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模式探究
2019-09-10王一丹李芳
王一丹 李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理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文章基于“重读”(导读、研读、诵读)模式,并结合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套与之配套的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重读”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159-03
Abstrac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and its related the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shoulders the special mission of train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Reading"(Guided Reading, Group Reading and Reciting Reading) model, and combines constructivist knowledge view and learning view to construct the learn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 set of supporting effects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Keywords: "re-Reading" mode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vism
一、“重讀”的内涵以及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
(一)“重读”模式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课学习模式中的重读,是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方式。在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来源通常局限于教材知识及老师授课提供的有限背景资料,无法对著作者的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无法对其中蕴含的精神有深刻的体会。“重读”旨在通过“名家导读”、“小组研读”、“经典诵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图式之中,加深理解知识点、获取新知识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的体系。
(二)高校思政课知识学习新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思政课堂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和精神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政课堂的困境产生,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被动化。
在行为主义学习观“刺激-反应”模式的影响下,传统思政课堂强调知识的“传递”,忽略学生作为主体对思政知识的个人建构, 即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对理解知识这一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被动学习者,以致于形成了“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内容满堂灌”课堂教学状态,思政课堂实效性降低。其次,传统思政课堂注重机械强化过程,忽视个体对学科知识主动理解和感知的自主过程。传统思政课堂注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在被动接受基础上所获得的知识也是运用较为机械重复的强化方式予以巩固,因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需要和课堂的具体情境。“教”与“学”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也被割裂开来。最后,传统思政课堂忽略了学习者和包括教师在内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传统思政课堂把学习当作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而忽略学生和合作者之间、学生和思政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忽略了学习者与包括教师在内的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1]
二、高校思政课中“重读”学习模式构建
(一)理论来源
“重读”模式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另一方面,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而是由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起来的,而是对意义的建构,并且又要依赖于特定的情景。[2]建构主义提出“超二元论”的知识观,即指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以“发现”为主导的知识的接受与发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与建构两者的辩证统一,以知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两者的辩证统一,达成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体验性知识的有机联系,创建一种开放的并且互动性强的学习模式。[3]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建构性与知识形成过程的社会协商性,即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这是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知识论的共同点所在。[4]
(二)实施路径
“重读”学习模式主要由名家导读、小组研读、经典诵读三个部分构成,三者相辅相成。名家导读,即通过思政专家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以正确的方式理解经典著作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小组研读旨在通过学生互相学习,解决自己理论知识过程中的问题。经典诵读主要是以诵读的形式,辅助以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的理解。
1. 名家导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S→R”的过程[5],而是学生根据原有需要自主选择教育信息,构建知识的过程。但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时候会因为内容晦涩而选择放弃。名家导读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聘请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专题导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获取理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通过“点拨”、“解读”等方式,让学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看得更清,从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2. 小组研读
小组制教学模式目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广泛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建构主义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模式之一,小组制研读给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创造了观点研讨、思想交流机会,对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對经典著作、最新理论成果的正确理解,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创设一种学术研究的情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改变传统灌输教学的重要方式。
3. 经典诵读
在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中,都含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选段,比如“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但他们获得的却是整个世界”等。这些经典语句都蕴含了深厚的信息,通过对这些经典选段的诵读,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是十分具有学习成效的建构主义学习方法。“重读”经典,不仅能使我们对世界、对国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把发现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
三、高校思政课“重读”学习模式效果评价
(一)高校思政课“重读”学习模式评估体系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规划与目标,针对“重读”模式学习现状,贯彻顶层设计、集成整合的思想。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学习模式效果基础评估体系。
首先,指标体系主要为“模式实施课堂的双主体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式实施课堂的环体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以及环体,分别评估不同情况下的学习效果。其次,第一指标层的准则层主要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评与他评,第二指标层的准则层则是根据“重读”模式的三元素进行构建,分别为名师导读、小组研读、经典诵读。最后,在第三指标层体系中,从多方面具体评估此学习模式的实际效果与反响。具体指标层分布如表1所示。
(二)高校思政课“重读”学习模式效果
1. 促进新型理论知识学习观的构建
通过三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读”模式,能够让学生培养起积极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效果,能够实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学习。在传统的思维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都是枯燥的、被迫的,所以学生会存在只能被迫接受的限定思维。通过“重读”模式,能够逐步构筑起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观,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研究,发现学习理论的乐趣,找寻理论学习的契机,从而改变自身对于理论学习的态度,培养新型的理论学习观念。
2. 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读”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高度与精神境界。阅读经典著作,是一个增长知识、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有利于大学生群体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益于大学生群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角度和方法鉴别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同时,也能够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抵制落后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腐蚀。因此,“重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鉴别能力和洞察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保持理论上与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 培养科学的辩证唯物思维,培养积极的情感认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充满科学的分析、积极的情调、主流的价值,贯穿着科学思维逻辑和科学思维方式。坐下来,读进去,就能被它们所深深吸引。“重读”经典有利于学生科学分析问题,形成科学判断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也能够通过经典阅读,明其“所以然”,增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格拉塞斯费尔德.教学的建构主义方法[A].斯特弗,等,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
[3]崔克忍,刘俊琴.建构主义及其主要学习观点[J].教学与管理,2002(7):3-4.
[4]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
[5]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