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家创作心理看《苦妓回忆录》的爱与美
2019-09-10吴昊旻
摘 要: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马尔克斯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在受到学界和读者的关注。人们往往把阅读和研究的重点放在《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代表作上,而《苦妓回忆录》作为马尔克斯的晚期作品却很少被提起。通过对《苦妓回忆录》创作灵感的来源、作家的老年心理与持久的情感追求的分析,可以看到马尔克斯这部晚期作品流露出的对爱与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完满感的赞颂。
关键词:苦妓回忆录;马尔克斯;老年;爱;美
马尔克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凭借《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优秀的作品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苦妓回忆录》是马尔克斯的晚期作品,也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这本书出版时,他已经将近80岁。据少女时期就成为马尔克斯朋友的玛利亚·希门纳·杜赞称,马尔克斯五十岁时在巴黎就告诉过她有关苦妓回忆录的相关故事[1]。这部情节略显简单的爱情故事何以久久萦绕在作家心头?或许是因为它展现出了爱与美的力量,彰显着生命美妙的完满感。
一、少女的美
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的创作受到了川端康成《睡美人》的影响。马尔克斯在《如何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散文中提到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对于自己来说是一部有用的书,《睡美人》一直触动着他的心灵,他认为这是一部美丽的作品[2]。马尔克斯更是将《睡美人》中的句子注在了《苦妓回忆录》的扉页上。
《苦妓回忆录》沿用了《睡美人》故事的主体框架,《睡美人》讲述了迟暮之年的老人经人介绍,在秘密妓院与沉睡的少女同床共枕的故事。老年人对少女的钟情与痴迷也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不断出现的主题。少女的纯洁无瑕与青春活力所展露出的美是任何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百年孤独》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面对骨瘦嶙峋的年轻妓女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保护欲与爱意,为了她远走他乡。《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阿里萨被14岁的侄女阿美利亚的青春魅力所吸引,将其视为自己的情人。马尔克斯最后的小说《苦妓回忆录》延续了这一主题。但《苦妓回忆录》中老记者“我”只与一位少女维持着稳定的关系,而不像《睡美人》中的江口老人五次拜访“睡美人之家”时都被安排了不同的少女陪伴。《睡美人》中沉睡的少女对老人来说是慰藉,是他们得以追忆往昔、忏悔过去的工具。因此,曾同床共枕的老人和少女在大街上却完全认不出对方。而《苦妓回忆录》中沉睡的少女则成为老人告白的对象。90岁的老人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而招来老鸨为自己寻一个处女,本是想满足一时的情欲却在与沉睡的少女的接触中陷入了深深的爱情。老人给她唱歌、读书、写情书,带来各式物品装饰他们两人的房间,甚至曾奔走在大街小巷寻觅这个骑着自己送的单车的女孩。老人为她痴迷、为她疯狂。最后,老人从老鸨口中得到了少女也迷恋着自己的幸福回应。虽然故事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妨碍它的美丽,这是一则只关乎爱的童话。比起《睡美人》中江口老人与少女们的关系和小说所表达的性观念,比起将少女当作一个功能性的存在,马尔克斯更多地展现了少女的美丽与纯净,表露了对这种青春之美的赞颂与热爱。
作为一部美丽的作品,《睡美人》一直撩拨着马尔克斯的心,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定也正契合了他作品中一直存在的老年人与少女主题。马尔克斯在《睡美人》的触发下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睡美人”故事。
二、晚年的完满
