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音准节奏感的培养

2019-09-10张梦莹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4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培养策略

张梦莹

摘 要:客观来讲,小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发音不清晰、音调不准确、节奏感较差等等。在低年级阶段,小学生的音准不足、乐感较差等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音乐表达与创造能力,阻碍了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客观面对现实,积极完善低年级小学音乐音准、节奏感的培养教学,切实优化音乐启蒙教育质量。本文将从利用科尔文手势及简易游戏落实基础,完善教师演示活动;实施趣味性改革探索,丰富音准节奏感的训练形式;以图谱法显化音乐技能,坚持因材施教地个性化指导三个角度来分析低年级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准与节奏感、培养策略

常规的小学学校教育并不看重音乐教学,要么就是由小学音乐教师组织学生学唱相应的音乐歌曲,要么就是由小学音乐教师为学生播放各个歌曲,由此应付音乐教学,甚至还存在其他学科挤占音乐课时的现实问题,导致音乐教育形同虚设,难以真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水平。后来,素质教育的深入發展使得音乐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基本科目,同时还可开发学生智力、优化学生的情感与品格发育,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科目。其中,音准与节奏感是低年级小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展开音乐表达的基本条件,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培养与优化低年级小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做好技术支持。

一、利用科尔文手势及简易游戏落实基础,完善教师演示活动

教师一直都被认为是知识的“代言人”,即便在现在网络通讯四通八达、小学生随时都可通过网络学习来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依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培养小学生音准与节奏感的直接负责人。在常规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加快教学节奏,丰富课堂知识容量,小学音乐教师一般会选择由自己主讲相应的音乐知识,希望小学生可以反复记忆,但是却忽视了小学生的自主练习与知识实践。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完善教师演示活动,利用直观的语言表述与音准、节奏演示来帮助小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与音乐技巧,然后鼓励小学生跟唱、模仿,以便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促使小学生在模仿学习中掌握某一音乐作品音准与节奏感的客观规律。

为了优化教师演示效果,笔者会在一年级教学中积极利用科尔文手势来解释各个音符的音准与高低,借此帮助学生展开音符联想,以视觉化的音准、节奏演示活动来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优化音准的准确性,为音准教学打基础。因此,笔者先为一年级学生介绍了科尔文的七个手势,结合具体的音符解释每个手势的具体含义。然后,借此组织手势识读游戏,即随时展示一个手势,由学生唱出相应的音符。如此一来,笔者便可增加低年级学生的视觉记忆效果,由此降低曲谱的抽象度,促使学生根据手势演唱歌曲,由此训练音准与节奏感。就如在《其多列》和《乃呦乃》等课堂教学中,笔者便积极引入了科尔文手势法,结合歌曲的曲谱为学生演唱了歌曲,通过手势强调歌曲的音高、音准与节奏旋律特点。然后,笔者会慢慢要求学生自主跟唱,脱离曲谱,根据科尔文手势演唱歌曲。实践证明,这种视觉化的演示-模拟活动大大调动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切实优化了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与此同时,笔者在其他歌曲教学中多次应用了科尔文手势教学法,辅以必要的语言解释、演唱活动,切实引导低段学生们掌握了多首歌曲的音准与节奏特点,使其积累丰富的音乐学习经验,不断优化了低段学生的节奏感,为形成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做好了充足准备。

另外,笔者还在节奏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地板上画节奏型,进行“跳房子”游戏。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主要攻的节奏型有X(四分音符,我们称它为“走”),XX(两个八分音符,我们称为“跑跑”),X—(二分音符,称为“走欧”)和O(四分休止符,称为“空”)以上四种节奏型。笔者会在每堂课请学生走进教室时,从X、XX、X—,O四种节奏里随机搭配节奏条,组成跳房子游戏,让学生积极展现自己的节奏感,然后由笔者根据学生“跳房子”的节奏来引导学生,重新巩固这四种节奏型的基本要点,每堂课在无形之中,为以后的节奏型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施趣味性改革探索,丰富音准节奏感的训练形式

