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19-09-10刘瑞标
刘瑞标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各国的合作逐渐加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需要保持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问题。而面对初中生,心智未熟,如何帮助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树立爱国思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 渗透 语文教学
当前广大中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发展呈积极、健康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且成熟,更社会化。初中生年龄小,心智各方面还不太成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基础薄弱,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重、辨别是非的能力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且多元化,毋庸置疑,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问题,集体意识淡薄,功利主义明显,公德意识下降,虚荣心增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很有必要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着重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各科教学要有计划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学科比较,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描绘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方面的文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
如《春》、《济南的冬天》、《钱塘湖春行》、《江南春》、《岳阳楼记》、《刺勒歌》、《醉翁亭记》等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有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阴山脚下,有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千变万化;还有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讲解此类文章,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大量的图片,在教学中再现美的景色,让作者笔下的每一句话都呈现出一幅画,伴随着老师的讲解,感受到一种崇高壮丽的美;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奋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情怀。
二、深度剖析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祖国独立尊严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浩瀚历史,涌现了无数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人士。《曹论战》展示了曹的远见卓识和沉重冷静果敢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大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在军事上,他出奇不胜,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木兰诗》中大敌当前,身为女儿身的花木兰毅然换下红妆,代父从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历经千辛万苦,当凯旋而归时,面对天子的赏赐,没有丝毫的贪念,不慕名利;还有《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中华腾飞立志成才》这些文章,展示了一个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形象,他们爱国敬业、无私奉献、舍身忘我;正是这些人的爱国行为和高尚品行,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华夏儿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典型。讲授这类文章,特别要强调先辈们心系国家兴衰的民族精神,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开展爱国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
三、通过抄写背诵名言警句,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多如牛毛,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遇到名言警句就摘录整理成册的良好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终身受益。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在语文教材数不胜数,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把这种爱国精神散播在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中产生共鸣,让学生有感而发,铭记于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乏一些典型的爱国主义题材,初中语文老师要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积极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激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并能在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常辉《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