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纪录片是否只会让人“崩溃”
2019-09-10姜仕烨
摘 要:动画纪录片是近年来国内较为流行的一种纪录片类型,越来越多的记录性影片开始采用动画的表现形式,这不仅增加了影片的看点,更充实了纪录片的表现空间。动画纪录片较之普通纪录片,除了具备基本表述功能,还表现出弥补纪录片中资料的不足、节约时间、节约制作成本等优势。此外,动画纪录片突破了传统格局,丰富了场景转换效果,增加了趣味感,扩大了受众年龄层。
关键词:动画;纪录片;动漫发展
动画纪录片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09年《动画纪录片——一种值得关注的纪录片类型》一文,国内学者由此开始对“动画纪录片”展开深入探讨,讨论的过程中充满歧义的解释持续不断。从创作实践的层面看,虽然国产动画纪录片作品众多,但理论界对诸多影片的分析却并未得到业界认可。其争议的焦点在于动画纪录片作为一种类型片存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两方面。
对此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聂欣如等学者认为“动画纪录片”的概念难以成立,因为凸显动画技术能达到所谓真实,是对动画艺术与影像记录的混淆,有消解艺术分类,滥用、错译国外定义的趋势。此外,他认为新事物不必通过似是而非的概念来扰乱一般的知识体系。王迟先生则认为动画纪录片具有合法性,强调动画作为一种自由的艺术媒介,为纪录片的表达增加了一个维度表达心灵。此外,孙红云及乔东亮等人则试图用“量值”来为动画纪录片的合法性进行验证,认为动画和纪录片最终将回归像素层面并无本质差异。
2011年《中华五千年》(如图1)横空出世,被誉为“中国首部动画历史纪录片”[1],共51集。以时间为轴,分成上古、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章节,涵盖神话史说、历史文化、名人故事等方面,如盘古开天、禅让礼制、武王伐纣与周代文化、儒学思想、孙子兵论、武帝之功、丝绸商路等传统历史文化内容。历史的恢弘气势充分展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范与底蕴。
影片有金戈铁马的壮烈,有神话人物的传奇,有中华文明的璀璨。作者将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集于一体,用先进的动画技术还原中华文明五千年面貌,再现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的华夏图卷。
片中人物设定从比例结构到举止衣着都切合时代背景。文物、亭台楼阁的形象也都还原了真实历史面貌,并在剧情进展中穿插史料书籍、传世画卷加以佐证,力求将最贴近史实的叙事、最真切的情感、最高质的画面呈现给观众。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就“真实”二字,专家学者们各执一词,究竟什么才是动画纪录片?动画纪录片能否抵达“真实”?倘若动画纪录片合法,它又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学者们孜孜探究的内容。
一、关于动画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何为动画纪录片?国内明确的定义共见两处:一是尉天骄先生提出的:“所谓动画纪录片,就是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利用电脑生成的虚拟场景,全部或部分代替现实社会不存在的、无法复原的视觉景观的纪录片。”二是王迟先生:“用动画形式来表现、处理现实世界中非虚构人物或事件的影片类型即为动画纪录片。”[2]
两处定义均提到:在动画纪录片中,动画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弥补了传统拍摄手段无法复原真实的不足。定义的方法和角度集中在此类影片的技术层面,但又落脚在纪录片这一中心语上。此种定义基本能够概括动画纪录片的属性。但对于动画成分在整部纪录片中所占比重的界定略显模糊。若笼统地将由大量且重要的部分采用实拍技术,或者只有少量或某处次重要的部分辅以动画手段而完成的纪录片,全部归类为动画纪录片显然是不妥当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当纪录片中大部分或全部影像为动画时才更贴合动画纪录片的本质。
二、动画纪录片的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一直是纪录片的首要特征,随着动画技术的飞速发展,强烈逼真的视觉效果,几近真实的光线效果使人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真实之感,可见动画早已成为纪录片制作的一柄利器。当动画技术介入到纪录片领域后,可谓大展拳脚,不仅出现了全动画的纪录片,还夹杂了三维动画应用的实拍纪录片。1926年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纪录片”一词,并阐释为,“纪录片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的生活”[3]。可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纪录片的真实并非绝对的真实,而是基于不“戏说”、减弱主观代入、讲述“真理”三条原则下的艺术再创造[4]。
