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微观建设
2019-09-10李静
李静
摘 要:本文阐述了笔者在开展微课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策略研究过程中,围绕一首古诗词进行微课资源开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为例,包括古诗词微课资源学习目标的设置、微课资源的整体架构及其具体呈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微课资源;微观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微课这种学习资源凭借其短小精炼的特点越来越為学习者接受,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也可乘此东风,全方位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及团队开展了微课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策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高中古诗词微课资源。下面以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为例,阐述如何围绕一首古诗词进行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
一、古诗词微课资源学习目标的设置
目标引领方能少走弯路。微课资源的学习目标与文本的教学目标有所关联,但并不完全相同。与课堂有限教学行为相比,古诗词微课资源建设允许我们从不同角度围绕不同重点进行,这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预设学习目标,以统领微课资源的选材与建设,使之不致于太过庞杂而淹没重点。微课资源的学习目标应不囿于文本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可从不同层面设置:从诗词文本解读层面,可设置知识、能力、情感体验等学习目标;站在文学史角度,可设置作者诗歌主张及文学史地位、诗词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从与高考挂钩的实用角度考虑,可设置诗词的类型化特征、突出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学习目标。
以《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为例,微课资源建设总体学习目标是这样设置的:
了解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了解初唐诗的总体风貌;体会作者的离情别绪;感受作者营造的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学习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特色并试着写成鉴赏文章;自读陈子昂的其他代表诗作;总结送别诗在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目标需要根据学生利用微课资源学习的效果适时调整。
二、古诗词微课资源的整体架构
在着手实施微课资源建设之前,要对其有一个整体架构:微课资源应至少包括学习内容和评价反馈两部分,其中学习内容以微课形式呈现,评价反馈可以活动单、练习检测等书面形式以及背诵、表达等口头形式呈现。微课形式的学习内容,分为课前、课堂强化和课后三部分。课前部分主要包括文体知识、作者介绍、背景资料等内容,用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引入诗词情境;课堂强化部分以课上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过程为主要内容,旨在辅助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后部分主要包括重要知识点的强化、关键能力的训练以及提升古诗词素养的拓展阅读等,目的在于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培养古诗词阅读兴趣。这种辐射型整体架构适用于以具体古诗词篇目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建设。
三、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具体呈现
(一)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具体内容
以《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为例,以古诗词篇目为中心的微课资源微观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课前部分
(1)《“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从文学史宏观角度介绍唐诗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初唐诗歌的总体风格、代表诗人和文学史地位。诗歌是唐代的代表性文学样式。纵观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初唐诗坛仍受前代齐梁婉媚诗风影响,但陈子昂和“初唐四杰”令诗风转向讲究“风骨兴寄”,为诗歌盛唐奠定基础。
(2)《〈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解读》
指导学生解读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了解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在诗序中,陈子昂阐述了他的诗歌主张:反对“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主张祖法建安文学,讲究风骨兴寄。解读本篇序,要读通大意,了解建安风骨、齐梁诗风等文学史知识,从而理解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3)《〈春夜别友人二首〉创作背景》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入诗歌情境。首先介绍陈子昂其人。陈子昂一生屡次上书进言,虽语多中肯,但久不见用。本诗大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此时陈子昂正值年少,离开家乡奔赴洛阳,是准备上书求取功名。本诗即作于朋友为他设宴送别之时。
2.课堂强化部分
本部分内容可呈现课堂上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及方法,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也可呈现课堂上来不及学习或不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以辅助学生拓宽思路,更好地理解诗歌。
