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9-09-10王毓君
王毓君
摘要:举一反三是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责任感;老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老师要注重比较,在比较中潜移默化举一反三;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在反复训练中学会举一反三。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举一反三 思维能力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举一反三实质是一种善于变通,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是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就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多做探究,不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一、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生关键就在于爱,表扬也好,批评也罢,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爱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可有时候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举手的同学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在关注课堂进度、或者关注教学秩序的时候,我们潜意识板起了我们的面孔,关注了少数优秀的学生,那些中等生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他们也就习惯了被遗忘,后进生害怕被老师批评,他们也不敢举手,课堂秩序好多了,可是学生思维却冻结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树立和学生平等的意识,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认知活动和意志活动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有了碰撞,课堂中举一才能举透,反三才有了基礎。
二、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学生责任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和促进者。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习惯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事实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如传统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经常是教师自己演示,证明三角形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反复强调“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大大减少了学生思维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越来越狭窄。不要说“反三”了,“举一”也举不好。因为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不需要思考,等到在解答问题时需要思考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去思考。即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就似是而非地“知道了”,其实是一知半解,学生运用知识去理解和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就不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老师要善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师要确确实实地相信每个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的努力,都能学好。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教师要坚信这种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资源,只要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基本的学习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举一”的基础上“反三”甚至“反四”,中等的学生可以“反一”,“反二”,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把“一”举好就行了,教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做到“生帮生”,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四、老师要注重比较,在比较中默化举一反三。
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比较,一是本节课题目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弄清楚同一知识,不同题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使学生明晰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注意事项,做到对本节课知识的深刻理解。二是新旧知识间的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勾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已有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而学生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从而做到新旧知识间的举一反三。新旧知识比较有助于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长期训练,学生学到一个知识就会想到和以前的某个知识有联系或有相同的地方,从而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老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在反复训练中学会举一反三。
新知识形成后,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环节。课堂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巩固新的知识,形成技能,又可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思维、举一反三。(1)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练习形式要多样化。针对学生喜新求趣的心理特点,练习题尽量避免单调乏味。如可设计填空、判断、连线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3)练习手段要灵活。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不甘落后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游戏、竞赛等形式完成练习。通过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只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