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
2019-09-10王士春
摘要:2015年,笔者主持的《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获得国家立项。三年多来,课题组完成了以下工作:1.进行了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的相关理论(课程意义、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研究。2.进行了主题环保、种植养殖、植物探索、鸟类观察等内容的大自然课程教育实践。3.按照认识、感受大自然,培养孩子对大自然情感的规律,按照一个主题下分若干项的编写逻辑,策划、编写了相关大自然课程文本。在研究中,课题组以各类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并完整的经历,要求学生在“观察”“考察”“体验”“探究”“感悟”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认识大自然、感受生态之美,了解自然平衡与自然的价值,培养孩子们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发展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18年3月,该项研究顺利结题,并被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等次。
关键词:城区小学 动植物观察 生态体验 大自然课程 实践研究问题的提出
我们说,孩子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基本要素构成,而这些基本要素又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可是,近二十年来,自然在孩子的世界里越来越缺失了。
这样一来,孩子因为缺乏与大自然的交流而产生了种种身心问题,如多动症、自闭症以及过敏症等症状越来越多,“大自然缺乏症”逐渐显现。于是,我们提出青少年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含义
(一)课题研究的本质
可以说,与其他传统课程相比,我们定义的大自然课程是具有自然性的。它以自然界的光、热、水、土、气、动植物为基础内容并开发与利用,而不是构建与实施传统认识在学科知识中的逻辑序列。
我们对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索出城区小学整合和利用课内外大自然资源,对孩子们进行生态科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丰富生态自然科学知识,增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我们课题中的“大自然(nature)”一詞单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我们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是我们人类以及其他自然界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水、空气、河流、山脉,还有微生物、动物、植物以及地球、宇宙等,都属于大自然的范畴。
“大自然课程”作为一个课程名词,为我们首次提出。在我们的理解中,这是一门人类关于大自然的宏大的学习体验课程。它既包括观察和学习自然界的水、空气、山脉、河流、微生物、植物、动物、地球、宇宙等,也包括自然界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尊重其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等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的实践研究”,我们课题组将其定义为:在人口集中、自然生态相对较弱的城区小学,开设动植物观察、水文气象观测、农作物种植、珍爱自然、自然生态体验与探究、环境保护与宣传等一系列关于大自然的系列校内和校外活动课程,并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研究中,合肥市科学名师工作室团队暨课题组及相关实验学校根据认识、保护自然生态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郊外自然环境中所蕴含的大自然课程资源,研究设计各类自然观察与体验的主题活动,对学生实施大自然的课程教育。
(一)研究目标
1.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的理论(课程意义、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研究
2.策划、编写相关课程文本
按照认识、感受大自然,培养孩子对大自然情感的规律,按照大自然课程的不同内容领域或不同观察体验途径,分若干项课程的编写逻辑,来编写课程文本。
3.我们的行动
我们的行动包括:主题环保活动、观鸟社团活动及活动教材编写;种植(农作物、花草、蔬菜)活动及活动教材编写;大自然科学微电影活动;动物饲养活动;植物探索小队活动;专项科学体验活动。
(二)研究假设
我们安排一系列的课程,从孩子亲近大地到关注身边的小生命,从认识树木到感受大自然的气味,从倾听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到观察大自然的运动与变化,我们让孩子们从校内开始走向校外,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地感受自然。不仅如此,我们还教孩子将自己的感受用图表、微电影、绘画和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体会与感受到大自然的多样与神奇;对大自然产生亲近与探究的兴趣;养成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和基本技能;形成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开发意识、课程整合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研究队伍与研究对象
本次课题研究,我们选取了合肥市嘉和苑小学、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市翠庭园小学、合肥市侯店小学、皇家花园幼儿园等作为实验校。在研究对象代表性方面,我们注意实验校分布区域的均衡,注意体验大自然课程学生的年级、性格、家庭环境情况。
我们还帮助这些学校物化校内的大自然环境,以利于课题实验,如嘉和苑小学建立了模拟湿地池塘系统、科学植物园、芭蕉园和六要素气象站;南门小学与蚕桑公司联合建立了学生养蚕活动实践基地;侯店小学则在校园里建了农艺园,有菜园、稻田等。
除此之外,因为课题组的主持人是安徽省环保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所以我们还建立了若干个校外大自然活动基地,如合肥植物园、合肥气象博物馆、黄山猴谷、升金湖鸟类保护区、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新安江武阳等。还参加了一些会员组织,助力自然体验,如全国校园气象活动俱乐部成员校、中动协互动学校、湿地中国网络学校、安徽珍鸟会会员单位、合肥市科技馆会员单位等。
课题研究人员主要是合肥市王士春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王士春及工作室成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实践研究主要运用目标模式来建构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目标模式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要求,从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再到大自然课程的评价,构成了这种目标模式的典型程序。在合肥市王士春名师工作室所进行的此次城区小学大自然课程编制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目标的制定:我们要干哪些事?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把课程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实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根据课程目标是否落实和达成,来评价我们大自然课程实施的效果,可以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做法都来自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但考虑到目标模式的局限性,我们在实践研究中,也运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使目标模式更具弹性。
整个研究过程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一边实施,一边调整,不但构建了课程而且使课程更完善。同时,我们也采用案例法、调查法、观察法,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结果
(一)形成了一整套城区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理论,获得了实践经验
这套大自然课程开展模式:内容界定—选题方法—过程策划—实施策略—成果分享—資料积累。此项研究,获得了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主持人王士春老师2016年9月正式出版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从概念诠释、赛事介绍开始,分别用酝酿选题、方案撰写、系列活动设计、小课题研究、组织实施、成果分享、经典案例等八个章节详细地介绍了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整个过程。全书共20万字,成为广大一线科学老师、科技辅导员、学生社团等最有用、最贴近实际的一本科技实践活动辅导用书,也弥补了我国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理论研究的不足。
(二)推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大自然课程
如嘉和苑小学的观鸟社团课程、翠庭园小学的科技实践课程、南门小学的养蚕体验课程、侯店小学的校园躬耕课程、科大附中的大自然微电影课程。
我们团队编写了《跟着鸟儿去飞行》《校园躬耕课程》《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们》《香飘四季花儿美》一套四本的大自然课程实践研究丛书,同时与黄山书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一套面向全国青少年的童话式科普读物。各实验校长期坚持使用、实践,使孩子们受益很大,并形成了品牌,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开展课题研究两年多来,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公开发表了一批论文,还为《课外生活》杂志社策划了科普教育栏目——《到郊外去》,并连续一年多,月月供稿发表。如《冬日去科学岛观鸟》《原始乡村莫打扰》《浮溪二日》《回归童年欢乐时》《相遇伊金霍洛》《跟着大雁去迁徙》等十多篇文章,呈现了孩子们与实验教师大自然活动的记录与感悟。
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使孩子们认识大自然、感受生态之美、了解自然平衡与自然的价值,培养了他们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发展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自然课程是全新的,大自然课程的理论体系的建立还需要有更专业、更系统的建构。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几个块状大自然课程来进行实践,没有融会贯通全课程,也很难包括大自然课程的所有领域。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大自然课程还要继续研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