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9-10黄小林付禹尧宋志富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3期
关键词:昏迷脑卒中

黄小林 付禹尧 宋志富

[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40例)开展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各20例。甲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乙组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总结两组的营养生化指标和预后情况。结果:乙组的血红蛋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的血浆前白蛋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的血浆白蛋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预后良好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營养状况,并明显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脑卒中;昏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9-0151-02

对于脑卒中来说,是因为机体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入大脑,致使脑组织出现损伤。在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在急性发病期一些患者会处于昏迷状态,而无法正常的进食,不能正常摄入、吸收营养物质,而易发生营养障碍,而加重患者病情,对患者日后康复还存在较大的影响。为探讨在脑卒中昏迷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选取我院医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40例开展研究,具体内容是:

1 资料同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40例开展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各20例。甲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2-77岁,平均(61.30±1.39)岁;乙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61.25±1.33)岁;通过比较两组的资料,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两组患者的能量供应根据146.3kJ/kg进行计算,以及非蛋白热量/氮是546.3kJ/kg。(1)乙组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经微量泵在周围静脉或者深静脉匀速输入维生素、氨基酸、电解质脂肪乳剂以及葡萄糖,患者单独静滴抗生素,其余在3L的聚乙烯袋中混合均匀后输注。(2)甲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早期经鼻胃十二指肠管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乳剂或者按患者实际情况配置匀浆膳(鸡蛋、米粉、牛奶、白糖、奶粉、油盐、香菇、红枣等)。蛋白质每天超过2g/kg,维持机体氮平衡,提高免疫功能,充分满足患者需要。但是蛋白质过多后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腹泻,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发生氮质潴留。所以在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中,蛋白质供给量应控制总热量1/5。

在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应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主要是:密切观察患者上消化道存在长期置管禁忌证与否,经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持续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有效吸净患者咽喉部分泌物,对于痰多患者来说,要及时充分的吸痰,放置插胃管时发生呕吐、咳嗽等出现窒息,并要清洁鼻腔。抬高患者的床头约30°或者45°,且患者选择左侧卧位,经鼻胃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插入。为了避免管径变细而发生堵塞,就要在鼻饲前后经少量温开水或者生理盐水对营养管进行冲洗,患者持续重力滴注时定期冲洗营养管(两到三小时进行一次),避免营养管发生阻塞。在患者营养管留置中,要经常回抽胃液,观察胃液的形状和颜色。患者的营养液的量、浓度等应遵循量从少到多、浓度从低到高、输注速度从慢到快等原则。营养液温度约为37℃,营养液温度过低会致使肠痉挛、肠蠕动加快;营养液温度过高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在患者肠鸣音恢复后,要间断给予五到八天的肠内营养乳剂,800ml/d。对于电解质紊乱患者来说,在经消化道进行电解质补充时,应加入牛奶或者经葡萄糖(5%)稀释后再鼻饲,避免或者减轻对于胃黏膜产生的刺激。在患者鼻饲后的一小时,要停止刺激性操作,比如吸痰等,降低或者避免胃内容物误吸、反流。强化口腔护理,提高患者的食欲,有效预防感染。在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定期观察患者胃肠的耐受情况,观察患者是否胃潴留、呕吐、腹胀以及腹泻等。如果患者发生胃潴留,就应暂停鼻饲喂养,且开放胃肠减压;如果患者出现腹胀,经开塞露进行灌肠通便、腹部按摩、肛管排气等刺激肠蠕动;如果患者出现腹泻,给予其鼻饲胃肠制剂以及调整鼻饲液浓度和温度。还要定时观测患者的血糖、电解质等水平变化情况,按照实际变化及时补充肠内营养,在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要有效固定营养管,避免脱管、扭曲等情况发生。

1.3观察指标 乙组和甲组患者营养支持一周后,测量血红蛋白、血浆前白蛋白、血浆白蛋白等营养生化指标;营养支持后,给予两组为期一年的随访,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分成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度残疾、良好等。

1.4统计学分析数据经SPSS22.0软件做分析,营养生化治疗经(x±s)表示,t检验,预后经(%)表示,x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P<0.05表示。

2 结果

2.1总结营养生化治疗乙组的血红蛋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的血浆前白蛋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的血浆白蛋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总结预后 乙组预后良好率低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对于昏迷来说,属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在患者昏迷后,应通过营养支持来维持其生命。以往,临床主要是给予患者胃肠外营养支持,可得到一定效果,但不能充分满足患者对于营养的需求,当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后,就易发生肺炎感染、其他部位感染等,甚至是发生胃肠道出血。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保证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且食物可促进患者胃肠道激素的增多,利于肠屏障功能的完整.从而减轻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肠黏膜萎缩,使肠道通透性下降,并对黏膜免疫功能进行改善,同时还可避免菌群发生失调,促进肠道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A,使黏膜生物屏障得到保护,预防因细菌、内毒素等引发的肠源性感染,利于免疫功能快速恢复,并且刺激胃蛋白酶、胃酸等分泌,使黏膜化学屏障良好。而且,食物中葡萄糖还可利于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增生和分化,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的血红蛋白、血浆前白蛋白、血浆白蛋白、预后良好率都低于甲组,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比较确切,但其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误吸等,当患者发生误吸,就可能发生窒息、吸入性肺炎等。所以,在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应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避免误吸,确保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

总之,给予脑卒中昏迷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并明显改善其预后。

猜你喜欢

昏迷脑卒中
脑出血昏迷患者早期气管插管60例临床分析
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外伤昏迷患者压疮发生的影响
昏迷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探析
脑卒中患者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脑出血昏迷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护理的效果分析
针灸配合康复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