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有摸准学情,方能“运筹帷幄”

2016-05-07贾洁茹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文本细读课前预习

贾洁茹

摘 要:“为了教而教”的课堂已离我们远去。作为学生,应该有学习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指向。那么,课前预习和课前的提问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基石。因此,本次赛课的目标就是尝试学本课堂,以学生的预习为基础,在课堂上呈现更加精彩和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以问题出发来参与课堂。

关键词:课前预习;学本课堂;诗歌;意象;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案例背景】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确应当受到欢迎。如果教学未能从划一式教学状态中摆脱出来,因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现状的话,那么现在“学”的热潮是应当产生的。“学为中心”就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而我们认为的“学”应该包括学生,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学习三个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角色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课后回归学习者。因此我校语文组将本次的赛课确定如下:以预习案为载体,围绕“如何体现以学为中心”展开磨课《我爱这土地》。

一、研判学情,布置课前预习

1、教师给学生打好底子,学生才有信心体验课堂。为了能让学生更有把握学好这首诗歌,将链接材料2和材料3放入了预习案中。链接材料2: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链接材料3: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古典诗歌中多用月亮、归雁、笛声等意象来表达思想的情感。

2、为了突出学生为课前主动学习者的目的,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于是就设计了预习案第3题,读完诗歌后,对于诗歌的情感、主题、意象、内涵等方面,你有自己的疑问吗?请试着写出一、二点。

结果全班30余人只有4人是独立完成。这就引发我们对学生学情以及学生质疑能力的思考,是否是这个问题设计对这些学生来说太难了,根本无从下手?对我们泽中的孩子来说,质疑题是否太难了?这是第一次磨课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了第二次磨课(八(4)班)能更好呈现学生作为课前主动学习者的角色,就把预习案中第三题改成:

读完诗歌,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诗歌是什么呢?请写下这几句诗,并试着说说喜欢,感动的理由。

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以学定教,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学生有的放矢,有话可说,有感可写。那么第三题问题的设计就由原先的质疑题变成了品味语言题了。这一次,学生不仅不再交空白作业,他们的回答让听课的老师很惊喜,也很感动。当然,教师也能因此“乘风破浪,运筹帷幄”。所以,我们认为只有熟悉学情,确定课前问题设计,才能充分体现“以学为中心”的主题。

二、熟悉学情,体验学本课堂

“学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究竟该以什么形式来体现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呢?

1、首先是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必定要充分的展现,这也是合乎语文学科特性的。于是为了始终将“学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我们将第一问题设计为解题。

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这是一个怎样的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2、其次是合作学习。根据泽雅中学的学生学情,基础薄弱,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限,为了能更好地呈现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的形式,展现学生课堂有所体验,有所感发,于是就将诗歌进行了一种文本细读处理——去词法。

假如我是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 修改 我也应该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暴风雨中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汹涌着的河流,

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这吹刮着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和那来自林间的黎明!

针对原诗和老师的改诗比较一下,哪个版本更好?最好能够针对其中的字词仔细品味。比读环节的设计的初衷是由于学情对品读修饰词语的能力有限,于是教师对原诗进行了改动,目的在于能突显这些关键词语,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八(4)班磨课时,课堂上的师生对话、教师的追问都非常精彩:

生1:我认为用了原诗中“嘶哑”一词保留更好

师:为什么?嘶哑一词写出了什么?

生1:嘶哑一词写出了鸟在不停地歌唱,唱到声嘶力竭,声音都哑了

师:你读出了这只鸟在不停地唱,这说明了什么?

生1:这只鸟很爱很片土地,就像诗人对祖国的那份爱是炽热的,那份爱是永不停息的。

………

生3:我觉得原诗中的“汹涌”一词很好

师:你和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那能不能把“汹涌”改成“流淌”呢?

生3:不能,因为“流淌”一词给人感觉是慢慢地,缓缓地流动,而“汹涌”一词则能体现人民心中对祖国汹涌澎湃的爱,

师:那你从这一词中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3:读出了悲愤之情,反抗之意。

师:是的,这一词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心生悲痛至深,,更是对蹂躏祖国大地的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至极啊!

三、促进学情,回归课后学习

既然以“学生的学”为课堂贯穿的始终理念,那么,学生也应充当课后回归学习者的角色。如何让课堂的教学目标延伸到课外呢?我们认为《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意象尤为独特,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于是课外阅读的内容框定为艾青的其他诗作。于是,我们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课外阅读的内容,做到精致化,准确化。于是我们分别节选了《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复活的土地》和《春雨》部分诗节。

【案例反思】

“摸准学情”是一项长期工程,“以学为中心”是一个实验过程。关注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进行指导,确实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就课堂效果来看,针对最后一次区实验中学的展示课,我们也进行了反思:

首先,课前对学生阅读现代诗歌情况进行调查。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到实验中学的孩子对诗歌的相关文体常识有所涉猎,导致展示课上学生对已知内容不感兴趣。

其次,针对本首诗歌提升问题难度和兴趣点。通过预习案发现实验中学的孩子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已经很到位,因此,我们认为通过预习案了解学生学情后,应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提升问题的难度和兴趣点,使学生在学情的基础上对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特点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学习。

最后,针对学生课堂活动,应该换一种引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由于实中没有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尝试,被借班上课的班级平时课上也较少呈现小组合作的形式,导致在小组交流的环节中,学生不知如何交流,最终导致学生发言不积极,兴趣不浓厚。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没有小班化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应该改变一种引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由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课堂活动的设计。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也是相通的。总而言之,以学定教是引领我们继续踏上教学之路的新生理念,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文本细读课前预习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