(1)《〈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的时空转换》
时空转换可作为理解本诗叙事抒情的线索。朋友饯别,筵席从夜晚直到破晓,可见感情之深厚;二人离别,由室内宴饮到户外相送,由此时此地想到别后行程之艰辛甚至未来不可期的重逢,由实到虚,更可见难舍友情之深挚。
(2)《〈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的抒情特点》
本诗表达的深沉离情比较容易把握,但本诗抒发离情的手法很有特点,值得细读。这种抒情,可以用无言、静默来概括。离堂筵席,用无言的场面描写来表现离别深情;离别时刻,用静默的天光树色来表达惜别之意。
(3)《〈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的色彩描写》
首联场面描写中的色彩对比特别突出。“银烛”“金樽”器物华贵,色彩艳丽,可见筵席之丰盛,友情之深厚。而在这样的筵席之上,主客却相对无言,仅有“青烟”袅袅,“绮筵”相对,更是表现了离别心绪之低沉。颈联的“明月”“长河”“高树”“晓天”,呈现出一种朦胧暗淡的色调,也正与作者此时离别心绪相应。
(4)《〈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的“琴瑟”》
颔联中的“琴瑟”并非借代指音乐,也不是指夫妻间情笃意深,而是用典,语出《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指朋友宴会之乐,朋友之间的融洽情谊。
3.课后部分
知识点强化部分建议学生学习,拓展阅读部分可由学生按需择取。
(1)《送别诗的内容特点》
在学生先行总结的基础上呈现本微课内容。总结送别诗在意象、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规律。
(2)《〈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解读》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作为其一的姊妹篇,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一。尾联“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明白表达了作者此行目的:上书进言,也即其一中洛阳虽远定要前往的原因。与其一相比,其二在景物描写上虽也写到时间的流逝,在抒情表达上虽也用到虚实结合,但二者的差异明显,对比阅读,可以提升诗歌解读能力。
(3)《〈登幽州台歌〉解读》
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仿佛于茫茫宇宙中遗世独立的孤独姿态和充塞天地之间的巨大悲怆,以及这种亘古恒通的人类共情的表达特征。
(4)《〈感遇〉组诗解读》
《感遇》组诗数量众多,可按内容分类,辅以活动单学习。如在微课中着重讲解其二,理解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活动单中布置同一类型的廿五、廿六、三十篇的阅读。
(5)《〈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集评》
呈现古人对本诗的评点,如明唐汝询《唐诗解》、清朱之荆《闲园诗钞》、清王夫之《唐诗评选》中对本诗的评点,并加以解读,力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评价本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写评点文字。
(二)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呈现方式
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呈现方式以微课视频为主,辅以活动单。每节微课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活动单视具体需要而定,课堂强化部分活动单可由教材配套练习代替,课前课后部分可配备相应活动单。
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呈现途径以QQ群为主,这主要是从受众的媒介习惯和教师的新媒体运用水平方面考虑的。当然,微课资源的呈现途径也要与时俱进。
(三)古诗词微课学习的评价机制
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成果意识。利用微课资源学习古诗词,学习时间和地点主要在课堂之外,评价反馈可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实现:一是短期内评价反馈,通过背诵等口头形式和活动单、配套练习、相关写作等书面形式实现;二是长期评价反馈,通过日常观察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量及学习方法掌握度、追踪比较历次考试古诗词鉴赏题目得分情况实现。
以上是笔者围绕一首古诗词进行微课资源微观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积少成多,集腋成裘,选择教材中的古诗词为辐射中心,开发系列微课资源,就形成了与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型微课集。此外,还可以开发建设配套练习型、考题资源型、常识储备型等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集。当然,微课资源集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教师在运用时,也要根据教学策略和学生需要有所选择调整,使微课资源成为辅助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学生在微课资源的辅助下获得更好的诗词体验,习得更多的鉴赏方法;而“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渔”,对古诗词的热爱、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需要我们大力培育的希望火苗。古诗词微课资源的建设既提供了途径又优化了环境,值得我们从微观到宏观建设好运用好。
参考文献
[1]王水丽《语文课前预学的新媒介》《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1期
[2]朱燕《“微學习”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年17期
[3]杨梅《离别之外——细读〈送魏万之京〉〈春夜别有人二首(其一)〉》《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4期
[4]周岳《古诗鉴赏中的换位与移情》《文学教育》200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