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史料实证的课堂教学
2019-09-10康满堂
康满堂
【摘要】 思维导图是思维图形的合理化表达,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和史料实证的有效结合,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史料实证能力, 进而实现历史教学新的发展。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史料实证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069-01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地图,它有效地表达发散性思维,注重图文并重,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如何让史料实证的价值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呢?借助思维导图的帮助,是一个不错的教学实践。
首先,史料实证的图形(标)化。史料实证的文本材料或图形材料嵌入思维导图,可以实现对史料的重新构建,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脉络感,从而实现文本材料的简约明了。如史料: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该史料实证材料在和思维导图结合时,可以有包含一些重要信息:减租减息原始文件,中共、地主和人民图像,丰收和抗日图像,主要内容和作用等。
其次,教学关键问题的核心化。一节课一般都有教学的关键问题,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外,一个较为吸引眼球的问题设计就能起到加深教学的作用。
如上主题,是关于中国近代化的问题。如果学生对近代化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就是把握近代化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就在于近代化的几个主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构建,图文并茂,把经典的史料实证材料融进教学的主体框架,从而实现历史关键问题的核心化。在此图中,历史人物和文字史料都属于史料实证的内容,通过精选的材料,力争突破教学的核心知识,这种模式,比起传统的大批文字阅读来说,其主要进步性在于其表达的直观,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阅读的障碍。
其次,史料实证构建的层次化。思维导图一个有利的条件是兼容并包,利于把不同的层次体系教学素材实现整合,从而达到加深教学的目的。史料实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拓展性思维。以下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上述转战陕北这个主题中,为了讲清这个重点问题,更好地突破核心素养的教学,可以挖掘该知识点的史料,结合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功能,发挥图文并茂、史论结合的作用,理性而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在上述思维导图中,史料实证主要包括:文本材料、图形史料、一手史料考证对比、故事史料、历史评价等,通过几个方面的解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将逐步提高,历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层次化目标有效地解决。
第四、史料实证命题的简约化。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推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科学利用,以增强素养测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材料千万道,精选第一条,解读极重要,命题来疏导。通过史料实证和思维导图的命题构建,教学中重难点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由于思维导图的功能强大,在史料实证的命题问题设置上,可以突出多样化和图形化。以《申报》为例,相关的解读内容可以多维度。史料: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首先,解读《申报》,可以从其创办的时间、背景、报名等方面作些说明;其次,可从材料内容和核心意思作些说明等。
综上所述,史料實证和思维导图的结合,是突破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思维导图能把史料实证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适当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维是无限的,导图是可以美化的,思维导图和史料实证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之美。
[附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思维导图提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