(二)富于艺术表现力
动画纪录片在表现政治主题、历史内容、战争题材、宗教信仰或个人隐私等新锐话题时,能作为一种有效的平衡手段。动画纪录片遵循动画片的一般创作方式,将抽象事物符号化,即以弱化某些细节为代价,凸显和放大了最为本质的内容。以《路斯坦尼亚号的沉没》(如图2)为例,罹难者的惨状,着力描画的一些孩子的面部表情,令观众深感震撼。这类历史题材的动画纪录片具备对战争、死亡、暴力等内容的书写功能,生命的厚度使其必然笼罩在沉郁之下,往往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动画纪录片通过动画形象和整体叙事设计迅速实现了纪录片创作者的价值立场和主观判断,传达了纪录片被塑客体的个性化阐释。
(三)“间离性”
动画纪录片的独特性还源于它带给观众的间离感。“间离”原为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表演方法,其目的是产生陌生感。在动画中,观众需要在头脑中将动画影像转化为可以理解的视觉信息,陌生感便在转化过程中得以生成。动画纪录片与其他动画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材料层中含有真实的声音,有时还会出现真实的影像。材料层中的真实与動画的虚拟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新奇感,而当观众欣赏与领悟作品意蕴时,它又逃不开动画纪录片本身立足于历史事件和现实的问题,纪录动画的间离效果由此而来。当人们从被表现的主体转而成为处于客位的观察者,这种转变带给人们的差异化体验正是艺术的超越现实之处[5]。
三、动画纪录片典例分析
2008年,二维动画纪录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如图3),作为一部成功的反战题材动画纪录片,影片几乎达到了完整的纪实性。影片叙述了第一次黎巴嫩战争的真实事件,人物形象的个性设计、比例、面部神情都立求还原现实人物的状态。影片中的道路、飞机、坦克等造型都极为写实。
整部影片色调沉重、明暗对比强烈,导演用光影的效果来表达人物的心情,烘托影片沉重的氛围,映射出人们的绝望与战争的杀戮与冷酷,奠定了整部影片沉重的历史基调。
巧妙的配乐为影片锦上添花,制造出紧张的气氛,引起了观众对历史真实的猜想。导演将残酷的杀戮画面进行艺术处理,宛如舒缓的华尔兹,运用肖邦的古典音乐与战争中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对比,画面悲壮惨烈,体现出创作者对战争的不满与讽刺。
此外,影片在梦境与现实间游刃有余的转换,体现出动画纪录片打破空间与时间束缚的优势,这是传统纪录片难以实现的。
BBC经典动画纪录片《恐龙星球》(《Planet Dinosaur》)(如图4)堪称三维动画纪录片的代表。该片向观众呈现了一个由恐龙统治的早已失落的荒蛮世界,片中全面阐述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二十种形态各异的恐龙。与以往通过黏土模型制作的所有恐龙形象不同,该片以计算机中准确的基本建模、精致的雕刻与绘画为基础,推敲恐龙的骨骼结构、皮肤质感、数量规模、重量、运动轨迹以及其他各种细节,制作中涉及到基本建模、FX(特殊效果)、Digital Matte绘画、可视化预览、3D效果等尖端技术。正是在高尖端的技术支撑下,远古巨兽的神秘面纱才缓缓揭开。它们极富质感的褶皱的皮肤,杀气腾腾泛着暗光的片甲,尖锐的布满鲜血和肉屑的牙齿,乃至它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眼神,甚至是它们兴奋与痛苦的嚎叫都被分毫不差地刻画出来。
众所周知,科学性一直是BBC纪录片的核心,主创团队收集了过去10年中大量关于恐龙的古生物学最新知识和信息,其中不乏以前发现却难以呈现的研究成果,如今却通过CG动画全都完美地展现出来。
该片秉承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将戏剧性的故事演绎与古生物学的发现巧妙地融为一体。影片故事线索完全依据真实的恐龙化石考古发现推理而来,每一部分恐龙生存叙事的切入点都基于最新的科学考据成果。正如解说词中所说:“然而长久以来,大众对恐龙知之甚少,这些怪兽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它们的眼神是否真如电影中那般凶狠?它们究竟是如何捕猎与繁衍的呢?刚刚破壳而出的恐龙宝宝也许不会那么凶巴巴的吧,会不会很萌呢?想要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只去博物馆看看泛黄的恐龙骨架、听听解说小姐不停重复的陈词滥调可算不上是个好主意。”[6]动画纪录片的发展无疑为还原史前生物、地貌、历史等提供了一个崭新出口。
国产动画纪录片《大唐西游记》算是比较成功的作品,该片动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剧情基本还原历史。其人物原型均基于古代书画中记录的形象,可谓做到了角色的“真实”。该片主人公玄奘按年龄划分为少年、壮年和晚年。观众深刻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真实”。其中壮年阶段的玄奘则是参考了《玄奘取经图》中的形象。《玄奘取经图》中的画像,从年代和参考价值来讲,都是最接近玄奘法师真实形象的史料。
