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史料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2019-09-10张少长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7期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教学培养

张少长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文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料教学为例,从树立唯物史观、构建时空观念、重视史料实证、学会历史解释、渗透家国情怀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料教学 历史核心素养 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当然,它不仅仅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同样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然而,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与高中生相比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上各不相同。本文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史料教学为例,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树立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对历史有辩证的、科学的认识。在教学《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如何树立唯物史观呢?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展示以下4幅图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所给的思考题。

1.完成下列表格。

参考答案:①“自强” “求富”;②戊戌变法;③三民主义;④新文化运动。

2.表格中所列的四次运动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让学生举手回答,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踊跃发言。有的同学回答了积极影响,有的同学回答了消极影响,只有少数同学既回答了积极影响,也回答了消极影响。

我没有表态,进一步让学生们思考:怎样的回答才是辩证的、一分为二的?不少同学这才恍然大悟,因自己的看法片面而懊悔不已,自嘲道:怎么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呢?

他们的自责,似乎在告诉我:他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去正确评价历史事物。我没有说话,竖起大拇指给他们点赞,“润物细无声”中培养了学生们的唯物史观。

3.如果将这四次运动按照领域分,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请你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分成三个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特点: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为了救亡图存,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先进中国人开始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就体现了唯物史观。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只有运用唯物史观来武装学生的大脑,才能使学生对近代化特点的归纳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水到渠成。

二、构建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即对历史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认识历史必备的重要观念。下面以解析两道选择题为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构建时空观念,准确把握历史事物。

1.下图是1912年出版的《申报》,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革命派的机关报

B.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C.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D.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答案】D。

【解析】选项A不正确,因为辛亥革命的机关报是《民报》;选项B不符合史实,因为《申报》创刊于1872年,处于洋务运动时期;选项C不正确,因为《申报》创刊后,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选项ABC都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出版的《申报》报道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孙中山就职等新闻,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故选项D正确。

2.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方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该学者评价的是( )

A.北伐战争爆发

B.袁世凯称帝

C.新文化运动

D.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答案】C。

【解析】A.北伐战争爆发于1926年,D.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年,AD显然不符合“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B.袁世凯称帝,虽然时间符合“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题干信息,但它和“启蒙的本义”是背道而驰的;C.新文化运动是正确的,因为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提倡民主和科学。

三、重视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甄别、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众所周知,历史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人们只能通过现存的可信史料去认识历史,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我认为要想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就必须要重视对史料的搜集、甄别、辨析,从而去伪存真,达到还原真实历史的目的。

在上部编版八上第9课“辛亥革命”时,我发现辛亥革命的意义中没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多方查找资料。

现展示一则材料: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的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卷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崇拜的人物,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1913年《时报》)

由此可见,崇拜孔子和孟子的共有218人,崇拜孙文的只有17人,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中小学生尚且如此,目不识丁的广大劳动者更不必多言了。

俗话说“孤证不立”,因此我让学生课下再去搜寻此方面的史料。只有重视史料的搜集、甄别、辨析,才能一步步地去接近真实的历史。

四、学会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即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 我认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要想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历史进行解释,才能不断地靠近本真的历史面目。

材料一:严复:“海军像一棵树,只有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

提出问题:北洋水师最终结局如何?你认为“合适的土壤”指什么?

学生回答后,我出示参考答案。结局: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合适的土壤”:资本主义制度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

材料二:胡适:“《天演论》……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年轻人的心和血。”

我先让学生思考:《天演论》宣传什么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再让学生归纳:胡适和严复的思想有何相同点?

《天演论》宣传的主张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学生很容易回答;而胡适和严复思想的相同点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

我以上述两则史料为依据,让学生在对近代化探索的历史理解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从而逐步学会怎样去进行历史解释。

五、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必须具备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我认为学习、探究历史时要始终充满人文情怀、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在讲述黄花岗起义时,还配了黄兴绝命书的图片,可谓是图文并茂。不过图片中的文字是用行草写的,不容易看懂。在学生预习时,我让其搜集相关的绝命书材料,并能说出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

教学此内容时,学生展示搜集的相关绝命书材料,有黄兴、林觉民、方声洞等人写的绝命书。学生们在回答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时,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我觉得这样的历史教学还是“填鸭式”的,好像缺少点什么。于是我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突破口,开展了如下的活动,尝试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

播放音频:英烈的生命虽早已结束,但当我们重读那些用鲜血写下的绝命书时,他们鲜活的生命仿佛浮现在眼前……

用PPT展示材料:林觉民的《与妻书》(内容略)。

先让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读着读着,同学们的眼泪哗哗流下来了,有的女同学放声痛哭,我也泪流满面。

我哽咽着用嘶哑的声音一字一顿:《与妻书》又是绝命书,既儿女情长又豪气冲天。同学们,林觉民爱不爱自己的生命,爱不爱妻子和家人?为什么一个文弱書生却表现出如此弥天大勇,如此视死如归呢?

此时此刻,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似的,同学们仍沉浸在其中,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无数的革命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我运用史料教学,创设新情境,尝试家国情怀的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节课,让我懂得了教育是什么: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而是用一棵大树去摇动几十棵小树,用一朵祥云去推动几十朵浮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几十个灵魂。

总之,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激励我们不断地探索。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一节,我尝试运用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今社会,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感悟人生的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教学培养
借力微课,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构建历史认同感,筑基核心素养
历史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
谈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