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2017年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2017-03-24汪潮
汪潮
【摘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本文对2017年及其以后几年小学语文发展进行了初步预测,以期大家都有一个较明确的前进方向。主要预测是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探索语文拓展课程、直面部编语文教材、构建语文多元课型、推进语文“学本课堂”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拓展课程 部编语文教材 语文多元课型 语文“学本课堂”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里的“豫”是“预”的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所预测和准备,方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误。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理应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必然。本文对2017年及其以后几年小学语文发展进行了初步预测,以期有一个较明确的前进方向。
一、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部早在2014年已明确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所以,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和研究,将是近年小学语文教学所关注的最重要的课题。
2016年10月,公布了北师大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小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是: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包括下属的25个子项目。这只是一个总体框架,体现的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素养,尚缺乏“核心”之意,更无法落实到小学语文学科之中。探索具有小学特色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显得非常紧迫了。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上述的中小学生的九大核心素养,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它有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三个素养:
1.态度素养
用简单的公式表述: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语文课程和教学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训练、评价和内化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优良的语文学习态度和语文学习情怀。语文学习态度养成有三个具体指标:(1)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如预习法、读书法、质疑法、作业法等。(2)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话习惯、说话习惯、读书习惯、寫字习惯等。(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如参与的态度、合作的态度、表达的态度、评价的态度等。
2.语言素养
语言素养包括语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书),有内容和形式之分、数量和质量之别。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语言。应该说,“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学习语言有四个层次:认读、理解、积累和运用,其中“运用”是核心。要指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
要有效地构建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体两翼体系:语言是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要努力追求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语文情感的类型有情趣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语文思维的类型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
3.文化素养
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1)语文文化的意识。具有鲜明的语文文化的自觉意识,把文化意识渗透到语文学习之中。(2)语文文化的理解。对语文课程中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思考和解释,明确其文化的内涵。如一二三四、横竖撇捺、太阳和月亮、山和水等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象。(3)语文文化的传承。应该引导学生经常进行文化的积淀、文化的比较、文化的提升和文化的运用等。
以汉字文化素养为例,应着重研究三个学习策略:
其一,渗透汉字的字理。字理者,造字原理、规则也。如“六书”原理及现代汉字结构规律。当然,了解字理并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要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结合起来理解。
其二,渗透汉字的演化。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当然,这是有机渗透,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一节课选择一两个重点字即可,有所渗透,逐步积累。
其三,渗透汉字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汉字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习俗等,促进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不断形成。
知识是短暂的,习惯是长久的,而文化是永恒的。关于语文教学的文化渗透的研究将是2017年乃至今后很长时间讨论的热门话题。
二、探索语文拓展课程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程逐步形成“国家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国家课程的实施主要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和“国家课程整合”的研究,已取得良好进展。但是对语文拓展课程思考甚少,实践不多,亟待研究。为此,提出探索语文拓展课程的基本方向如下:
1.基于“学理”的课程思想
一个基本观点是:为实现课程思想而开发和实施拓展课程。课程思想包括课程概念、课程理想、课程理念和课程理据。这方面值得研究的课题有:(1)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2)“课程”的概念与“教育”“教学”“活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3)课程理想的状态。课程的实质是学校根据现实对未来美好状态期望的心理状态,是课程不断追求的远景和蓝图。课程理想永远是一种进行式。(4)课程理念的构建。(5)课程理据。如:课程原理、整合思想、课程的学习方式、课程的规章制度等。单从课程制度看就要研究以下几方面:课程开发制度、课程审核制度、课程实施制度、学生选课制度、学生走班制度、课程评价制度、学分认定制度等。
2.基于“学科+”的课程设计
包括学校课程规划的设计、拓展课程目标的设计、拓展课程体系的设计、拓展课程内容的设计等。其中拓展课程内容设计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以语文为核心的课程统整设计”,二是基于“语文+”的拓展课程设计。它要求:(1)与语文主题相关。要以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能力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2)与语文课文相别。不能简单重复已学过课文的内容。简而言之,学过的语文知识不再作为拓展课程的内容。努力追求“拓展性课程反哺基础课程”的设计思路。(3)与实践活动相联系。“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有利于采用生活情境、参与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学习。一般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可以一课时,也可以多课时,灵活安排。举例如下:
3.基于“活动体验”的课程实施
拓展课程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展示平台,以学生的“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具有计划性、活动性、体验性和整合性等特点。这方面需要具体研究三个问题:(1)制定实施方案。(2)搭建活动平台。(3)加强学生体验。
三、直面部编语文教材
