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价值观教育
2019-09-10竺秀秀
竺秀秀
【摘要】 价值观教育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澄明价值观教育本质内涵的基础上,对价值观教育的三阶段:价值感知-价值理解-价值体验进行了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陶冶法、探讨法和角色扮演法三种教学实践策略。
【關键词】 语文 价值观教育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015-01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与目标指向,并主张将其落实到各个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概莫能外,各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均明确了需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素养。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四方面的素养都关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那么,语文学科中的价值观究竟内蕴着什么样的涵义?该通过何种路径进行教学?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通常来说,价值观是人基于自身需求而对某一事物的意义的态度与理解。人的需求不同,对事物的价值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就相应地决定了价值观的社会性与个体差异性。所谓的社会性是指某一群体成员共同包邮的期望性观念,比如教师总是期望学生能取得好成绩。所谓的个体差异性就是指在社会性价值标准基础上,因个体不同需求产生的不同价值期待,比如某两位同学取得了相同的分数,其中的优等生可能会很失望,而平时成绩较差的那位可能就很满意。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于体现价值观的上述意涵有着特殊的优势。具体而言,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理科,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这就使得语文的评价指标是一种相对的标尺,为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不同评价需求而留下充分的操作空间。当然,价值观教育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于引领学生感知不同的情绪、理解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
二、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中落实价值观教育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认识通常是遵循“感知——理解——体验”三个阶段的。
价值感知是教学的起点。感知,即是对事物价值的直接感受,例如,学生对某段文字的阅读,总是按照“习惯”原则进行直接的、整体性的接触,直接感受文字带来的或真善美、或假丑恶的价值认知。他们并不会像传统阅读教学那般,先划分段落,再概括大意,继而归纳总结思想感情。因此,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环节是要引领学生直接感知相应的语文内容。
价值理解是个体经由思维加工,把握语言文字中更为深层的价值内容。如果说价值感知阶段,学生更多地是从自我经验出发来把握语文文字的价值的话,那么价值理解阶段就需要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语言文字中的他人、情境和文化脉络中,来理解深层的意义、动机与意图了。因此,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发挥抽象思维,进行更多的判断、推理甚至是想想。
价值体验是比价值感知和理解更为高阶的思维,它是指个体的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性体验。换言之,在从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对语文文字进行把握之后,个体需要将自我代入他者情境,以此实现内在价值体验与外在文化情境的联结融通,从而生成语文文字之于自我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根据获致价值观的三阶段,语文教学所需做到的,即是创设顺应上述环节与需求的课堂情境与条件。显然,传统以分析逻辑为基础的讲解与演练是不合时宜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广受诟病的知识灌输式教育的根源所在。我们总是习惯了把语文教育理解为识字、阅读、写作的知识传递,技巧演练,有些教师还言之凿凿地将其称作得高分的绝招与套路。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价值观教育的三重意涵呢?
三、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陶冶法
陶冶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语言文字,感知其中的生动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审美鉴赏,从而获得价值感染。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有太多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修身养性的谆谆教诲、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普通凡人的美好品行。这些都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绝好素材,能够激励学生产生崇高的理想、受到人格的感化、获得精神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在这种陶冶中,学生能够逐渐养成持久的审美情绪和鉴赏能力,形成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倾向。
(二)探讨法
探讨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就某一关乎价值观的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与对话。在可能出现的异质碰撞中发现新奇,在所见略同中感同身受。因此,教师应尽量选取富含价值冲突、需要价值选择的材料,并创设适恰的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担任类似主持人的角色,在分析、评价、过度的转承接合中引导学生澄清相应的价值观念、理解不同价值观念间的矛盾所在,实现学生对价值观的个性化、具身化建构。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他者角色进行扮演,以体验他者的价值承担,从而培养学生对非自我价值观的敏感性,以及一种换位思考的移情能力。在语文课中,常见的角色扮演法包括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编排情景剧等。例如在《狼来了》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按照课文进行演绎,使学生体验诚信的美德。在《风筝》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演绎鲁迅和其弟弟的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鲁迅的自知与自省。角色扮演不一定求完整和精彩,可以是一个片段,可以有很多停顿,这也正是教师穿插进行价值冲突澄明的最好契机。
[ 参 考 文 献 ]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李东平,任丽芳.诗意课堂溢彩流光[J].语文建设,2010(9).
[3]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