老年的玄奘法师体态上比青年玄奘更显佝偻。多年的游历、饱经岁月的洗礼也都通过沧桑的面颊显露无疑。晚年的玄奘法师经历了西行取经的历练,迎来了佛法弘扬的辉煌,不仅受到君王的褒奖,更被后世敬仰。这些阅历通过玄奘神情的微妙变化,使我们看见了从容和宁静。
片中另一个重要角色是李世民,其原型参考了《唐太宗写真图》。片中李世民的帝王风采,开国之君的文韬武略,人物面部表情的英明神武,目光如炬及仪态的从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7]。
此外,《圆明园》《大明宫》等大型国产动画纪录片也口碑不俗,它们或是展示我国历史建筑、文物,或是运用“以物说史”的方式讲述人物、事件及其观点。片中特效纯熟,再现了历史更迭、人物命运的变迁。动画纪录片在更好地表现生活真实,提高纪录片的叙述能力,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更直观地将真实推向真理。直观的动画形象在纪录片中的恰当运用,能让观众及时捕捉到真实信息。动画纪录片是对纪录片的一种革新,革新不能一蹴而就,但却能一步步获得大众认可[8]。
四、 总结及展望
为动画纪录片做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是有必要的,但我们更应用包容与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动画纪录片这种独特影像类型,动画纪录片让观众产生的“真实之感”并非哲学上的“絕对真实”,固执地纠结于动画纪录片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只会使动画的发展走向狭隘的道路[9]。
动画纪录片具有纪录片的纪实性和动画片的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在动画纪录片中呈现为两种艺术形式的彼此借鉴、互相促进的状态。动画技术解决了传统纪录片素材有限的问题,并迎合时代审美需要,为纪录片的可看性提供了新的元素,动画技术形象调节了传统纪录片观看过程的沉闷氛围,为纪录片带来了更具创新意义的审美效果。从效率的角度看,动画技术还能极大地节约制作成本,缩短制作周期。
动画纪录片的争论现象在西方国家其实并不多见,一则“动画纪录片”一词最早源自西方,国内争议不断,可能与“动画纪录片(Animated documentary)这一外来术语的翻译有关。二则国际上各大专业组织机构也为动画纪录片开设独立单元表现出对动画纪录片形式的认可,如莱比锡电影节为其设置了独立板块,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也开辟出了独立单元等。而反观国内动画纪录片,可谓是在风雨中坎坷成长。笔者认为,动画纪录片不仅发扬传承传统,更是一个向世界观众展现中国文化的良好平台。就此,希望业界对动画纪录片这一形式多加包容与指正、鼓励与帮助,在坚守“底线”与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动画记录片,使纪录片、动画两个领域都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以往人们在谈及动画纪录片时只是将动画作为纪录片的一种表现形式,却忽视了将动画作为题材内容来讨论。传统对纪录电影的分类,一般分为政论纪录片、生活纪录片、时事报导片、历史纪录片、舞台纪录片、传记纪录片、人文地理片和专题系列纪录片等。还未曾将动画影片的制作过程本身,以及与动画制作有关的工作层面的真实当作记录对象,希望未来以此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也能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胡立德, 王雪欢. 纪录片和动画片:关联与分界[J].中国电视,2014(11):68-72.
[2]刘玉亭. 动画纪录片艰难的发展历程及展望[J].影视制作,2017(5):87-90.
[3]袁梦.何谓纪录片——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J].戏剧之家,2019(12):98.
[4]张馨予.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8,(20):51.
[5]朱逸伦.论纪录动画及其美学特征[J].当代电视,2019(5):47-50.
[6]纪录片《恐龙星球》:带您亲历恐龙为王的世界[EB/OL].[2012-11-01].http://jishi.cntv.cn/20121101/100212.shtml.
[7]闫志远. 动画与纪录片形式的完美结合——探析《大唐西游记》成功之道[J]. 名作欣赏,2015(15):68-69.
[8]彭国华, 陈红娟. 以纪录片《圆明园》与《大明宫》试论“动画纪录片”[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6):221-221.
[9]尉天骄,吴思媛.动画对纪录片“真实”的解构、颠覆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2(12):69-70.
作者简介:姜仕烨,天津美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