201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其众多优势,还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多实践和勤思考。特别是其中的“学理”更值得我们重点研究。因为如果我们遵循学理、哲理和真理,那么,语文教学就会变得有理可依、理所当然而理直气壮。对部编教材进行“学理”的思考,将显得极为必要。
1.学生的学习之理
教材编写的优劣和语文教学的效率,是建立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的。顺应、利用和促进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例如:小学生的好奇心、形象性和想象力与语文教学的关系,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本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例如:识字教材、汉语拼音教材都有与想象力培养有关的元素。阅读教材更为明显,《小小的船》《画》《大小多少》《影子》《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都是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小学生丰富的想象是语文学习成功之母,理应倍加珍惜和发扬。
2.汉字的构字之理
汉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加倍重视。(1)汉字之形。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最大的特点是以形表意,也就是用其形象符号来表达意思。字形教学特别要关注合体字的筆画、笔顺、部件、结构等。(2)汉字之音。汉字的字音包含声、韵、调三个要素。汉字的字音不仅传达着字义,而且以其优美的音质、音调及音像,传递着汉字深层的意象和文化。掌握汉字之音,学会普通话,基础的工作是学好汉语拼音。(3)汉字之义。包括无义字、单义字和多义字。要特别重视汉字“基本义”的教学。
3.教材的编写之理
本教材的编写逐步改变了过浓的西化现象和洋化色彩,还原了中国汉语、汉文、汉字教材的本色、本真和本义,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之魂。这不能不说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个转折和一大进步。
(1)“中国风”。本教材具有明显的中国历史风味,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一上课本封面的中国风筝,课文《对韵歌》文中插入的长城图、国画、歌谣以及国粹京剧的男女脸谱和服饰等。
(2)“中国人”。本教材体现“立人”中国风貌。如:一上课本的第二句话“我是中国人”,并配有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和少数民族儿童图,表现出中国人的自豪感。一上阅读教材还专门编排了《升国旗》一课。这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和一篇课文,而是教材所体现的一种强烈的价值导向:学语先立人。
(3)“中国字”。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的核心问题是“汉字”。与以往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对汉字教学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先识部分汉字,再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后排阅读教学。二是加强汉字笔画、部首和笔顺学习。三是加强汉字的书写指导。为此,在教材的八个“学习园地”中都安排了“趣味识字”和“书写提示”。
本教材的创意之一是教材呈现了“先识部分汉字后学汉语拼音再学汉字”的序列。这样编排的好处:一是“汉字优先意识”,突出了汉字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减少了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降低了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三是体现了汉语拼音服务于汉字学习的地位。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界研究新成果在新编教材中的运用。
本教材的创意之二是在每个《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全新的学习类型“和大人一起读”,俗称“大手拉小手”。第一册中共安排了8篇文章,分8次组织对学阅读活动。儿童歌谣、童话故事各4篇。这是一种“对学”或“互学”类型,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可以是学生和老师一起读,可以是学生和家人一起读,也可以是学生和其他成人一起读。它的意义有三:一是发挥大人的阅读辅导作用;二是构建大人和儿童的“阅读共同体”;三是形成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对于“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新的栏目,无论从设置理念还是具体实施都还需要进一步地实践验证。
当然,对部编新教材还应研究“语文教学之理”。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使用等。这需要分年级逐步跟进,进行分册、分单元、分课、分项的深入细致的探索。
四、构建语文多元课型
课型是指课的类型或模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它包括:(1)课的类型。是在对各种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有的课主要是传授新知识,有的课主要是复习巩固应用知识,有的课要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型就是把各种课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就是一种课型。(2)课的模型。它是对各类型的课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共同特征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已构建了几种新的课型,其中解疑存疑、自悟互教、讨论合作型最为普遍。
(1)解疑存疑型。此种课型的原则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再读课文自我感悟,交流讨论,接受指导,解决疑难。解疑存疑型课堂可设置“设疑→解疑→存疑”三个教学板块。
(2)自悟互教型。课堂要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它的课堂结构是建立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这种课型强调让学生参与从目标制定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自学自悟→互学互帮→检查导学。”
(3)讨论合作型。讨论合作学习将学习过程置于多向交流中,认同、碰撞、吸纳、排斥……创新的火花常常闪烁其间。讨论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可以是:“定标→引导→自结”。
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课型,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如上文所述,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课型。应该包含方法课型、语言课型和文化课型,这些课型都值得当前和今后认真实践和研究。构建小学语文的多元课型,并努力实践验证,使其不断趋于成熟,应是当前和今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五、推进语文“学本课堂”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随着“以学为中心”思想的深入,小學语文课堂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主要的是逐步从“师本”向“学本”方向发展,呈现“让学”的良好态势。“学本”的三个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会学为标志。其中核心词“学习”的基本含义是:(1)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语文学习是以学习语言为核心的。(3)小学生的学习是教师引领下的一种主动学习。
语文“学本课堂”已经起步,但面临着许多需要研究的新理念和新问题。主要是:
1.“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如:(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学园。(学校不只是家园、花园、乐园)(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编导、诱导、引导、指导、教导)(3)教学是教学生主动学习。
2.“学本课堂”的学习思路
如:(1)因学设教、以学定教。(2)先学后教、顺学而导。(3)以学为主、以学评教。(4)多学少教、重学精教。
3.“学本课堂”的学习策略
(1)学习情境和学习气氛的创设。(2)学习品质的培养。如: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趣(乐学、会学)。(3)学习方式的指导。如: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4)学习方法的使用。如:学习抛锚、先前组织者(学习导语)、学习图式、学习“脚手架”、二次学习、外显学习、内隐学习、学习档案、推进式学习、展示式学习等。
4.“学本课堂”的学习主线
如:学习线路图、图式、图表(脑图)、思维导图、图形组织者等。
5.“学本课堂”的学习方式
如:接受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补学、“学错”(在错误中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