项羽之死”。
2.立足文本,专题拓展。
与必修教材相比,选修教材内容增多,但课时减少,解决这一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以专题形式呈现,让学生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再由面至网地掌握知识点。
主题重构。如在学习《长恨歌》时,学生特别青睐与爱情相关的诗句,因此可趁机拓展以“爱情”为主题的诗词,如《诗经》中的《关雎》、李商隐的《无题》和《夜雨寄北》、元稹的《离思》、李之儀的《卜算子》、柳永的《蝶恋花》、苏轼的《江城子》、陆游的《钗头凤》等,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对于爱情的不同感受和不同表达。
流派重构。如在学习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时,可将其和温庭筠的《菩萨蛮》、李煜的《虞美人》、周邦彦的《苏幕遮》、李清照的《一剪梅》、姜夔的《扬州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晏殊的《蝶恋花》、李璟的《浣溪沙》放在一起,让学生体会不同词作表达的不同情感,了解不同词人的不同风格。
内容重构。如在学习李白的《越中览古》时,可将其和他本人的《苏台览古》《登金陵凤凰台》进行比较,同时和必修教材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组成“怀古咏史”专题,让学生了解怀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立足实际,衔接高考。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时都应以生为本。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所花时间有限。而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成绩不是靠简单的知识记忆和背诵或者多做几道题就能提升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需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考虑高考选拔的实际需要,在进行专题整合时与高考考点直接挂钩。如把高考文言文考查和古代散文进行整合,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上选修课的动力,也能切实帮助学生落实高考知识点并形成模块知识体系。
如把《项羽之死》《方山子传》《大铁锤传》《种树郭橐驼传》放在一起组成“人物传记”专题,以传记人物形象为中心,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联系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有效嫁接和串联高考考点。
再如把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组成“政论散文”专题。《阿房宫赋》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论点鲜明;《六国论》开篇中心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伶官传序》采用正反的对比方式进行论证,逻辑严密。教学时可对这三篇文章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对人教版选修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和散文进行专题重构,让选修课程的“选”更加灵活,“修”也更加多样。如此,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海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探析 [J].中学教学参考,2015(1).
[2]赵清林.专题重构:在守正中创新——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