《苦妓回忆录》是马尔克斯80岁之后的创作,也是马尔克斯最后的文学作品。马尔克斯面对一部可能是自己写作生涯最后的小说时,选择了一位迈入90岁的老记者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这必然是与马尔克斯本人的思想状态相关的。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历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相应的核心任务,成熟期是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处于此阶段的人需要对过去的经历与生命的终结进行反思,而这种思考要么使人产生一种完整感,要么产生绝望感。没有什么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令人悲哀,也没有什么是比老年人的完整感更令人满足的[3]。老年时期,人们要面对许多在年轻时难以想象的状况,比如身体的衰弱、记忆的衰退、无法完全掌控生命的困窘等。人们因此也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而艺术家往往将这一阶段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艺术家的后期作品和思想因此呈现出一种晚期风格。我们可以在一些晚期作品里寻到某种公认的年龄概念和智慧,它们往往展露了一种特殊的成熟性,“一种经常按照对日常现实的奇迹般的转换而表达出来的和解精神与安宁”[4]。
马尔克斯的老年饱受疾病的侵挠,先是被告知肺部有肿瘤,接着,他又被查出患有淋巴癌。这时,老年痴呆症也找上了门,他变得记不起名字和电话号码,记不得单词和面孔。《苦妓回忆录》的主人公同样面对着记忆的衰退和身体衰老的处境,“每天早上伴随着不同的疼痛醒来,随着岁月流逝,疼痛不断变换着位置和方式”[5]6。马尔克斯和老人處在同一困境下,在某个层面上,《苦妓回忆录》的主人公可以说是另一个马尔克斯。因此,《苦妓回忆录》的结局同时也可看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的人生同文学和哲学旅程的一个终点。马尔克斯60几岁时了解到自己会死便决定每件事都要快点儿去做,绝不挥棒落空。他与自己那逐渐消失的记忆力赛跑,赶在丢失过往前将回忆记录。完成了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生活》后的他变得平和,他决定顺其自然地继续他的写作与人生。所以,我们看到《苦妓回忆录》的叙事者到最后一点儿也不急——继续赶下去遇到的只是死亡——我决心活得越来越好,并且活一天算一天。《苦妓回忆录》中,在快满50十岁的老人听到了来自死亡的粗暴神谕:“不管你做什么,在这一年,或是在你百岁之内,你将永远地死去。”[5]106自那时起,老人便开始用10年的尺度来丈量生命。50岁后的10年,他觉得全世界都比他年轻。60岁后的10年,他如此紧张,感到自己没有任何时间再犯错了。70岁后,他慌张而惊恐,觉得那可能是他最后的一个十年[5]106-107。而当91岁的第一个清晨来临时,老人的内心却变得安然,他感到真正的生活开始了。他获得了那份成熟期的完整感,他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与交流。而这一切都要归因于爱。《苦妓回忆录》中的老人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马尔克斯也书写了“一封给迟暮之年的情书”[1]548,这是一封和谐与完满的情书。
三、爱的重生
孤独是马尔克斯所有作品的主题。在《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说到他的一生不过是在写唯一的一本书,那本书正是描写孤独的书[6]。《枯枝败叶》中上校的一家是孤独的,他们不被外界理解,孤独而生、孤独而死。《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上校和他的老婆每个星期五都在苦苦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退伍金。《恶时辰》中的镇长是孤独的,作为独裁者的他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同时又永远地深陷在过去的暴力中无法自拔。《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是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不懂爱,不通人道。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人——长着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是他们家族整整一个世纪里唯一因爱情而诞生的人。而他刚刚出生就被蚂蚁吃掉,随即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同马孔多镇都随着一阵飓风消逝了。孤独在侵蚀着每一个人。而面对孤独,马尔克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爱。爱是拯救孤独、拯救死亡的药,“死神会败在幸福手下,这里的生活会永远太平,时间更充裕,身体更健康,食物更热乎,伦巴更柔美,一切会更好。一句话:会有更多的爱”[7]。
马尔克斯对生命的悲剧意识并未使爱的本质在他这里变得模糊,生命的痛苦与孤独反而将爱与幸福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在马尔克斯一遍遍地低语着孤独时,他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将爱呼唤、向爱告白。《苦妓回忆录》就是一本爱的告白书。90岁的老记者认为,晚年突如其来的爱恋让他这个没有优点没有光彩最没用的人拥有了能够流传于世的东西。正因这初恋的奇迹,90岁的老人的身体有了一种不同的感觉,他不再是一个人,不再孤独。“在夜里,我感觉她离我是那么近,甚至能察觉到卧房里她呼吸的声响,我枕头上她面颊的轻轻颤动。”[5]57“我永远都无法忘记我们吃早餐时她那忧郁的目光:为什么你这么老了才认识我?