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对话,提高语文的阅读能力

2019-09-10潘庆辉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3期
关键词:小女孩交流文本

潘庆辉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而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深度交流。它以文本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是认识、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感知、感悟和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自我构建文本,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诵读理解、交流表达,开展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深度对话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那么如何发挥首席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对话中提升阅读能力呢?

一、师本对话,了然于胸的自我构建

备好课是一节好课的前提,是授课前的运筹与决策。它是教师备课时对文本的自我阅读、自我感受和自我构建。

首先教师要摒弃拿来主义、取巧心理,不要被“获奖教案”“教学用书”“教材全解”之类的教辅所牵引,要通过自己字斟句酌的品读,在字里行间去感知、理解文本结构之巧、立意之深、情感之真,在对文字的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体会,产生情感的共通、共振、共鸣。“感乎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自己有了真切感受,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

二是对文本的语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取决于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和运用。教师只有先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细品深察,“尝出语文的味道”,课堂上才能引导有序,挥洒自如。

二、生本对话,充分多样的自我悦读

生本对话中,读是最重要的因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是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自读自悟自体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课文阅读,看似节约了时间成本,但学生无法沉浸到文字中去。认识不痛不痒,体会不真不切,其对话交流只能是浅薄单一甚至离题万里、南辕北辙的。课堂上的静默,如对文字的咀嚼、对语意的感悟、对形象的推敲、对句子的品味,看似耗时,却是其后精彩交流的起笔。

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文章是人类智慧的精选,立意深远、结构优美、文字动人,但有的文章生成于久远的古代,有的来自遥远的异域,有的是战争年代的特殊时刻,有的是文人骚客的风雅情怀……学生缺乏对文本生活的体验了解,缺乏对作家经历的感知认同,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间就会有种隔靴搔痒的不贴切感。作为对话中的首席,教师要搭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间的联系,使学生与文本能够进行深度的对话。

第三,教师要呵护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与文本对话实是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作者躲在文本后,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性;同时,文本本身也有着创作中的余韵留白。因此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可能会有多元的解读,要尊重、鼓励学生進行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认知。

三、师生对话,启发思考的点睛之笔

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平等意味着民主和尊重,但是也必须要有示范和引领。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那就是文本外在的语言形式和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对于文本的“精妙处” “深刻处”“点睛处”“动人处”……学生未必能尽知,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设置有价值的话题,带着学生“在语言文字里走一遭”,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如对话中可以引导理解:同样的阅读内容,学生的理解不一;可以释疑解惑:生活经历不同,学生的问题也各异;可以点拨指导:难免有困惑和不解;可以启发:有理解却不准确;可以升华:总结延伸老师的观点感受……

小学语文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我以“美”为主题展开对话:1.居里夫人的容貌之美; 2.坚持不懈的精神之美;3.淡泊名利的品质之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从表象的美到内在的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在潜心会文,对话交流,真切高效。

除却有声对话,教师也要注意无声的对话、各种手势和体态的辅助表达。如肯定的点头、表情的暗示、喜悦的笑容、赞赏的目光……

四、生生对话,展现自我的合作舞台

《课程标准》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表达、质疑、讨论、争辩、合作,共享思维成果,走向共同进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体会感受深刻的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1:小女孩是不会飞的,“飞”字在这里是有特殊含义,联系下文我知道,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冻死在万家欢庆的大年夜里了。

生2:我注意到这里用了三个“没有”,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说明这里的现实是寒冷的、饥饿的、痛苦的。

生3:我补充。小女孩冻死在大年夜里,对她来说现在的生活是痛苦的,没有食物,没有温暖,没有人疼爱,没有人照顾,对她来说死亡反而是幸福的。

生4:我从句子中体会出作者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对当时冷漠的、黑暗的社会的讽刺。

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印证,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交流有效深入。

而要想把这种生生对话落到实处,小组合作的形式是关键。我的方式是三段讨论法。1.同桌初讨论。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留下解决不了的问题。2.小组再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到四人小组中二次讨论。3.集体后讨论。二次讨论不能解决的,全班研讨,老师参与。这样生生交流的效果才会得到保障。

总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一种多视角的认知、思辨过程,也是精神的沟通、心灵的碰撞的过程,更是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教师要在平等对话中不着痕迹地引领,高屋建瓴,依托文本,构建文本,让对话向更深处迈进。

责任编辑:丁 蔚

猜你喜欢

小女孩交流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大扫除
可爱的小女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交流平台
小女孩的三、六、九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