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疑,质疑,解疑三管齐下
2019-09-10潘晶
潘晶
摘 要:从教师"激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阐述了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质疑氛围,并通过科学地实施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质疑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动脑思考,解决学生疑问,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激疑;质疑;解疑;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5-0138-01
著名的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即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何其重要!只有学生敢问,会问,主动积极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几年笔者一直从事中高年级教学,也渐渐发现课堂上的质疑有很多是没有价值的,有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去质疑?怎样才是有价值的质疑?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该怎样去把握?怎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此,笔者就以所教年段为例,谈谈笔者在课堂上从激疑、质疑、解疑这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
1.激发提问的热情,培育思维的热土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爱问问题。在语文课堂上,怎样激发孩子这种想问的热情呢?
(1)准备:质疑要点的明晰
想要激发孩子的质疑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该对课文有清晰的把握。这种把握一方面来自于对学生的了解,即学生针对课文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能提出来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对课文的研读,即哪些问题可以简单带过,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解决,是必须要质疑出来的。这项工作不仅来自于长期教学实践的积累,也来自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构建:质疑氛围的营造
想要激发学生的质疑就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那么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质疑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分层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维劳动,并且努力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情感和想法,理解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鼓励学生有问就问,敢想敢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质疑中来。
2.寻找质疑的方法,强壮思维的根系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质疑的方法,不但爱问、想问,而且会问、善问。
(1) 由课题质疑
课题文字精炼,内涵丰富,或透露着文章的内容,或包蕴着文章的主旨,或揭示文章的重点,或统摄全文,这就为“质疑”提供了突破口。比如在苏教版四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几处提到 ‘衣袋’?为什么是装满昆虫的衣袋?在《“番茄太阳”》、《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学会查“无字词典”》、《人类的“老师”》等课文中,引导学生关注课题中引号的意义;在《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陋习,为什么要破陋习,怎么破陋习等。如此通过课题质疑,进而切入课文研读,则显得十分顺畅。
(2) 由关键词质疑
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进行质疑,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走近它们的身边,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为了表现作者寄予在事物身上深厚的情感,大都会使用代表人的他(她),这里为什么是宝盖头的它?还有的学生问:“似乎意思是好像,这里可以去掉吗?放在这里作者想要说明什么?”学生能够抓住常见词语的特殊含义,由关键词进行质疑。再如苏教版三下《海底世界》一文中,“储存量,细胞,窃窃私语都是什么意思?,两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这些不理解的关键词和关键标点的使用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质疑。
3.借助解疑路径,开拓思维的疆域
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质疑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疑问的释疑能力。为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该轻易否定,也不要着急去回答,而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1)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解决
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到答案。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普罗米修斯为什么盗火以及怎样盗火的和最后盗火的结果在课文中可以很容易找到。再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司马迁为什么发奋写史记以及怎么发奋写史记和最后的结果也是学生能在读课文中自己解决的。
(2)通过教师点拨解决
还有一些问题的解答线索在课文中比较隐蔽,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指导。比如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学生都能提出为什么说爱像茉莉,但是真正找起答案来不是那么简单,课文中的语句不足以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更要培養学生问问题的兴趣,为他们播种有疑敢疑的种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启莎.激疑·质疑·解疑·存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运作能力的探索[J].教育导刊,2005(12)
[2]王雨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谈“存疑”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