回答她时我说了实话: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他有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5]58是对沉睡少女的爱使老人的孤独感逐渐消失,使老人重获生命的光彩,使老人对年龄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使老人变成了另一个人。“我陷入了那些当年母亲试图硬塞给我却遭我鄙夷的浪漫字句,”[5]63“我的精神错乱不堪,以至于在一次石块水瓶乱飞的学生游行中,我竭尽全力才没有举着一块我为爱痴狂的牌板冲到最前面去。”[5]64老人改变了自己周日专栏的宗旨,传统的短讯形式变成了为少女而写的专栏,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为她而写的。这是一首老年的情歌,它让这位老记者发狂、疯癫、快乐、嫉妒、忐忑、忧愁、慌张、不安,之后又因这爱而复归和谐与完满。这也是每一个沉醉于爱情中的人的情书。终于,老人真正的生活开始了。他敢肯定他将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5]144。
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讲述了一个人重生的故事,人的复归完满是马尔克斯对生命意义问题思索后给出的答案。它没有了川端康成在《睡美人》中细致入微精心刻画的肉体盛宴,没有了一种试图通过沉睡女性而彰显自己男性力量的情欲思想。川端康成抹去了女孩的社会性存在,她们的一切只是她们的身体,和她们的交往只有身体这一条唯一的通道,女孩们永久地处在被看的位置。而马尔克斯笔下的老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和他的“黛尔加迪娜”的接触中逐步了解了她的家世、处境、爱好。虽然少女仍是被消音的,但是老人和少女都进一步踏入了彼此的生活。因为马尔克斯要讲的是一个爱的故事,是一个消除孤独的故事。想送自己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作为90岁生日礼物的老人面对黝黑温暖、赤裸无助、宛如初生的沉睡着的14岁处女,邪恶的欲望消失了。他看到了天使般的贞洁,他为她祈祷然后离开。他遇到了90年来的第一次初恋,他要守护这份纯贞。面对荒唐沉沦的过去,他认为他找到了真爱,那是能够照彻灵魂的爱情,那不再是关于性的爱情。性不过是一个人再不能得到爱时给自己的安慰[5]67,老人这样回复老鸨罗莎·卡瓦尔卡斯对自己晚年爱情的质疑。90岁老人的答案不免让人发笑,却也让人意识到这位曾经的浪子真的沉溺在了这场伟大的爱情中。他经过爱的洗礼完成了灵魂的再生,冥冥中巨大的力量让他得到了安宁。在此,感官的沉醉变为了灵魂的救赎,而这正是马尔克斯的作品一直表达的,惟有爱才能拯救孤独和死亡。《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因不懂爱而孤独至死。《族长的秋天》中族长没有了爱的能力而只能在权力的包裹下渐渐腐烂。《霍乱时期的爱情》说出了一段持续数十年的爱恋终在自我放逐中得到相守的故事。而《苦妓回忆录》则在情欲深渊中展现了处女般纯贞的初恋之爱。爱情超越了激情和肉体的欢愉,是一种能够让人抵御死亡恐惧的温情和信念,是一种能够给人抵抗孤单与痛苦折磨的憧憬和力量。正是这份爱,让人切身体会到生命的跃动,使人在生命本质的光辉照耀下真正地去生活、去体验,最终走向完满。
马尔克斯在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的触发下,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睡美人故事。90岁的老记者本想在生日时送给自己一场放荡的夜晚作为礼物,却在面对着沉睡的少女时获得了人生中的初戀。在这场90岁的初恋中,老人通过爱达成了与自我的和解,找到了生命的安宁。这场有些许怪诞的纯情恋爱是马尔克斯对自我人生和文学创作的最终思考的展现,同时,他也给出了自己关于这场思考的回答。这正是《苦妓回忆录》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对生命完满感的追求与满足于这唯一的真实的生命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马丁.加西亚·马尔克斯传[M].陈静妍,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散文精选[M].朱景冬,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400.
[3]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14-115.
[4]萨义德.论晚期风格:反本质的音乐与文学[M].阎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5.
[5]马尔克斯.苦妓回忆录[M].轩乐,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6]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林一安,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68.
[7]马尔克斯.我不是来演讲的[M].李静,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59-548.
作者简介:吴昊旻,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