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本课堂”要落实的三个“转变”

2019-09-10马水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42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

马水莲

【摘要】“学本课堂”是相对于“师本课堂”而言的,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从“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型,需要进行一些转变。笔者在文中重点谈在“学本课堂”中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是怎样“转变”的,旨在探索“学本课堂”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师角色转变;学生角色转变;评价转变

所谓“学本课堂”,它是相对于“师本课堂”而言的。师本课堂认为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教者。而學本课堂却认为学习者不仅仅是指单纯的学生,还包括了教师和参与者。要实现从“师本课堂”向“学本课堂”转变,笔者认为要落实好三个“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本课堂要求教师角度的转变,用佐藤学“学本课堂”理论来说,教师也是学本课堂学习共同体里的一员,在学本课堂里,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成为了课堂里的大同学。

1.从主宰变成助教: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就是主宰者,课堂里的一切往往都是教师说了算,所以“一言堂”“满堂灌”就成了它的“代名词”。学本课堂里,教师不再主宰课堂,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助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并进行即时的点拨指导。例如,在《造纸术》课例中,很多学生都读不懂课后练习题(2)的造纸术发明历程图时,老师就进行点拨:“请大家对照课文,看看题目的例子是怎样写的?”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明白了:题目要填写的是根据对应的文段,把时间、人物和事件几要素连成简单的句子写下来。又如,在《竹节人》一课中,当教师发现有个别学生不会玩竹节人时,便悄悄地来到她的身边教她。由此可见,学本课堂里的教师已从课堂的“神坛”上走到了学生中间,成为了学生解疑问难的导师、助手。

2.从主讲变成倾听:传统课堂的倾听者是学生,但学本课堂的倾听者不只有学生,还有教师。学本课堂里的老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声音,再从这些声音中了解学情,调控课堂。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是一位“忠实的听众”,不仅要听明白学生讲什么,还要听出学生“还有什么没有讲?哪些是讲错了的?哪些是讲不透彻的……”然后就进行反馈、指导。当有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时,老师就是“发现者”,巧妙地把这些“不一样的声音”变成有效的学习资源。记得在观摩一个课例中,同学们都在分享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丽”字,准备结束分享时,突然有一个怯怯的声音发出来:“我的名字就有这个字!”这怯怯的声音居然被老师听见了,只见这位老师马上叫停了往下学的“脚步”,而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后,问道:“谁的名字里还藏着今天学的生字呢?”于是,大家便开展了在同学名字里寻找生字的活动,不亦乐乎。结果真的在同学们的名字里找到了不少的生字,有的同学还在自己熟悉的人的名字里找,从而不仅巩固了生字,还认识了更多的生字。因为倾听,老师引领同学们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识字方法,这比讲再多都强。

3.从教学变成引学: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引学则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如学习生字,传统的做法是由教师从读音、字形、字义等一步步教给学生,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生学;在学本课堂中,教师就出示一个任务或目标:“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学生就带着这些任务(要求)去自学,去交流,然后展示,教师就根据学生表现的情况进行随机地调控。这样的引学结果是学生呈现出来的学习成果就多样的,灵活的,这种学习方式也更受学生喜欢。

学本课堂中,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从主宰变成助教,无异于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但笔者相信: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还你多少的精彩。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学本课堂里学生角色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客体变成主体:在学本课堂里,学生已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客体变成了主体。学本课堂里常常会有“小老师”站到讲台、站到课堂的中央组织同学开展学习、交流,还能随机地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精准的点评、反馈或纠正,俨然就是一位真正的老师,不禁让人对其肃然起敬;或者同学们在讨论时自然、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会争论得不可开交。老师就这样常常被晾在一边,充当一位观众,观看着学生这群“演员”精彩的表演。

2.从“应声虫”到“探究者”:学本课堂倡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每一个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每一个学习活动基本都经历了“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过程,也可以说每一次学习都是全员参与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经过了多次的重复从而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学生已经从以往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呼学生和的“应声虫”变成了知识的“探究者”,让学习真正发生、真实存在。

3.从“拾慧者”变成“发展体”:传统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听老师说而得来的,可以说是老师口中的“拾慧者”,这样的习得是结果性的,是“鱼”,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碎片化的。而学本课堂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每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是学生自己体验、实践得来的,重在过程,这样的习得是综合的、深刻的,不仅有知识,还有方法和能力,是“渔”,这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

学本课堂中学生角色的转变,让学生立起来,走到课堂的中央,意味着学生已经是课堂的主人,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课堂的话语权,学得就更主动、更积极,也更有效了。

三、评价主体的转变

学本课堂的评价主体也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体。这样的评价能有效地促使真实的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真正地发挥了课堂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从评教变成评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通常都是以评教为主,更多地从教师的教态、语言、组织与调控等来评价一节课的优与差,所以往往是上课教师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十八般武艺”,一节课下来,早已是汗流浃背、声嘶力竭了。而学本课堂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这节课的优劣的,从学生的精神状态、参与面和参与度等方面来评价,所以,优秀的学本课堂往往忙碌的也是学生,“辛苦”的是学生。

2.从评“学得怎样”变成评“怎样学”:学本课堂的评价是以学评教的,而且不仅仅只是从结果上看学生“学得怎样”,更重要的是从过程中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时的态度、主观能动性、行为习惯等。例如,在小组学习时,通过“靠、轮、摆、析、赏、辩、记”来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合作交流的态度与方法、对知识掌握的情况等,从而评价这个学习环节(活动)或这节课的成与败、优与劣。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还是评价主体的转变,无一不彰显了学本课堂的本色。这样的课堂,教师能体会到职业的成功与幸福感,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喜悦。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2018年度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农村小学语文‘学本课堂’实践研究”(立项号/结题号:GDXKT175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韩立福.学本课堂:“课堂革命”的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06).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
学本课堂下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渐进式”学本数学课堂模式三部曲
惟有摸准学情,方能“运筹帷幄”
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绿化数学学习通道,打造高效学本课堂
“学本课堂”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