能力的形成势必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即便是真理,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锤炼。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培养与优化小学生的音准与节奏感,那么小学音乐教师也应该积极丰富相应的技能练习,鼓励小学生反复应用理论所学。然而,单纯从小学生的心智成长特点来说,低年级小学生的定力很差,注意力集中周期很短,难以在一成不变的技能训练中保持高涨、进取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注意丰富音准、节奏感的训练形式,保证音乐课堂的新鲜感,切实保证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便使其在练习中逐步优化音准与节奏感。

节拍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音准、节奏感的基本内容,所以随着前期一定的节奏练习打下基础以后,笔者会慢慢组织趣味性的节拍教学,希望可以借此保护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2拍子、3拍子、4拍子是小学生最常接触的节拍旋律,而每一种节拍都有独特的节奏感,需要小学生通过音符准确判断歌曲的节拍节奏。因此,笔者便设计了一个“节拍火车”的游戏,即笔者会营造一个火车站台的场景,然后与学生一同制作音乐发卡,每个发卡上有不同的节拍音符标志;待火车启动之后,各节“车厢”上会标注“2节拍车厢”、“3节拍车厢”与“4节拍车厢”,由带着不同节拍发卡的学生登录不同的“车厢”,积极观察同伴发卡上的节拍特点,出错者则需退出游戏。为了全面检测学生对节拍知识的理解情况,笔者会随机交换节拍发卡,以便让学生可以一直保持紧张的感觉。这一音乐游戏很好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探究了节拍知识,把握了各个节拍的节奏特点。

三、以图谱法显化音乐技能,坚持因材施教地个性化指导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能优势都决定着自己的特长优势,小学音乐教师也不可因为考试成绩而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应该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特长。在音准与节奏感的培养教学中,小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优势,也会反映不同的音准与节奏感问题。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小学生的个体需求去辅导小学生,帮助每一个小学生解决音准、节奏感问题,从而切实推动小学生的异步成长,优化小学生的音乐水平。

就如在二年级的《云》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画小水泡引入,在小水泡里加上3565——,1321——等等全曲的音符,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请学生边听全曲,边用手画小水泡,在无形中感知音高,固定音准,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歌曲的每个乐句。熟悉全曲以后,再将小水泡画成一个个小云朵,为学生讲解生活中小水滴如何慢慢演化成小云朵的,与实际结合更有生活的代入感,最后在小云朵上加上全曲歌词,既破除了很多小学生觉得,音乐课就是看着书本曲谱学歌曲的枯燥感,又用图画和生活将音乐融合,扩大知识面,激发更多学生的音乐灵感和创造性。这种直观的图谱符号使得音准、歌曲节奏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也便于学生及时掌握歌曲知识。

但是,不同的班级学生却在练习时会表现出了不同的音准与节奏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总是出现抢拍问题,难以在恰当的时机演唱歌曲。对此,笔者会利用出发的手势告诉学生在何处开口演唱,并且会用手做出波浪线的姿势,提醒学生要放慢或加快速度。另外,还有的学生总是跟不上一些活泼的歌曲旋律,难以根据节拍特点演唱歌曲,而且也不能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对此,笔者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强调休止符在歌曲中的意义,请学生轮流在休止符处以起立的方式,游戏般视觉性得提醒大家一起“空拍”,不让跟不上的学生有被“孤立”的感觉,互相帮助唱准休止符,让那些枯燥繁琐的乐理不再是说说而已。

总尔言之,音准与节奏感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关系着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积极组织音准与节奏感教学,切实优化小学生的音乐感受与表现能力,由此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小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从而切实优化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田惠伊.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分析[J].才智,2018(10):27.

[2]雷蕾.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策略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04):174.

[3]孙俊栋.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探讨[J].黄河之声,2018(20):112.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培养策略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